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中国官窑建国瓷

2019-01-13袁旭

魅力中国 2019年35期
关键词:瓷厂建国餐具

袁旭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 100084)

中国是瓷器之国,若从早期的陶器算起,我国的陶瓷制造已有长达八千年的历史,瓷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物被公认为是中国的代表。中国陶瓷史,囊括了陶瓷的工艺、经济和美术三个方面,历代官窑陶瓷作品美不胜收,传世之作惊为天人,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与审美。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重振经济、恢复名窑名瓷的生产提上了日程,“建国瓷”就由此萌生。

一、建国瓷概况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1949年到1952年是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中央人民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并进行了深入挖掘、恢复和发展等实质性工作。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同志提出:“中国是瓷器之国,新中国成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中国的岁月,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造新中国的国家用瓷与国家礼品瓷”他的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一致赞同,建国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952年2月周恩来总理宣布成立轻工部科学研究院和美术设计方面的专家成立的“建国瓷设计委员会”,由郑振铎任主任,江丰和张仃任副主任,责成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来担任主要的设计工作,由景德镇、醴陵、宜兴等陶瓷产区负责烧制。

1952年10月,建国瓷项目正式全面开展,高庄教授率祝大年、梅健鹰等人组织中央美术学院实习组到景德镇,他们发挥自身的才能与专长,在瓷器的研究和发掘传统技艺方面,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并加以理论上的总结,使得部分失传和一些濒临失传的陶瓷品种得以恢复,贯彻了当时中央提出的“发展祖国文化遗产”和“多点发展,百花齐放”的建国瓷生产指导思想。最终,建国瓷国宴餐具是以祝大年教授为主设计的斗彩牡丹纹饰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纹饰西餐具。景德镇与1953年首批烧造完成三万余件,从中精选七千余件交中南海怀仁堂称为国宴用瓷。1954年建国五周年大庆前,建国瓷制作生产任务如期完成,所生产瓷器用于中南海怀仁堂、北京饭店和新侨饭店宴会厅。

(二)建国瓷范围

“建国瓷”是新中国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2年至1953年初设计,1953年相继试制生产,1954年国庆五周年如期完成的国家用瓷,是首次由我国自己设计、自己生产的用于国家庆典活动的国宴瓷。建国瓷国宴用瓷分中餐具、西餐具两类,材质为中国传统灰釉硬质彩瓷,以“景德镇窑”松柴燃料高温烧制1300摄氏度制成。中餐具盘碗类器皿造型形制为传统造型“正德式”,西餐具盘类器皿造型形制为西式造型“折边式”。中餐具装饰斗彩牡丹纹边饰,釉上古彩用“烘炉”木炭燃料彩烧烤成。西餐具装饰釉下青花海棠纹边饰,高温烧成。建国瓷的瓷器制作工艺,从原来的坯、釉料制备,至成型工艺、彩绘工艺,全部为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现在许多人把50至60年代的陶瓷统称为建国瓷,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在建国瓷之前,有开国纪念瓷、建国一周年瓷等作品,都是由景德镇灯学校和厂矿机构的献礼瓷,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建国瓷有三种:一种是底部印有“北京饭店”的;一种是底部印有“政务院”的;另一种为没有底款,作为一般外事服务用。建国瓷并未在景德镇官方陶瓷馆和民间流传,现存清华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一套,为祝大年先生亲手制作。剩余瓷器在70年代,从中央机构撤下来的,都下放到了各国营饭店。

二、建国瓷的设计

(一)试制与生产

建国瓷的设计方案是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①周恩来总理下达任务和审定要求的,责成轻工业部承办,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设计,景德镇生产。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和兼任中央文教委主任郭沫若同志向周恩来总理提议制作建国瓷,同年,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参事室下达轻工业部组织承制建国瓷任务。为承制国家建国瓷项目,黄炎培兼职政务院副总理,任职中央轻工业部部长,于轻工业部制定了建国瓷设计与承制计划,“分设计与制作两步骤以推进工作”,首先成立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提出设计原则,经当时轻工业部的文化部认可,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担任建国瓷设计工作。

制瓷业是一个拥有长期历史的传统手工业,尽管我们对陶瓷先人取得的成就非常欣赏及肯定,但也不得不承认,包括很多传统制瓷行业中,纯经验性的积累是比较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后人对前人遗留下的“秘方”和“窍门”只知其表面,又因缺少科学理论基础和个人经验的总结,这种“秘方和窍门”无法快速规模化的投入到生产当中。在这种严重缺乏“学术交流”的前提下,陶瓷技术的进步及将其理论化、科学化困难重重。

