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长阳县农作物现状普查与分析

2019-01-11何利刚向希才蒋迎春吴黎明王志静宋放田瑞焦春海张再君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长阳县种质资源普查

何利刚 向希才 蒋迎春 吴黎明 王志静 宋放 田瑞 焦春海 张再君

摘要:通过对湖北省长阳县1956、1981和2014年3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结果进行梳理,从土地经营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构成等方面对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评价和比较分析,以期为长阳县地方和野生珍稀资源保存、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为长阳县自然资源优势发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长阳县

中图分类号:S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23-002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3.0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Gener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angyang county,Hubei province

HE Li-gang1a,XIANG Xi-cai2,JIANG Ying-chun1a,WU Li-ming1a,WANG Zhi-jing1a,

SONG Fang1a,TIAN Rui1a,JIAO Chun-hai3,ZHANG Zai-jun1b

(1a.Institute of Fruit and Tea;1b.Institute of Food Crops,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430064,China;

2.Changy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ichang 443500,Hubei,China;3.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The data from general investigation in 1956, 1981, and 2014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angyang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was analyzed,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were accessed and compared systematically with each other on land operation ways,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crop planting structure and variety composition. The findings will provide some clues for collectio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wild and rare resource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he advantage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featured agri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farmers in Changyang county.

Key words: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general investigation;Changyang county

長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阳县)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云贵高原东延尾部,武陵山余脉,位于东经110°20′—111°22′,北纬30°12′—30°46′。东西长94.5 km,南北宽63 km,总面积3 420 km2。东邻宜都市,南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北及东北交秭归县、宜昌市夷陵区和点军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东高西低。境内最高峰崩尖子位于都镇湾镇麻池西南银峰嘴村,海拔2 259.1 m,最低点位于磨市镇多宝寺村原向溪河口,海拔48.7 m[1]。长阳县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夏热潮湿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立体气候显著。太阳年总辐射量为401.5~426.6 kJ/cm2,年际变化较大。日照受地理、气候条件的制约,高山区历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 875.5 h,日平均5.1 h;低山区历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 571.0 h,日平均4.3 h。日照百分率按地区以高山为最多,高山为52%~56%,低丘仅49%~50%。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相差悬殊。丹水流域木桥溪以下和清江沿岸年平均气温在16 ℃以上,高山地区在12 ℃以下,半高山地区在12~16 ℃。无霜期因地势高低而异,海拔150 m以下为264 d,150~350 m低地为280~290 d,400~700 m地带为260~270 d,700 m以上为180 d。全县年均降水1 366.2 mm,西少东多。年降雨时间少雨区为100~130 d,多雨区为150~160 d[2]。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系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支撑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3,4]。随着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进程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地方或野生品种资源逐渐流失。2015年在财政部支持下,农业部组织并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2 228个农业县(市),围绕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评价、积极创新、共享利用”为指导方针,以安全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增加中国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丰富多样性,发掘创制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为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长阳县作为项目实施县之一,按照各级部署和行动要求,对县境内粮食、棉麻、油料、蔬菜、瓜类、果树和茶叶等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基本查清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本研究拟通过对1956、1981和2014年3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结果进行梳理,从土地经营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构成等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评价和比较分析,以期为长阳县地方和野生珍稀资源保存、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为长阳县自然资源优势发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1  普查内容与方法

1.1  普查内容

1.1.1  普查县(市)基本情况  普查内容包括县(市)名称、地域和区划变化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口(含农业人口)及民族(数量及排名前10的民族人口),土地经营状况(耕地、草地、林地、湿地和水域面积),经济状况(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产业、水产业和年人均收入情况),受教育情况(高等、中等、初等和未受教育),特有资源及利用情况,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总体评价,生活质量自我评价及其他补充内容。

1.1.2  普查县(市)农作物种植情况  普查内容包括粮食作物(谷物、薯类和豆类)种类、面积,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数量、名称、面积及单产情况,具有保健、药用、工艺品、宗教等特殊用途品种的名称、具体用途及产量情况;经济作物(油料、棉麻、蔬菜、果茶)的种类、面积,地方或野生品种和培育品种数量、名称、面积及单产情况,具有保健、药用、工艺品、宗教等特殊用途品种的名称、具体用途及产量情况。

