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的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概述

2019-01-13常亮1刘丽丽2李长林3

魅力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热河避暑山庄承德

常亮1 刘丽丽2 李长林3

(1、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河北 承德 067000)

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的热河,在民国时期曾经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而存在,其地域包括内蒙古东部、辽宁南部、河北北部的相当广阔的一片地区。肇建于1703年的避暑山庄是热河地区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有清一代很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目前国内学术界针对热河及避暑山庄各方面、各领域的研究比较充分,但对海外的相关研究尚欠缺整体性的了解,尤其是对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欧洲、东亚、美国三个方面对海外的热河及避暑山庄的重要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以期为国内本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

一、欧洲各国有关热河及避暑山庄的文献及研究

(一)《张诚日记》与《马国贤回忆录》

海外各国最早关于热河及避暑山庄的文献记录出自清初的一批欧洲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张诚和马国贤二人。法国人张诚(P.Jean-Francois Gerbillon,1654-1707)曾经先后8次随同康熙皇帝出塞,见证了康熙朝塞外地区围猎、祭祖乃至尼布楚的中俄谈判等事件,他曾两次途径热河地区,并将当地的见闻记录在其日记中。这些日记后来被收入到《中华帝国和蒙古地理、历史、编年史、政治与自然状况的概述》一书,于1735年在巴黎出版。1973年商务印书馆将该文献中的部分内容译为汉语,并以《张诚日记》为书名出版。《张诚日记》中有不少内容涉及热河地区,以1691年春夏之交随同康熙帝出塞的旅行为例,张诚在其5月下旬的日记中,详细地记录了康熙帝及其随行人员在热河地区的鞍匠屯(今滦平县城)、波罗诺(今丰宁境内)、瓜地营(今隆化境内)等地的围猎活动,这些记载很可能是西方传教士有关热河地区最早的描述。

意大利人马国贤(Matteo Ripa,1682—1746)在《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也有多处内容记载了他随行康熙皇帝到访热河地区的见闻,尤为重要的一点是,马国贤受命于清廷在1713年运用铜版蚀刻技术印制了一套《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咏》,这是现存的避暑山庄最早的图像资料,也是中国园林第一次以具有明暗对比效果的铜版印刷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铜版画《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咏》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为中西方雕刻制图技术的交流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二)乾隆朝英国赴华使节的记述文献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西方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参与这一事件的两位关键人物马嘎尔尼和斯当东也在回忆录提及了他们对热河及避暑山庄的印象。他们的回忆录中有部分内容对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马嘎尔尼 (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在其回忆录中对北京至热河的御道的长度、修建所需的人力及养护情况所作之详细的描写可以与清代皇家档案中的记录相互印证。此外,马嘎尔尼还对御道沿线行宫的规模与数量进行了说明,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马嘎尔尼的视角不同,斯当东(George Staunton,1737-1801)在赴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途中有关热河地区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北京至热河沿线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物产、民风等,记录尤为详细的是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建筑特色与他所见到的中国军队布防情况。斯当东的这些记录见于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10]这部文献当中。

(三)欧洲其他国家学者及旅行家的研究和记录

除了康乾两朝法、意两国传教士以及英国使团成员对热河及避暑山庄的描述外,其他欧洲国家一些学者及旅行家的研究或记录同样值得关注。德国学者奥托·福兰阁(Otto Franke 1862-1946)的著作《直隶与热河地区的描述:中国的土地与民间传说》于1902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佛兰阁的著作中对热河自然地理的描述较为简短,关于其政治地理的部分则更长一些,其内容包括对该地区民事和军事管理、人口、经济活动、承德市、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的详细考察等。

1932年,瑞典著名旅行家、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官方的保护之下考察了热河地区。他的《热河:帝王之都》在伦敦首次出版之后很快就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再版本和翻译版本。这部著作由三个长短不一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赫定从北京到热河的旅程以及对承德寺院的造访;第二部分是有关承德的历史小说;第三部分(也是最有学术价值的部分)是由格斯塔·蒙特尔拍摄的一系列62张照片。

法国学者安娜·莎耶的《热河寺庙及其藏族模型》则是关于外八庙建筑起源的比较研究,这部著作主要基于作者对拉萨寺庙的探访以及对一些西藏有关文献的充分利用,这些文献包括三世班禅喇嘛的传记和1914年奥托·佛兰阁和劳费尔在承德收集的铭文。在描述了承德的十二座庙宇之后,莎耶分析了乾隆皇帝建造宗教建筑群的动机,她认为这一动机更多是出于政治而非宗教。

除上述几位学者或旅行家外,值得关注的文献还包括荷兰人伊兹勃兰特·伊台斯所著之《俄国使团使华笔记》(1692-1695)、俄国人波兹德涅耶夫所著之《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从归化城经张家口到承德府;承德府(热河);从承德府到多伦诺尔)(1893)等。