1952年轻工业部提出“建国瓷设计计划”:“我国的瓷器有悠久的历史,有辉煌的成就,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今年以来,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经济上和文化上侵略的影响,使瓷业生产同样受到了严重打击。现在为了广大人民生活的需要,并且发扬我国工艺美术的优秀传统,所以组织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来从事这项设计工作,来逐步推进瓷业生产的改进”。②轻工业部制定建国瓷的设计原则③如下:

1.尊重我国陶瓷业生产的固有传统,根据现有设备及技术条件,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改进。目前先以景德镇为试制重心,以后逐步推广经验,在其他产瓷地区进行试制。

2.目前初步试制配合各级机关所定制的餐具来进行(是指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中南海怀仁堂和北京饭店、新桥饭店定制的国宴餐具)。这样可以使试制工作结合实际需用,也就是使试制工作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后逐步由定制整套瓷器转入为人民大众日常需用的瓷器的试制,做到使礼品能充分表现我国瓷器的辉煌成就,而日常用品要求做到物美价廉。

3.在形式上,器物的造型在适合实用的条件下力求能表现我国造型艺术上的雄伟、朴实的风格,装饰上则力求活泼、优美壮丽、并避免随便使用红星、镰刀、斧头等作为装饰及盲目仿古的倾向。

1952年8月,中央轻工业部以“52轻字第4853号函”委托中央美术学院负责进行建国瓷设计。④设计原则以能够代表新中国蓬勃气象、适用于大众、美观易于制造并可大量生产为原则作为建国瓷生产。经中央美术学院有关领导江丰、张仃等通知商议,于1952年9月初步拟定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成立草案》,设计委员会初步名单为:江丰、张仃、张光宇、庞薰琹、蔡若虹、雷圭元、徐振鹏、陈万里、沈从文、郑振铎、齐燕铭、张正宇、梁思成、林徽因、王逊、高庄、钟灵、郑可、祝大年、梅健鹰20人⑤。1952年10月,中央轻工业部正式成立建国瓷设计委员会,聘请委员郑振铎、徐悲鸿、江丰、张仃、张元善、蔡若虹、梁思成、张光宇、徐振鹏、王秀峰、雷圭元、齐燕铭、尹佐庭、庞薰琹、张正宇、林徽因、王逊、叶麟趾、吴劳、郑可、祝大年、高庄、梅健鹰、陈万里、沈从文、钟灵二十六人为委员,推选郑振铎为主任委员,江丰、张仃为副主任委员,郑可、祝大年、张仃、高庄、梅健鹰、陈万里、沈从文、钟灵为常务委员。随后该工作组组织设计工作室,分为设计、资料、总务三组,推选祝大年主持实务兼领设计、高庄负责资料、郑乃衡负责总务等等,设计工作室借用中央美术学院二楼111室。

中央美术学院建国瓷设计工作室在建国瓷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兼常务委员、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张仃教授直接领导下,在祝大年教授主持下,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建国瓷的设计与组织工作,时间段自1952年11月至1953年2月;第二阶段工作是建国瓷试烧,时间段为1953年3月至6月,于景德镇产区会同轻工部驻派产区工作组与产区制瓷手工业生产相结合,进行建国瓷试烧的监督工作。中央美术学院参加建国瓷设计的教师有实用美术系陶瓷专业的祝大年、高庄、郑可、梅健鹰、郑乃衡和实用美术系的庞薰琹、雷圭元、徐振鹏等,同事还有本系陶瓷系首届51班的施于人、齐国瑞、张守智等学生,加入到建国瓷设计任务中,配合教授做建国瓷设计方案实施的辅助工作,如相关餐具调研与测绘,设计资料汇集的整理,绘制建国瓷设计的中西餐具配陶瓷的造型结构图纸,还有前往产区监制建国瓷烧制。同时,建国瓷设计委员会还聘请北京国画社的陈大章、门荣华、翁枕庆思维工笔画家,依照建国瓷设计方案,对中西餐具配套器皿图纸的纹饰进行描绘工作。⑥

1953年,建国瓷开始在景德镇制作生产。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的制瓷业正处于战后恢复期,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景德镇瓷业的生产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由手工业局管理,生产体制从个体经济手工业作坊过度到集体经济合作社手工业生产。至1954年建国瓷生产任务如期完成时,建国瓷的生产体制已经在手工业联社试制建国瓷的基础上,发展建制,成立了景德镇市第一个国营建国瓷厂。从手工业联社到国营建国瓷厂。建国瓷的生产方式、治国工业仍沿用了景德镇保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业制作日用瓷器的生产方式。