1.2  普查方法

1.2.1  数据信息的获取  1956和1981年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以历史文献资料检索、查阅为主,2014年资源普查数据主要通过基层查访、知情人访谈、实地探查、线路调查及个别走访等方法获得。

1.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结果数据整理、统计及分析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进行。

2  普查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发展相对缓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通过对1956、1981和2014年土地资源使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耕地面积逐渐减少,1981和2014年耕地面积分别比1956年减少了9.98%和11.11%;1981—2014年,草場、林地和湿地面积也逐渐缩减,其中草场面积2014年比1981年面积减少了近80%;2014年,水域面积增加了79.93%,说明水产业发展迅速,然而水域面积只占农用土地面积的3.30%(图1)。从产业结构来看,1981—2014年,粮食作物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急剧下降,而畜牧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迅速上升(图2)。

从经济产值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益提升明显,农业产值由1956年的4 142万元增加至2014年的55.299 3亿元。然而,与工业产值相比,其产值由1956年经济生产总值的86.08%下降至2014年50.33%,而工业产值则由最初的2.16%上升至2014年的80.96%。由此可见,工业发展非常迅猛,逐渐成为长阳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发展却陷入困境。农业产业的疲软与农业从业人口比例下降和当地工业发展有密切关系。1981年,虽然农业人口比1956年增加了40.28%,然而所占比例却有所下降,至2014年,农业人口直接降低了10.33%,占总人口比例由1956年的95.46%下降为84.20%;其次,受教育普及政策的影响,至2014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初级以上文化水平人员比例达96.50%,大量农业从业人员从农村涌入城市,从事非农相关技术工作,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从而导致耕地撂荒,面积急剧缩减(图3)。同时,长阳县地属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的云贵高原东延尾部向平原过渡地带,地质构造隶属扬子江下游东西向构造带的西延部分,煤矿、铁矿和岩矿等矿产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为当地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部分土地资源和人口的流失对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2  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高山蔬菜和特色果茶初见成效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可以充分发挥自然气候条件优势,趋利避害,是农业种植区域优化、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图4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玉米作为长阳县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3.85%,由1956年的2.240万hm2下降至2014年的1.635万hm2,下降比例高达27.01%;水稻种植面积缓慢下降,2014年减少到1956年的66.69%;小麦面积先上升后急剧下降,1981年增加了75.26%,2014年通过结构调整仅剩下2 393.33 hm2,为1956年种植面积的52.55%。豆类中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减少,1981和2014年分别比1956年减少了34.03%和45.08%。薯类种植面积在1981年后略有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6万hm2以上。油料作物中花生种植面积至2014年达到1 567 hm2;油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56年仅为860 hm2,到1981年超过3 333 hm2,2014年已经突破6 666 hm2,分别增加了287.59%和675.12%。

长阳县立足生态环境保护,深度挖掘自然资源优势,进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果茶,效益十分显著。高山蔬菜是长阳县高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14年以前,蔬菜种植面积仅666~1 333 hm2,大部分常规蔬菜也都在200 hm2以下。此次普查结果表明,蔬菜种植类型趋于集中,且单一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1 333 hm2,其中白菜、辣椒和番茄均超过了6 666 hm2,萝卜超过了1万hm2。水果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水果种植总面积由不足667 hm2迅速增加至8 313 hm2,其中柑橘类种植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的98.40%,以柑类为主,占柑橘总种植面积的89.40%;其次为橙和柚类,主要以长江及分支流域小气候区域种植为主。猕猴桃和李产业开始起步,种植面积均为66 hm2。长阳县茶树种植历史悠久,是佷山贡茶的发源地。茶产业发展十分迅速,1956年第一次普查面积仅为520 hm2,1981年普查已经发展到1 853 hm2,第三次普查面积近6 667 hm2,可见茶产业在长阳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3  粮食和蔬菜地方品种流失严重,商业品种占据主流市场

