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闽剧艺术传承与创新之刍议

2019-01-12王爱芳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

艺术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剧目福州传统

□王爱芳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

闽剧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闽剧是福建省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中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最多、观众量最大的剧种。新时期以来,为了更好地弘扬闽剧的文化价值,福州闽剧艺术传承中心创作了许多优秀剧目,其中有的剧目获得“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曹禺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急剧变革,作为传统艺术的闽剧,如果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有可能最终成为历史遗存而进入文化博物馆。

一、整理剧目,做足功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传统的戏曲艺术,需要在年复一年的演出实践中才能有效开展。近年来,福州闽剧艺术传承中心投入力量,整理闽剧优秀传统剧目,进行复排予以传承,并将此作为有益的借鉴,进行新剧目的创作。

例如,福州闽剧艺术传承中心邀请“闽剧三小”之一的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刘小琴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复排《碧玉簪》《凤凰山》两出传统戏。《凤凰山》包括了90%的闽剧曲牌,不仅唱腔丰富动听,而且武戏众多,堪称一部文武俱佳的戏剧。而《碧玉簪》剧目中演员的道白与唱腔,都是耳熟能详的曲牌,且是观众喜爱的经典唱段,戏迷们不用看字幕,也能跟着演员唱,让喜欢传统戏剧的观众过足了戏瘾。这是剧院弘扬传统,选择坚持保护“非遗”正确道路的结果。所以,剧目的创作不能疏离传统而盲目创新。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诸如“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思想、“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文化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优质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也是现实中艺术创作的源泉。要发展闽剧艺术,福州闽剧艺术传承中心不仅要注意继承传统艺术的表演技艺,也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相契合,进而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1]。例如,《兰花赋》这部闽剧精品演出时,一波三折的剧情、入木三分的表演,深深吸引了观众,观众时而掌声如雷,时而潸然泪下,他们表示,其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再如,近年来,剧目整理者将《红豆缘》《王茂生进酒》等剧目巧妙地改编,使内容发生了变化,使其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并赋予时代精神,又强化了适合唱做念打等艺术手段发挥的娱乐性,深受观众喜爱。

二、立足舞台,推陈出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在挖掘传统的同时辩证取舍与创新,让闽剧艺术永葆生机和活力,使闽剧在新时代得以生存与发展。

新时代所讲求的闽剧创新,是整个戏曲舞台艺术的创新。观众对艺术的审美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闽剧的舞台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在音乐、服饰、灯光、布景上全面更新,使剧目的整体展现效果更加饱满,更适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例如,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闽剧《画龙记》,用老故事写新内容,幽默中见深刻,风趣中寓哲理,赋予古装戏剧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中独具匠心的舞台布景令人耳目一新,不仅极为完美地表现了剧目的荒诞预言风格,而且烘托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如,荣获“曹禺优秀剧目奖”的《兰花赋》,其优美动听的闽剧唱腔设计、清新高雅的舞蹈场面等艺术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具有新时代的艺术气息和新鲜的感觉,能与当代观众的审美体验互相呼应,满足了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的戏曲审美要求。

闽剧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就必须拉近观众与传统戏剧的距离。例如,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奖的《王茂生进酒》,以突出音乐声腔特色为落脚点,打造闽剧特色剧目。其简明易懂、轻快美听的曲调唱腔,以及巧妙运用福州民间俚语文化,充分表现了闽剧特有的鲜活性、趣味性,令观众回味不已。而舞台美术方面,其在使用传统的绘画绘景手段的基础上,又创新地将三棱柱设计运用于场景场次的切换,追求更精致化和现代化的效果,使该剧成为一出百姓爱看、专家称好的优秀剧目。

三、着眼生态,内生动力

面对日趋严峻的传统戏曲危机,要想保护与继承闽剧“非遗”艺术,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首先,组织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我们经常于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系列惠民演出活动,为市民带去传统闽剧艺术盛宴,让福州市民感受闽剧精品剧目的魅力。其次,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剧院近年来深入闽侯、连江、罗源、霞浦等地农村,送去喜闻乐见的闽剧精品剧目,进一步培植和扩大闽剧农村市场,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戏曲的繁荣与观众是分不开的,任何戏剧发展的基础都是观众,闽剧也不例外。由于青少年对福州方言的生疏感日趋严重,闽剧剧目内容远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等原因,闽剧的现场观众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青少年观众很少。剧院将“培植年轻观众群”作为一项工作重点,组织开展闽剧公益系列讲座,为爱好闽剧市民提供了解、学习闽剧的交流平台;将古老的闽剧艺术融入卡通漫画,以吸引年轻群体;开展“闽剧走进校园”系列公益演出,在福州个别学校中还成立了“少儿闽剧班”,让更多青少年感受闽剧文化的精粹。开展闽剧教育活动,也成为我们的工作发展规划之一,力求让闽剧艺术教育成为福州市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只要我们做到了闽剧艺术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人民生产生活相接相融,文化传承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闽剧艺术就一定会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姿彩。

结 语

总之,我们继承戏剧传统,并不只是为了保存古迹,将来好放进历史博物馆,供后人瞻仰,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福州的传统文艺,为构建和谐社会、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创建文化福州而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剧目福州传统
舞台剧目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