(二)建国瓷餐具结构

首先,建国瓷设计对我国四大菜系、宫廷官府菜系及西餐的法式、俄式两大菜系进行了餐具调研。1952年中旬,祝大年教授带领实用美术系陶瓷系师生,在长安街北京饭店和王府井八面槽的萃华楼饭庄等餐饮店面进行餐具结构的调研,对沿用清代宫廷官府菜系的中餐具“万寿无疆”⑦和北京饭店沿用的法式、俄式的西餐具配套组合结构器皿的造型规格尺寸测绘、容量测量与功能分析。建国瓷的中餐调研是从餐具的组合结构的配置和器皿容量规格方面开始,几位陶瓷系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测绘了各种杯盘碟碗的尺寸,以及清代沿用下来的“正德”“罗汉汤”“涡式”盘碗造型的形制。在调研萃华楼饭庄的“万寿无疆”餐具结构与适用功能时,由厨师那里了解了“旧时宫中用餐喜好‘讲摆’,宴会餐具多为小碟、小碗,便于从不同的菜肴里盛出一些来品尝。所有的盘碗热菜都是带盖的器皿,在程序复杂、漫长且十分精细的宫廷宴会中,带盖器皿可用于保持菜品的温度”。旧式宫廷餐具泰国繁琐且铺张,用于国宴不太适合。新中国国宴的时间和方式较过去皇家宴会大为缩短、简化,建国瓷的设计按照国宴流程也进行了简化,国宴上每个餐位前的杯盘是固定的几种。因此,建国瓷中餐具的设计紧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和继承与发展方向,设计遵循新中国中南海怀仁堂举办国宴饮食与服务的适用要求和标准,去除了旧式中餐的讲摆及华而不实的繁琐配套,引用了西餐分食用餐、环保卫生、方便实惠等优点,针对传统宴会旧式中餐具的配套组合结构进行了调整。

另外,为了提高建国瓷设计水平和制造工艺质量,国家调拨了故宫博物院部分明清瓷器样品,连同轻工部综合司购买与整机的部分古陶瓷样品,作为设计和制作参考资料。⑧主任委员郑振铎讲个人收藏的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瓷器六大部书捐赠给了设计委员会作为参考。常务委员沈从文为设计提供了多种宫廷壁纸手绘散点折枝花图案资料,郑乃衡也提供了传统清代粉彩系列散点花卉装饰。建国瓷工作组在对传统陶瓷资料的汇集分析与吸收当中,根据景德镇没请以来餐具盘碗造型形制“涡式”“正德式”“罗汉汤式”三大系列,设计工作室提出了建国瓷中餐具盘碗类造型选用“正德式”形制、西餐具盘类造型沿用欧式传统造型“折边式”形制的设计方案。其他设计与工艺方案还包括:中餐具装饰设计选取斗彩装饰工艺,参照清代雍正斗彩风格;西餐具装饰设计则选取青花装饰工艺,参照清代康熙青花色彩风格。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建国瓷纹饰以祝大年为主设计的斗彩牡丹纹边饰的中餐具和青花海棠纹边饰的西餐具为设计方案,包括国宴瓷设计方案中的中餐具、西餐具全套器皿造型结构图。其中以盘碗类造型器皿结构为主的中餐具,盘、碗的造型为传统正德式,凉菜盘为折边式;以盘为器皿的造型结构为主的西餐具,盘子的造型为折边式。中、西餐具加上茶具、咖啡具等其他器皿造型共74余种。其中,中餐具造型品种为:碗类,盘类,锅类,勺类,调味具,酒具,茶具,牙签筒及烟灰缸,共计42个器皿造型。西餐具品种包括:大吃盘、小吃盘、汤盘、双耳汤杯与托碟、长盘、汤锅、素菜碗、沙拉斗、酸奶罐与托盘、蛋杯,调味具和牙签筒,茶具、咖啡具,共计31个器皿造型。