1956年第一次普查时粮食作物种植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其中玉米地方品种有25个,种植面积达1.904万hm2,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85%,其中尤以大籽黄种植面积最大,为1.568万hm2,小籽黄次之,二籽黄和野鸡啄并列第三;至1981年只剩下大籽黄和小籽黄,种植面积分别为3 273和218 hm2,培育品种白马牙、金皇后被长俄、长金和长莫等新品种取代,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75%;2014年玉米品种全部更新为培育品种,如康农玉108、康农玉901、何中玉335等。水稻、小麦作为主粮作物,1956年地方品种分别占品种总数的80%和50%,小范围种植居多,如水稻品种白谷、南谷、优儿籼和小麦品种火麦、米麦等;第二次普查时水稻、小麦地方品种本地糯和火麦还有少量种植;2014年地方品种已经消失,均为推广的水稻、小麦新品种。薯类作物中,马铃薯地方品种1956年种植面积占当年种植总面积的84%,品种有开花洋芋、乌洋芋等,1981年乌洋芋面积仍然近667 hm2,然而90%为单一新品种马尔科;2014年马铃薯没有了地方品种,马尔科也更新为费乌瑞它、鄂马铃薯5号、鄂马铃薯7号和鄂马铃薯10号。甘薯在1981年以后就没有地方品种,尽管在1956年地方品种占品种总数的80%,占总种植面积的50%,其中地方品种鼓儿苕种植面积达1 453 hm2,占总种植面积的30%,其次是山苕、洋苕和朱砂苕。

大豆主要以地方品种为主,1956年白黄豆种植面积3 333 hm2,占总种植面积的80%,堤豆种植面积也超过了666 hm2,1981年面积缩减至140 hm2,2014年被鄂豆8号、鄂豆4号等新品种淘汰。

油料作物中,油菜种植面积最大,1956年为860 hm2,地方或野生品种与培育品种各占50%,种植面积却相差3倍;第二次普查时鸡不啄油菜已经消失,胜利油菜面积上升到2 480 hm2,占当年总种植面积的70%,农林43种植面积也达到了707 hm2;2014年,油菜种植面积增加到8 060 hm2,然而地方品种腊油菜也被淘汰,富油668、浙油28等18个成熟的培育品种垄断了市场。1956和1981年,花生和芝麻均为落花生和白芝麻等地方品种,种植面积均不足667 hm2;2014年,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了1 567 hm2,全部为培育的新品种,如中花6号、鄂花6号和中花8号,芝麻面积缩减为36 hm2,也全部为商业品种中芝9号和鄂芝7号。

棉花种植逐渐被放弃,1956年本地棉187 hm2, 1981年尽管采用了宜棉商业品种,面积也只有140 hm2,至2014年已经无人种植。

蔬菜和瓜类在1981年以前仍以地方品种为主,如白菜地方品种鸡冠子白、云阳白,萝卜地方品种大红萝卜和系马桩,辣椒地方品种十姊妹和小广椒,南瓜地方品种柿饼瓜、蒸桶瓜和鹰子嘴等;2014年普查时71个蔬菜品种均为培育的新品种,如萝卜品种圣玉008、特新白玉春,辣椒品种中椒6号和晋椒6号等。

2.4  果茶地方品种资源优势明显,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第一次普查时水果种植面积较小,种类相对集中,柑橘品种以地方品种偏山泡柑和红橘为主,其中红橘树势强旺,通常作柑橘砧木使用;梨品种是地方优势品种咸丰梨和麻皮梨;桃则是普通野生毛桃,可食率低、抗性强,一般也用作砧木类型。随着温州蜜柑品种的引进,龟井、宫川、尾张和兴津等品种迅速占据主流,到第二次普查时种植面积已占温州蜜柑总种植面积的69.20%,偏山泡柑种植不足67 hm2;梨种植面积和品种没有变化;桃新品种出现,血桃和青桃种植面积占桃种植总面积的33.33%。2014年普查中偏山泡柑不再种植,华柑2号得到大力发展,种植面积达3 667 hm2,占宽皮柑橘总面积的50.14%;同时,利用自然气候条件优势,橙类和柚类也得到一定发展,其中橙类品种包括纽荷尔、伏令夏橙、蜜奈夏橙、奥林达夏橙和伦晚脐橙,柚类主要是琯溪蜜柚和贡水白柚;猕猴桃和李也开始商品化栽培,品种分别为奈李和中华猕猴桃。