二、朝鲜及日本有关热河及避暑山庄的文献及研究

朝鲜方面,清代乾隆年间许多到访中国的学者如朴趾源、徐浩修、柳得恭等人都留下了他们对热河及避暑山庄的文献记载。朴趾源(1737-1805)于乾隆三十五年(1780)随同使团赴华庆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的行程记录《热河日记》是朝鲜方面记述热河和避暑山庄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这部文献的记录甚为详细,热河地区的地理、风土以及各国使节的贺礼、皇帝大宴各国使节演出时的剧目等等都成为了朴趾源记录的内容,其中值得研究的地方甚多。除朴趾源的《热河日记》外,徐浩修(1736-1799)的《燕行记》和柳得恭(1748-1807)的《热河纪行诗注》(《滦阳录》)也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热河和避暑山庄的描述。

相较于朝鲜,日本方面由于德川幕府与清政府几乎没有往来,因此关于热河及避暑山庄的研究要晚很多,笔者所能找到的日本方面关于热河地区的研究始于1917年的《热河蒙古地方调查》。这一文献是在日本朝鲜银行调查局的近藤廉一、松琦茂松两人所做之调查报告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内容包括热河蒙古地区的生产和贸易情况、锦州及赤峰在蒙古地区贸易中的地位、锦州在对满洲贸易与金融方面的地位、热河蒙古地区的货币流通情况、各国在对蒙古贸易中的势力划分、热河蒙古地区日本人的势力、热河蒙古地区民众对日本人及日货的看法等等。

日本方面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之一是学者关野贞及其助手竹岛卓一拍摄的影像志《热河:影集与解说》(1933),全书分为四卷,尺寸51.5×33.2 cm,期中有黑白照片470张,彩色照片5张,全景照片1张。《热河:影集与解说》为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提供了最为丰富、全面的图像资料,对热河地区及避暑山庄古建筑的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难能可贵的是,关野贞与竹岛卓一在这部图集中还多次提到了热河古迹的保护问题并具体列出了每处古迹所需要的修缮经费,这一点和日本侵略军在占领热河期间的所作所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日本方面另一部值得关注的图像资料是学者岸田日出刀和土浦龟城的《热河遗迹》(1939),该图片集包括照片估计125幅,拍摄的对象包括滦河沿岸风光、承德民居、永佑寺塔、离宫附近的民居店铺、棒槌山、离宫城墙、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热河离宫等等。

三、美国有关热河及避暑山庄的研究

除了来自欧洲和东亚地区的热河及避暑山庄相关文献记录和研究之外,近些年来一些来自美国学者的研究也值得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过去几十年,美国的清史研究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气候,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学者及学术研究成果。然而,美国学术界专门针对热河及避暑山庄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大多数专著和论文只是把热河和避暑山庄作为某些清代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或见证地,只有少数一些学者将视线投向热河或避暑山庄本身,其研究成果国内学术界也还知之甚少。

菲利普·福莱特的《图解承德:清代的景观建造》是美国学术界近些年来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领域的一部相当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很多内容是此前的研究者没有触及过的。福莱特的这部著的主要论点是:十八世纪的清朝地理与藏传佛教紧密相连,这种亲密关系是满洲在中亚持续扩张的基础。在八十年的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地图、绘画和雕刻在塑造园林和寺庙环境方面使用了模糊性设计,佛教信仰的重要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在避暑山庄的图像材料中很难被发觉,景观的模糊性构造正是清帝王为了表征主从关系所使用的一种策略。

另一位知名学者宣立敦(Richard E.Strassberg)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Thirty Six View: The Kangxi Emperor’s Mountain Estate in Poetry and Print)[13]是美国学术界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的最新成果。这部著作以马国贤主持刻印的铜版画《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咏》为研究核心,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宣立敦本人撰写的两篇论文以及宣立敦的学生史蒂芬·怀特曼撰写的一篇论文。这三篇论文分别论述了康熙皇帝下令刻印山庄三十六景图咏的始末、马国贤以中国为题材的铜版画在西方的流传及其影响、三十六景图咏的文学特征等问题。第二部分是宣立敦本人对避暑山庄三十六景题诗的英文翻译,其译文质量无论从准确性,流畅程度还是可读性等方面衡量,都不失为翻译佳作。宣立敦的翻译,也是目前能够找到仅有的西方世界对康熙皇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题诗的翻译。

结语

通过总结和梳理海外的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以下三点应该引起国内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第一,自17实际至今,来自海外各国的对热河及避暑山庄的关注便不曾缺席;第二,其他国家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是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参考;第三,国内对海外的热河及避暑山庄相关历史文献及研究的认识水平尚有待提高,国内外学术界在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领域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可行性。总之,国内学者应对海外的热河及避暑山庄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全面、准确地了解与掌握国外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才能将本领域的相关研究引向深入。

猜你喜欢

热河避暑山庄承德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首次春节诗词晚会由承德电视台播出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六世班禅热河觐见史略
首届汽车诊断师大赛承德站比赛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