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有效发挥思考

2019-01-11杨莉

价值工程 2019年36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杨莉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社会-经济系统,其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综合效益,具有低碳、绿色、循环、高效等内涵,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现实选择。但在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将分析生态农业的作用及优势,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有效发挥其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作用进行讨论。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plex biological-social-economic system. Its purpose is to pursue higher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t has the connotations of low carbon, green, recycling, and high efficiency.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nd realistic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at this stage.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role and advantages of eco-agriculture, and discuss how to effectively play its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y;ecological 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4311(2019)36-0127-02

0  引言

随着土地集约化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自给自足个体农业完成了向高科技现代农业的转变,但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带来的生态及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必须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解决粮食及农产品供给问题,更需要保障食物安全,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健全农业生态系统。从我国农业资源上看,主要特点为耕地资源少、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工业化水平不高、水资源紧缺等,因此,在选择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时,不能照搬美国、加拿大或者日本、韩国的模式,而是应充分考虑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1]。近年来,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就生态农业的作用以及有效发挥进行研究,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农业的内涵

1.1 循环

生态农业的中心即生物组分,是一个综合性的生物-社会-经济系统,在农业实践中,通过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系统,最终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其遵循的基本原理为“协调、循环、整体、再生”,强调合理优化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结构,在各生产环节间建立“接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同时,要求不同产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部门相互协作,进行综合管理。例如稻田养鱼、桑基鱼塘以及农林复合经营系统,都充分体现了“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1.2 绿色

生态农业的本质即绿色农业,产品质量、环境污染是生态农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传统农业中,也随处可见整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整生态关系的巧妙设计,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可控制农业有害生物,提高农产品品质。在生态农业理念下,更需要发挥其绿色农产品生产优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保障食品健康、农产品优质安全为核心,以产品标准化为主要手段,将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安全、农业综合效益形成一个整体。

1.3 低碳

通过横向耦合生态农业生产中的各个工艺流程,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以水稻种植为例,在水稻种植中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建立稻鱼共生系统,则能够利用鱼类的活动,搅动土壤,大幅降低甲烷排放量。

1.4 高效

高效包括效益、效率两个方面,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出发点及落脚点。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追求高土地产出率、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以及高投入产出率。与西方不同,西方的生态农业为追求回归自然宁可牺牲农业的生产力,而我国的生态农业则提倡高土地生产力。这种高土地生产力主要通过改善系统结构、加强系统管理、增加系统中养分循环实现,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因此,也可以说,生态农业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与一般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其稳定性更高,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更大。

2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最初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同时受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一批科学家充分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并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形成了生态农业理念,并具体提出了实践方法。近几十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生态农业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实践方法上都日益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中,都取得显著的成果,极大地改善了试点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状况,证实了该发展模式具有可行性,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

作为一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生态农业能够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综合性较强的新型农业体系。可以说,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践方面,生态农业也已经完成了从理论向实践的巨大跨越,并上升到国家决策的高度。但另一方面,尽管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生态农业县的数量仍然比例较低,农业与农村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可持续发展中作用。

2.2 可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近年来,农业市场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而生态农业正是适应市场需求而形成的新农业类型。通过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优化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及方式,组织科学的农村经济活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及特色,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可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良性转化增值的产加销贸一体化农业经济结构。

2.3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从生态农业的内涵可以看出,“循环、绿色、低碳”是其重要的思想,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例如,减少有机肥料及农药的使用、优化农作物种类、确定合理的种植数量、避免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等,都能够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3  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阻碍

3.1 缺乏完善的理论及政策保障

尽管近几十年来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但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仍不够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且战略定位不够清晰。尽管发展生态农业早已经被列入《农业法》,但尚未制定强制性的、可操作的、针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法规及规章,其标准体系、运作及监管机制、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使其缺乏坚实的保障。部分生态农业模式中并未真正提供“绿色产品”,污染问题仍未解决。

3.2 分散化经营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仍为分散化经营,产业化水平较低。但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只有在一定规模区域内发展生态农业,才能够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发挥其功能及效益。而在种植业、养殖业间形成的小生态系统,不仅产出低、规模小、生产链短,且抗风险能力差,各行业、部门间难以达成协作,整体效益较低。

3.3 生态及文化功能挖掘不充分

生态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同时具有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上看,生态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文化功能更没有得到重视,仍停留在追求产品数量的阶段,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4  有效发挥生态农业作用的途径探索

4.1 完善理论及政策体系

分析国际上“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概念及实践纲领,可以看到与我国生态农业有些相似之处,应在其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与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同样属于高品质农业,与其他农业类型理念有一定共通之处,但又有所差别,可参考其它高品质农业理念,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此外,为保障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应尽快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应注意的是,高质量产品并不是生态农业追求的唯一目标,因此,在建立标准体系时,也不能单纯的按照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制定标准。在构建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其共性及个性两个层面,即考虑生态农业整体性、共同性,同时考虑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特性,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组织管理、环境控制、评估监管、质量控制体系。

4.2 推动产业化发展

突破现行土地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逐步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方面,应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土地的合法流转,通过确定农户土地使用权、收益权、流转权等措施,促进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龙头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根据股份或合同,使龙头组织及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分工明确的共同体,延长产业链,扩大横向规模,加深纵向合作,将技术服务、生产加工、信息共享、物流网络、营销经贸、生态观光作为一体,建立综合经济系统,提高信息、物质、能量的利用率及转化率。

4.3 充分挖掘其生態及文化功能

充分挖掘生态农业的潜能,尤其是其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能够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的扩展,则需要开发具有文化附加值产品、生态质量附加值产品,同时开发生态农业区的生态文化休闲功能。文化附加值可通过当地地理、历史、文化嫁接,形成“人文商标”、“历史商标”等品牌,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3]。生态质量附加值可通过转化为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实现。

5  结束语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类型,立足于我国传统农业,结合现代的新技术,具有可行性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但可以预见,随着理论及政策体系的完善、产业化发展以及其生态及文化功能的挖掘,生态农业的优势也会逐步凸显,可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红玉.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初探[J].农家参谋,2019(21):2.

[2]徐晓莉,外力·依米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9(10):9-11.

[3]苏毅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湖北农机化,2019(18):15-16.

猜你喜欢

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