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避事件中网络虚拟社群结构的“意见流”属性

2019-01-11杨帆孙莹

价值工程 2019年36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杨帆 孙莹

摘要:网络虚拟社群是当代邻避事件发展的必然产物,把握其结构特征对避免邻避事件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次提出了可用于描述网络虚拟社群结构特征的“意见流”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意见流与网络密度、小世界效应、社群图等网络结构特征指标的内在联系,为网络结构特征指标分析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条归一化的研究路径,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

Abstract: Network virtual community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NIMBY Events in the proces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opinion flow which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virtual communit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expounds in detail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pinion flow and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indexes such as network density, small-world effect, community graph and so on. It provides a normalized research path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of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index analysis, and has strong engineering practical value.

关键词:邻避事件;网络虚拟社群;社会网络分析

Key words: NIMBY Events;network virtual community;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6-0274-02

0  引言

公共设施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不可否认某些类别的公共设施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给设施周边居民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这类具有典型风险性和指向性的设施称为邻避设施。对特定人群,当邻避设施风险与获利差值高于某一阈值时,就会引发邻避事件,他是社会秩序局部失序的主要直观显现之一。

互联网崛起在微观层面形塑了人们以身体不在场为基础的全新交往模式,并由此导致由这种全新的交往模式所形塑的虚拟社群的崛起[1]。虚拟社群缺乏真人的驻留、互动、默契等特性,但其内涵与实体社群相似,具有社会实在性,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动态人际关系[2]。从社会连带的意义上,有利于陌生人弱纽带的形成,因而引发社会交往和社会边界扩张[3]。近年来,激增的网络虚拟社群在邻避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影响行动主体、社会规范和社会权威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

邻避事件发生时,邻避冲突双方会试图通过网络平台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形成意见大同体,从而催生出面向事件的网络虚拟社群。这类网络虚拟社群主题定位明确,并以意见领袖、意见呼应者、经验意见分享者、意见浏览者、意见干扰者等社群成员为主体,在邻避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意见传递角色。冲突双方谁能占得先机并主导事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网络虚拟社群结构的认知水平,本文旨在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揭示网络虚拟社群结构特点,后续研究可以此为切入点为决策者提供邻避事件的抑制策略,从而维持社会局部稳定,保障公共设施建设。

1  网络虚拟社群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因互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是由作为节点的社会成员和作为节点间连线的社会成员关系所形成的集合[4]。由前文所述,由于网络虚拟社群具有社会实在性,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动态人际关系的集合,因此常用于表征真实社会网络结構的特征指标也适用于网络虚拟社群,比如反映社群成员紧密程度的网络密度;反映信息的传播速度的小世界效应;反映意见领袖中心作用的中心性分析;反映社群全局族谱的社群图和社群矩阵等。

笔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在针对邻避事件形成的网络虚拟社群中,网络结构的上述特征指标都与成员交互信息中的意见流相关,是表征社群中主流意见的重要指标,也是本文提出的核心概念,意见流与常见网络特征指标的联系,我们称之为“网络虚拟社群结构的意见流属性”。

面向事件的网络虚拟社群强调邻避事件本身的导向地位,考虑到邻避事件具有从萌芽到终止的动态特性,从而导致意见流属性的动态性,限于篇幅本文暂不讨论这一问题,仅对意见流与常见网络特征指标的联系进行通识说明。

2  意见流与网络密度

网络虚拟社群的密度用于反映社群中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越大社群内成员之间关系越紧密。由于交互网络关系中的二值是无向的,密度可定义为2m/n(n-1),其中,m代表成员间的实际关系数,n代表社群内成员的总数。

