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19-01-11翟倩丰雷张国富

中国全科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儿童期人格障碍障碍

翟倩 ,丰雷 ,张国富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1]。其病因复杂,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ADHD会对儿童产生明显的功能性影响,如导致学习困难、成绩较差、与家人和同龄儿童关系紧张及缺乏自尊、运动协调障碍。我国学龄前儿童ADHD的患病率为4.31%~5.83%[2]。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医学界一直将ADHD看作是只局限于儿童的疾病,但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儿童期ADHD可持续至青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期[3-5]。2000年,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Text Revision,DSM-Ⅳ-TR)中正式承认了成年人ADHD的存在[6]。研究表明,儿童期ADHD中30%~70%到了成年期仍存在明显的症状,这使得患者在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均出现明显问题[3,7-9],有些甚至可以发展为成年期人格障碍或其他更严重的精神障碍[3,10]。BIEDERMAN等[10]的10年随访研究结果也表明,ADHD患儿组成年期符合DSM-Ⅳ中ADHD诊断标准者达到58%。儿童期ADHD持续至成年期的比例如此之高,但就目前来看,影响儿童期ADHD预后的因素尚不十分明确[11],一般认为与生物学因素、疾病临床特征、治疗相关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有关[12]。

1 ADHD的成年期预后

ADHD的临床症状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不同维度的症状变化也不一致,不同亚型的患儿预后也有差异。儿童ADHD到成年后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1.1 成年后社会功能良好 一般而言,ADHD患儿随年龄增长,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冲动等症状会逐渐减轻乃至消失[13]。这部分患儿ADHD的临床症状在成年期之前完全缓解,其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ADHD的临床表现只是一组一过性的症状。这些成年后社会功能良好的ADHD患儿仅占 15%~30%[11]。

1.2 成年后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症状和社会功能问题 这部分患儿成年后会残留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的症状,而且社会功能问题会更加明显,社会适应能力差。例如人际交往差、学习工作困难、冲动易激惹等。这部分患儿占50%~60%[12]。

与多动、冲动症状相比,注意缺陷症状更容易持续到成年期[14]。成年ADHD的注意缺陷症状表现形式转化为做事拖延以及时间管理差,而多动症状转化为内心不安宁,冲动症状转化为对于挫折的耐受性差[15-16]。

这些症状持续到成年期的ADHD患者,其社会功能各个方面均会出现持续性的损害。受症状的影响,其通常受教育程度低,经常留级或不能毕业[2,17]。即使工作以后,在公司常职位较低,工作业绩差[17-18]。人际关系方面,缺少亲密朋友,家庭关系不和谐,离婚率也较高[17]。

大部分观察性研究显示,患有ADHD的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其平时无法平静下来,容易觉得无聊,因此不断寻求新鲜刺激,容易出现家庭危机,对他人情感判断迟钝等。其会比正常人经历更多工作上的挫折、社交挫败、自卑、滥用药物等[17-19]。

WEISS等[17]曾对104例ADHD患儿进行了长达15年的追踪观察。结果15年后其中61例平均年龄达到25岁,有39例(64%)仍存在多动、冲动、注意力集中困难等症状,22例症状严重程度属中重度。并且与对照组相比,其学历偏低,车祸发生率更高,社会适应能力更差,人格上也更为幼稚。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成年ADHD均起病自儿童期,近期有研究对新诊断的成年ADH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有部分患者在儿童期并不符合ADHD的诊断标准[20]。

1.3 成年后出现明显的精神问题和/或人格障碍 这部 分 患 儿 占 10%~15%[21]。 研 究 表 明,ADHD 患 儿 成年期患精神障碍的危险性增加,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成瘾性障碍、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等[22],其中以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最为常见[10,23-24]。ADHD患儿在成年后发生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为38%[23]。此外,18%~24%的ADHD患儿在成年期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2,10,17-18],在这部分患者中有10%~20%可诊断为药物滥用[18]。

2 影响预后的因素

虽然目前影响ADHD预后的因素尚不十分明确[11],但众多研究表明,儿童ADHD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共患病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治疗因素等[11,25]。

