APP下载

海南“三月三”考释

2019-01-13解羽洁

魅力中国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三月三美孚兰亭

解羽洁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追溯往昔,更知海南三月三传统延绵的可贵。黎族先祖于万年前即繁衍于此,三亚学院旁落笔洞内古人类遗址,生活堆积层可推至旧石器时代。黎人无字,三月三从何而来无从考证。仅有昌化、东方、保亭、五指山几处远古神话可得略闻。最为著名的是昌化美孚传说,谓大洪水时代,观音(南音)与天妃兄妹以葫芦渡难,后为繁衍后代,天妃自刺面容,于三月三与与兄结为夫妇,后人以此纪念。大洪水在古巴比伦、印度、玛雅和美索不达米亚等的上古神话均有出现,也为美孚神话增添了几分神秘。

另苗族也同有三月三之节。有神话谓黄帝征三苗,有五兄弟四散而逃,约定于武陵山相会。后五兄弟跋山涉水,历尽生死终于在三月三日相聚,后做五色饭以庆祝兄弟相全。五兄弟随后各奔东西谋生,变成了现在的马、陈、邓、蒋、李五姓。而海南苗族是明代从广西凌云县和思恩州陆续迁来,因而承继了“三月三”吃“五色饭 ”之习俗。

然而如果细心考证,海南三月三最早仅在昌化、东方的美孚黎中出现。美孚黎语意为“住在下路的客人(汉人)”或“黎族中的客人”,也有解释为“汉人所生的人”或“半汉人” 等。可见三月三本应传自汉文化。《周礼·春官》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因古人以术数建除十二辰吉凶,认为辰巳为凶,《尔雅》即云:太岁“在巳曰大荒落”。既然辰巳为凶,则必须攘除,明代彭大翼在《山堂肆考》中说:“三月建辰,则巳为除日,故‘上巳’一曰‘上除’”,很好地说明了“上巳”一词由来和性质,就是“上除”之“除”,即破除之意,与破意相同。上巳节于春秋时期已流行,到了魏晋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以便于百姓序时过节。

有趣的是,美孚黎的名称直至清代文献都未见记载,说明该方言区的黎族是最早应该在清代中晚期才逐步在海南形成的。然而汉族的上巳节到了晚唐以后,已经逐渐被废弃遗忘了。这两者的矛盾如何解释,让我也一筹莫展,或者美孚一支别有来历,只是匮乏资料而已。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证,那就是美孚的三月三是来自汉族的“上巳节”,而黎族其它四支逐渐接受这个节日也是被不断汉化的过程。

这种汉化现象也出现在南方各少数民族,诸如湖南湘西、城步和贵州水城、惠水的苗族、广西的瑶族,广东、福建的畲族、以及同属古越族的广西壮族、贵州的布依族、侗族等,均有三月三的节日习俗。然而正是这种波及式的汉化,让汉文明的可贵传统在南方“山阻雾障”的“蛮夷”之处延续下来,更在天涯海角这一孤岛中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古代上巳节又称女儿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也即三月三是女孩儿春游的日子,因而当然也是女孩寻觅邀约如意郎君之时。杜甫的明诗《丽人行》诗中即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海南黎人最初的三月三除了与春秋郑国没有盥洗的习俗有别外,放大了古上巳女儿节的意义。黎人是日父辈会领着成年的子女前去拜访祖辈亲属,一起举行祭祖活动,祈求赐予幸福和丰收。在祭祖的宴席上,成年子女开“酒禁”,以示成年,从此可以参加歌恋活动。歌恋活动在不同血缘之间进行。男子带上雕琢好的牛骨头簪,女子带上织好的花带,在歌恋欢会上选择意中人,将信物相赠。女子还携带篮子,盛着核把饭菜招待意中郎,对歌欢会之余,将男子带回家中款待,并相约来年定下婚期。

汉文化中,有关三月三最为赫赫有名的,恐怕就是王羲之的兰亭曲水流觞的盛举,也是中国文化上的一个顶峰盛事。晋代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会稽内史王羲之发出天下贴,邀约谢安、孙绰等42位当世名士,在兰亭修禊。会稽山周围是俊山茂竹,清流绕亭,气清风惠,万物竟天,而身边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如何不令人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此日王羲之与众友坐于曲河水畔,家仆于上游盛酒于羽觞,放在荷叶上,顺流而下,羽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按韵赋诗,此即曲水流觞。此次兰亭修禊我们海南的白玉蟾也列座于中,所附绝句也收列于《兰亭集》。诗曰:“千红万紫竞繁华,莺燕多依富贵家。上巳兰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杨花。”

王羲之被恭为群首,为当日题诗所成诗集作序。王羲之醉兴勃发,以鼠须笔着玉帛,笔走龙蛇,一蹴而就,写成书文俱佳的千古绝品《兰亭集序》。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评价:“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此后各代名士纷纷效法修禊流觞赋诗的传统。六朝宋时,谢灵运与从弟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献之。初唐的王勃更是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

王羲之纵横天才,极喜而悲,不得不叹息修短随化的人生苦短,发出千古悲凉,实在是魏晋士人自由奔放的时代之风蕴养的结果。因而,上巳本是上古人自由奔放,于宗法之外释放自由和热情的节日。上巳的本质也成为了衡量时代风貌的一个标示。然而宋以后,理学日兴,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

海南三月三盛会,本质上是儒家文化圈向外作中心园辐射后,在海南岛的遗留。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的反传统运动后,在儒家文化中心被彻底结构之后,那些在辐射圈外围的地区,反而较完整地保存了曾经的儒家遗风古迹。另一方面,三月三本质上作为所谓“酒神”精神的狂欢文化,与诞生它的中原儒家、法家精神本质上处于对立的位置,在秦汉后中原狂放之风日减,要求克己复礼、慎独讷言的严肃伦理日重的情况下,三月三民俗日渐消弭本非偶然。儒家文化在夷夏之防的观念下,从中土向四周辐射,形成了广大的大儒家文化圈,海南恰处于此范围。很容易观察到,在日、韩、新等国家地区,很多儒家文化都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存。

猜你喜欢

三月三美孚兰亭
向明月
美孚®黑霸王®傲超及长效系列新产品助力节能减排
美孚1号™金装系列全新上市 成功挑战18000km换油周期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侧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四月里的“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