三、建国瓷的发展

(一)建国瓷的继续烧造

建国瓷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成立的最早的国营企业,它的前身是明、清时期为朝廷烧造祭器和宫廷专用瓷的御窑厂,清朝末年在维新运动影响下由江西巡抚瑞征采取官私合营方式,开办了“见喜瓷业公司”。民国时为国家资本,先后由康达、康定东等人经营,但却每况愈下,至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后,建国瓷唤醒了景德镇,中共浮梁地委着手恢复和发展陶瓷的生产,创办了第一个国营性质的瓷厂,在开国大典前夕,这个初具规模的企业,即投入了生产,为国宴献出建国瓷。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中的建国瓷厂,为了加速生产发展,企业对生产管理、设计、科研等等环节均进行了改革、创新,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1954年,将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松柴烧窑和手工操作,改为煤窑,并以机械化代替手工。1958年,为了生产的发展,中共市委决定景德镇瓷厂⑨、十九瓷厂等单位,并入到建国瓷厂,职工猛增到3600余名,尤其是颜色釉生产的技艺得以集中,恢复了传统瓷的生产。

首先,传统瓷品种得到了恢复。集中了一批老艺人试颜色釉,恢复了均红、草绿、玫瑰紫、鳝鱼黄、茶叶沫、美人醉、孩儿面、天青、影青、豆青、鱼子黄、翡翠等数中颜色釉,此外还创新了鱼子绿、咖啡釉、电光釉、宝石釉等高温、低温釉,并相继运用于陈设瓷、日用瓷、工业瓷、卫生瓷上。1954年北京相关部门选用3500件颜色釉产品作为国庆用瓷。

二是细瓷比重增加。1956年建国瓷厂组织了400多名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将粗瓷改为细瓷,更加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承担了大量的高档国家展览次,全国各大城市宾馆饭店均使用此瓷。

三是工业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建国瓷厂不但生产出薄胎瓷,龙船等工艺品,还创造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尖端产品,如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创作的2米高的“双万件花釉”大缸,500件豆青刻花八方瓶,展现了建国工人的高超技艺。

四是推广并应用先进技术。1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用于生产,旧坯房旧设备改造,建立半机械自动流水作业线,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1958年“大跃进”年代,建国瓷厂也曾收到一些挫折,盲目的冒进,单纯的追求产值,给瓷厂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和损失。十年动乱时期,建国瓷厂的生产在“瓷器不能打仗”、“一厂多变厂”等思想支配下受到一定影响,不少传统颜色釉品种不再生产,导致生产这些色釉的工人离开的自己的岗位从事其他行业。至1978后,建国瓷厂遵照党和国家的方针及政策,通过对企业的全面整顿,加强管理,使瓷厂重新振作起来,创新了耀眼的凤凰花釉、棕丝釉、彩虹釉、葡萄釉、彩霞釉、火焰釉、雪花釉、紫罗兰釉、荷花绿釉、羽毛花釉等。⑩

(二)建国瓷的历史作用

建国瓷的生产受中央高层领导的直接关注,它的产生开启了我国工艺美术学院化的时代。金宝升先生曾说过:“建国瓷,本身并不复杂,但是他的影响却很深远,后来我们国家陶瓷专业方面的很多事情都受到它的影响。”⑪

在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建国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以此为始开启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艺美术时期,它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回复和发展中国传统制瓷技术,使得近百年的制瓷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陶瓷艺术史上第一次由学院主持实施,由专项艺术家来设计;第一次由专家和手工业者合作共同制作,在艺术家们的指导下,使得建国瓷摆脱了传统宫廷瓷器繁缛的风格;第一次由专业人员对我国的陶瓷业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调查及全面的数据整理。最终,在建国瓷等项目的触动下,我国成了了第一所高等工艺美术学院。⑫

建国瓷的项目结束之后,原班人马又投入到了出国展览瓷的创作准备工作当中。这项任务是在文化部领导下,由美协负责组织的。1953年12月7日,“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老公人民文化宫举办,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前往参观,待参观后,周恩来做出指示,在这个展览基础上搞四个出国展,分赴苏联、东德、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捷克和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展。有意通过这个展览,促进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出口创收。这次活动使得我国工艺美术生产得到了全面恢复,并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当时展览主要负责人庞薰琹回忆道:“被邀请来北京参加展览会并进行座谈的各地同志,回各省市后都积极准备出国展品。各省文化局都对这工作也比较重视了,几乎各省都有专门组织从事这方面的调查工作。有些已经停止生产的手工艺也得到了恢复,有些失传的工艺品也逐个被试制成功”。⑬出国展的意图自上而下贯彻通畅,使得各个陶瓷产区开始积极投入到筹备工作之中。出国瓷的创作过程是由工艺美院引导下推进,当然大部分作品仍由民间艺人创作制成。