茶叶地方品种如宜昌大叶种、老雾冲茶和佷山茶始终是长阳县茶产业的主导品种,1956年3个地方品种种植面积为520 hm2,其中宜昌大叶种占99.66%;1981年,地方品种种植面积达560 hm2,占茶叶种植总面积的30.14%,其中引进推广了福鼎大白、浙江小叶种、迎霜和鸠坑等茶叶新品种;2014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地方品种种植面积突飞猛进,面积比例上升至59.85%,仅宜昌大叶种种植面积就超过3 333 hm2,领先于113 hm2的福鼎大白,其次为鸠坑、宜红早和迎霜等商业品种。

3  小结与讨论

3.1  致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农业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消耗自然资源,从而改变原有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遭到破坏,为了维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需要人为补充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如此往复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因此,现代农业发展至今,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导致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的负效应,人类也因此受到大自然的各种形式的强烈“回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夯实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5]。生态农业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新兴农业产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同时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持、修复,使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良性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具有投资少、能耗低、效率高、环境友好等特点,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业允许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间作套种,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相结合,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保证了生态系統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又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耕地是从事农业种植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是其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要加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6]。普查结果表明,长阳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是导致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之一。通过整合耕地、草地和林地等农业生态资源,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果茶为主的生态农业,以期实现长阳县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高山蔬菜和特色果茶生产标准,助力山区农民增收脱贫

长阳县自1986年就已经开始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是全国高山蔬菜产业的发源地。高山蔬菜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的延伸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高山蔬菜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山区农民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农民脱贫的支柱产业。然而,高山蔬菜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种植品种相对单一,结球甘蓝、白菜、萝卜、番茄和辣椒等常规蔬菜占多数,精细品种种植比例较小,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7];其次,品种茬口过于集中, 主要集中在6—10月,生产风险和市场销售压力均阻碍了效益的发挥;最后,连作问题严重,土传性病虫害暴发导致化学农药滥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8]。在全民倡导“绿色、健康、环保”的食品消费观念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强政府监督、政策引导,摒弃以量取胜的错误观念,推广绿色生态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才能实现高山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山地区菜农的致富增收[9]。

与高山蔬菜发展思路类似,依托长江三峡库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优势,在长阳县清江流域低山河谷地区选择性发展晚熟柑橘,品种主要是岩溪晚芦和伦晚脐橙,成熟期分别在水果淡季的2—4月。晚熟柑橘自种植以来,市场价格一路攀升,种植效益可观。晚熟柑橘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冬季低温冻害的影响。低温冻害后晚熟柑橘果园落果普遍,产量大幅下降;同时,果实表现枯水症状,品质急剧下降,食用价值降低,因此严重限制了晚熟柑橘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明确晚熟柑橘的适宜种植范围,避开低温冻害容易发生的区域,同时结合树冠覆膜、果实套袋等保护措施缓解温度对树体和果实的影响。作为宜昌市柑橘主要产区之一,晚熟柑橘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有助于低山河谷地区农民产业脱贫。长阳县种茶喝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公元758年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记载“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即长阳县境内巴山有两人合抱大小的大茶树。周朝的老雾冲茶、唐朝的佷山贡茶至今仍有栽植。至清代,长阳茶叶就已经走出过国门,远销东南亚[10]。茶叶已经发展成为长阳县农村多种经济产业并存的主导产业,通过推进茶业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生产整体水平,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茶业市场竞争力[11]。2013年,长阳县三品源茶业公司出口创汇427万美元,跻身全省茶叶出口企业前三甲,并创造了全国外贸进出口低迷负增长而外贸出口逆势大增长的奇迹[12]。长阳县民族茶文化内涵丰富,挖掘茶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有助于茶产业发展和茶农致富[13]。