2.1 生物学因素 ADHD有较强的遗传学因素,平均遗传度为75%[26]。目前研究认为遗传因素不但是ADHD重要的发病原因[27-28],也是其症状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29-31],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决定了症状的稳定性和演变情况。关于易感基因的研究发现,多巴胺转运体基因40 bp可变串联重复序列9/10基因型是ADHD症状持续存在,以及家庭、教育和职业功能不良的预测因素[32];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Val/Met多态性与以后出现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相关[29,33-34]。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基因变异程度与反社会行为有关。研究显示,家系中有反社会行为的亲属,其ADHD患病率远高于对照[29]。

2.2 儿童期ADHD的严重程度 儿童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成年期ADHD存在密切相关[35]。有研究显示,儿童期ADHD的严重程度是青少年早期出现物质滥用的主要相关因素[36],也是成年后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预测因素[37]。一项双生子回顾性研究显示,多动症状的条目数越多,此后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及犯罪行为的风险越高[38]。

2.3 共患疾病 破坏性行为障碍(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DBD)是儿童期ADHD最常见的共患疾病,包括CD和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成年后症状持续存在的重要预测因素[39]。共患DBD的ADHD患儿超过半数预后不佳。共患ODD的ADHD患儿与单纯ADHD患儿相比,成年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乙醇滥用、犯罪行为、学业困难等发生率更高,其结局更差,存在更多的社会问题[40]。SIMONOFF 等[38]及 WASCHBUSCH 等[41]研究发现,共患ODD的患儿,其ADHD的症状更容易持续到成年期,并且症状更加严重。同样,共患CD会增加其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8]、物质滥用[18]和反社会行为[41]及犯罪行为[18,42]的危险性,并且,共患CD的症状条目数越多,其相关性就越强[42]。

情绪障碍也是儿童期ADHD常见的共患疾病。研究发现25%~45%的ADHD患儿存在情绪失调障碍,表现为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对挫折的耐受性差和过度兴奋[43-44]。随访研究发现,情绪失调是独立于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的成年后职业和社会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45]。

有关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与ADHD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一致,BIEDERMAN等[46-47]的长期随访研究认为MDD不影响ADHD患者的预后,而LARA等[48]则发现共患MDD是ADHD症状持续存在的高危因素。最新的Meta分析表明MDD是ADHD持续到成年期的重要危险因素[25]。

2.4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对ADHD的发生所起的作用至今不太明了,但会对ADHD的发展和结局产生影响。良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和睦的家庭氛围是ADHD患儿成年期预后良好,尤其是保持良好的教育水平及职业功能的重要的保护因素。家庭冲突、家庭亲密度低和亲子关系差,与以后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密切相关[49-50]。

2.5 智商因素 智力水平也是影响ADHD患儿成年期结局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不仅影响患儿学业表现,对其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均有影响[51]。有研究显示,低智商是ADHD患儿预后不佳的重要相关因素[37]。但也有研究指出,智商越高,越少伴发学习困难,因此不易被发现,导致治疗延误,因此,成年期精神结局越差[52],更容易发生物质滥用[53]。

2.6 治疗因素 儿童期ADHD缺乏规律系统治疗是导致其症状持续的原因之一。不良的依从性常是导致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患儿对于药物治疗的坚持率为35%~87%,印度患儿的服药坚持率仅为11.3%~16.7%[54]。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原因包括:患儿年龄小、症状严重程度、家庭经济差、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父母反对用药、疗效不显著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54]。

总之,ADHD并不是像既往认为的那样,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而是一种可以持续到成年期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ADHD症状,可能在患者一生中均会对其本人、家庭、朋友和同事等产生影响,对患儿的学业、社会和情感功能、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导致学习成绩差、职业地位低、滥用药物危险性增加和犯罪等不良后果。儿童期ADHD症状越重、早期共患其他疾病、不利的家庭和社会因素及不良的生物遗传学因素等,均与ADHD持续到成年期的不良预后有关,但对于其特定的预后因素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本文文献检索策略:

检索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PubMed、Medline;检索关键词:注意缺陷和分裂性行为障碍、儿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其相应的英文。共检出相关文献240余篇,选用发表时间较近、研究设计合理、影响因子较高的论著、综述以及Meta分析。

猜你喜欢

儿童期人格障碍障碍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我的儿童观
引导妈妈调整情绪,促进孩子积极发展
跨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