“建国瓷”和“展览瓷”对当时瓷器生产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伴随着相应项目的启动,我国工艺美术的各项活动得到全面恢复,并迅速开展起来。对于建国瓷的设计者之一祝大年先生而言,“建国瓷”的设计及生产更多的是一项政治任务,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展现出他原有作品的自然主义倾向的唯美风格。这个时期的艺术家,要将个人的意志全部服从于全局的要求,体现集体主义,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契合国家发展。

(三)陶瓷的核心价值是艺术性

建国瓷的设计与制造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高难度制瓷项目,它对景德镇传统制瓷业恢复、陶瓷的生产科学化、等多方面产生的重要的影响。但是,“建国瓷”的制作完成也使得当时学界在“陶瓷是什么?”上颇有争议。陶瓷的核心价值主要是在于它的艺术及功能,当然还有科学价值,但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界学者众说纷纭。其实,祝大年先生在建国瓷的设计制作上已经诠释的答案,陶瓷在历史上的主要价值仍是他的艺术价值。它包括了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例如烧窑、材料、坯釉,这些所有的工序到最后得出的结果是要看它的艺术效果。

陶瓷通过建国瓷的设计制作项目,展现出其最重要的价值是在于艺术,这一争论明确后,对此后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确立了陶瓷艺术品应将陶瓷的艺术性放在首要位置的大方向。建国瓷厂生产的高温颜色釉多次获奖,其中陈设瓷获得国家版发过的优质产品奖:“珠光牌”颜色釉瓷,并于98年被国家定为“瓷都四大传统名牌”之一。建国瓷厂生产的高温颜色釉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首相及部长级官员数次,如1987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新加坡,曾将象征吉祥如意的“三阳开泰”80件花瓶赠送给新加坡总理;1979年1月访问美国时,又将瓷厂生产的色釉综合装饰双耳瓶赠送给美国首相。建国瓷的制作技术飞跃发展,产品结构不断改革,品质提高,新的技术、工艺、材料生产出了大量新的产品,使得日用瓷颜色釉有了质的飞跃。

总结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多年战乱致使国立衰弱至极,甚至在招待外宾的国宴上都没有专用的餐具,在新成立的共和国招待外宾还得借用别人的餐具,这在当时国际上是很被动的。试想一下,中国本是一个瓷器大国,若要去借别人家的餐具来办国宴,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建国瓷”就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开始制作的,它是新中国第一代专家和手艺人结合的果实,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陶瓷回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建国瓷的制作工作由1952年10月开始,到1954年9月结束,历时三年的建国瓷生产,经过有关部门严格甄选,共计作品73556件,其中景德镇入选24531件。景德镇的传统手工艺与艺术的发展与恢复,是建立在建国瓷制作生产的基础上。50年代中期,景德镇陶瓷公司正式成立,并且设置了国家专用瓷生产办公室,专项惩戒国家专用瓷的工作任务,包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驻外使馆、党中央、国务院、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等国家单位的人物。景德镇自建国瓷制作生产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国瓷的生产基地。

注释:

①国务院前身

②轻工业部“建国瓷设计计划”文档记录,1953年3月27日

③轻工业部“建国瓷设计计划”文档记录,1953年3月27日

④轻工业部“建国瓷设计计划”文档记录,1953年3月27日

⑤1952年9月1日,建国瓷设计委员会成立草案(中央美术学院信笺)

⑥轻工业部“建国瓷设计计划”文档记录,1953年3月27日

⑦硬质瓷灰釉黄地满花釉上粉彩,晚晴至民国时期景德镇手工业制瓷

⑧调拨故宫博物院明清瓷器,留存于景德镇陶瓷馆。轻工业部采购的部分古瓷资料,现珍藏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⑨原颜色釉瓷厂

⑩《景德镇陶瓷》1990年(第1期)第57页

⑪肇文兵,《关于建国瓷的点滴记忆—访建国瓷亲历者金宝升先生》,《装饰》,2009年第9期,第20页

⑫现为清华美术学院

⑬曲立氏:《景德镇“建国瓷”轶事》,《陶瓷研究》,2006年第1期,第13页

猜你喜欢

瓷厂建国餐具
景德镇“十大瓷厂”产品特色研究
余效开藏品精选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
餐具叮咚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大国工匠与历史的“对话”
——走进景德镇 “皇家瓷厂”
“建国通宝”钱考辨
有趣的西式餐具
黄建国小小说欣赏
不用自带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