近年来,长阳县“一村一品”计划的实施改变了“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观念,实现了从低效农业向特色高效农业的转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绿水青山”最终都会变成“金山银山”[14]。

3.3  加大资源保护意识宣传力度,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地方或野生品种资源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方或野生品种资源产量偏低。1956、1981和2014年3次普查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粮食和蔬菜地方或野生品种资源流失最为严重,推测可能与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有关。20世纪80年代,物资相对匮乏,温饱问题是当时最大的国情,因此,粮食和蔬菜产量高就意味着温饱,因此产量比较低的地方或野生品种资源首先被弃种而流失,如1981年玉米地方品种二籽黄和野鸡啄,其产量分别为1 125 和675 kg/hm2;而大籽黄和小籽黄种植面积仍然较大,推测可能与品质性状表现有关而得以继续保留;尽管新品种白马牙和金皇后产量已经达到了1 500 kg/hm2,然而单产3 150 kg/hm2的长俄、长金和长莫更具诱惑力。随着粮食需求的增加,2014年单产    3 000 kg/hm2已经不能满足基本要求,新品种单产已经达到5 250 kg/hm2。

第二,地方或野生品种资源的传承出现问题。1981年以前还存在大量的地方和野生品种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掌握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青壮年手里,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需求,他们始终在坚持种植这些资源,然而到了2014年,这一部分人已经迈入了花甲之年,种植对于他们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够继续种植的资源变得非常有限,而作为他们的下一代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没有继续从事农业种植,而选择从事非农相关的技术工作,地方或野生品种资源随之流失。

第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实施一定程度加剧了地方或野生品种资源的流失。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的畅通和网络的接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随着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而且可以轻松地走出闭塞的山区,人与人的交流变得容易而频繁,其中就包括新品种新资源的获取。

第四,资源保护和危机意识的缺失。这也是地方或野生品种资源流失的最根本原因。3次普查结果可以看出,1956年初等以上文化教育水平人员比例为31.80%,1981年已经达到72.68%,2014年具有初等以上文化水平高达96.50%,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越来越高,而资源流失却越来越严重,说明资源持有者文化教育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资源的流失。资源保护意识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前提下,农民作为资源的持有者,并不能从专业角度评判手中资源的科研价值,更多的是关心资源的使用价值。因此,农民无法了解或理解农作物种质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重要性,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加大资源保护和危机意识的宣传力度,贯彻落实《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核心种质库构建奠定客观物质基础,对于丰富国家生物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覃俊兰.长阳年鉴2016[M].湖北宜昌: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2016.51-58.

[2]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阳县志[J].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73-159.

[3]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05(5):4-6.

[4] 农业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5(4):4-9.

[5] 韩长赋.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基础[J].甘肃农业,2015(15):25.

[6] 章  玲.生态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J].农业经济,2001(5):16-17.

[7] 朱凤娟,邱正明.长阳高山蔬菜产销调研报告[J].长江蔬菜, 2008(3):4-7.

[8] 易文芳,龙  昱,方应波,等.长阳县高山蔬菜健康发展的思路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9,31(9):238-240.

[9] 覃孟超,李鹏程.如何壮大长阳高山蔬菜产业[J].长江蔬菜, 2015(18):69-70.

[10] 刘洪进.清江河谷茶飘香[J].民族大家庭,1994(4):32.

[11] 袁亚军,方自洁.长阳大力推进茶业标准化生产[N].三峡日报,2006-03-16(B01).

[12] 木  弓,李绪泉.长阳外贸出口逆势大幅增长[N].三峡日报,2014-08-06(6).

[13] 龚永新,陈  红.论土家茶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金福村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6):35-38.

[14] 杜  強.长阳打造农民“金饭碗”[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1-12-22(2).

猜你喜欢

长阳县种质资源普查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畜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探索
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
大白菜种质资源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的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