简单的实际关系数一般以双方是否產生意见交流为评定依据,在两两关系中取0或1并累计计数,按此方法得到的网络密度必定小于1,具体计算过程建议采用UCINET软件直接完成,同时可以参照Mayhew和 Levinger的实际网络虚拟社群的密度值最大值理论进行网络密度定性划分,笔者通过大量实证算例发现邻避事件中虚拟社群网络密度大多在0.02以下,其网络密度很小与成员心理有极大关系,一般而言成员的自我认同心理会趋势其关注近似意见而忽视不同意见,趋同意见汇集的意见流内部交流密切,意见流间交流稀疏,这是必然趋势也是笔者对虚拟社群网络密度的重要认知。

相较于简单的实际关系数,我们也可以尝试使用一种复杂的实际关系数计数方法计算网络密度,即在0或1的基础上考虑互动次数、互动字数、互动内容相关性及承接性进行的归一化加权计数方法,该方法从理论上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排除了无效交流也体现了不同交互关系中交流深度的差异,这与意见流的宽度和深度密切相关。

3  意见流与小世界效应

通过计算虚拟社群中的距离结果验证该网络虚拟社群中是否存在小世界效应,这里的“距离”是指网络虚拟社群中每两个成员直接相连的邻接距离,简单的邻接距离也是按0或1累计计数,最终除以成员数即可得到网络平均邻接距离,距离越短说明任意成员间实现两两意见互通的概率越大,群内信息传播速度越快。

笔者通过大量实证算例发现邻避事件中虚拟社群网络平均邻接距离一般小于5,按每人每天发帖量为1的保守估计,群内成员实现信息互通的最长时间为5天,相比与邻避事件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发酵期而言,小世界效应必然存在。小世界效应存在的必然性似乎与网络密度中的意见流观点向左,但通过深入研究会发现两者事实上是相容的。

按照意见流观点,意见流内部交流密切而意见流间交流稀疏,如果意见流间交流稀疏至0,那么不同意见流间的成员之间交流渠道就会被阻断,虚拟社群将会形成以意见流为单位的多个小团体,邻接距离将被无限放大,虚拟社群将无法凝结合力并从事实上被瓦解。上述看法忽视了意见领袖作用,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成员数远大于意见流数(准确地讲,两者比值一般超过2),这就意味着每组意见流中存在至少一名意见领袖的数字概率很高,而意见领袖间的交互概率几乎逼近1,意见流间至少可以通过意见领袖产生联系,这还不考虑意见领袖的因其自身特质而与其他意见流中成员交互的概率。综上,邻避事件中小世界效应必然存在的这一结论,不论是从浅层的分析还是从深层的理论来看都是可信的,这是笔者对虚拟社群网络结构中小世界效应的重要认知,另外由于意见领袖间的交互概率几乎逼近1,意见流数与平均邻接距离在数值上一般相等。同样,我们也可以参考复杂的实际关系数计算方法,通过加权方式实现更为贴合实际的复杂邻接距离计算,从而确保所采用网络结构模型的指标呼应。

4  意见流与社群图

社群图可以更方便直观地表现出一个网络虚拟社群的结构特征以及成员间的关系,是对网络虚拟社群的一个形式化表达,建议采用UCINET软件以及可视化软件Net draw综合分析,通过社群图可以直观地了解该网络虚拟社群的结构及节点间的关系,当意见流确实存在时,在社群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以一个或多个意见领袖为中心的高密度交流圈,若交流圈不明显,说明意见流数退化为1,此时成员间意见高度一致,邻避事件发酵速度最快,邻避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大,也最难解决。

5  结论

本文针对邻避事件中网络虚拟社群结构首次提出了意见流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意见流与网络密度、小世界效应、社群图的内在联系,为网络结构特征指标分析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条归一化的研究路径,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涛.比较教育认识论[D].西南大学,2014.

[2]周宇豪.作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媒介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范孟娟.社交媒体用户互动机制及关系转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孙莹,杨帆.邻避事件中的网络虚拟社群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分析——以某市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J].价值工程,2019,38(32):242-244.

[5]孙莹,杨帆.邻避事件中网络虚拟社群的特征分析及“特征破坏”对策[J].价值工程,2019,38(29):69-71.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