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书写 用行动言说
——我们的期末总结这样做

2019-01-11施晓红浙江永康市高镇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1期
关键词:意义工作教师

施晓红 (浙江永康市高镇小学)

“咦,怎么X 老师和C 老师的期末工作总结是一模一样的呀?”在收看教师的期末总结时遇到过这样尴尬的一幕。这不就是学生中教师自己所不允许的“抄袭”行为吗?可为什么为人师者自己却又会去做呢?学期结束,进行工作总结,这是常规工作,其意义在于让教师在回顾梳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使将来的工作能得以更好地开展。可实际效果呢?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网络上下载一篇,说些套话,交差了事。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原因。教师看不到总结交上去有什么用,认真与敷衍都是同样的结果。任何的经历都是财富,就看你怎么保存与运用。怎么保存教师一学期的职业旅程?怎么让教师的经验流动起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给期末教师的总结进行了“变脸”,进行了以“守望我们的原野”为主题的年度叙事与颁奖盛典活动。

一、年级海选:呈现闪光,发现典型

在学期结束的前一周,每位教师需撰写学期工作叙事,明确告诉教师叙事的意义与要求:无需把一学期来的事情甲乙丙丁罗列,需突出个人所经历的关键事件,需对事件的细节进行刻画,需对事件做深刻的认识与剖析,忌泛泛而谈或繁杂琐碎。然后在年级组里进行叙述,并配以PPT,做到工作可视化。

要讲述,要呈现,教师不得不去思考,我该抓什么来讲。很多教师都是实干型,平时埋头苦干,并不善于梳理和表达,对自己“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完全无话可说。工作亮点明显的教师就不用发愁,新教师会显得慌乱,工作平平的教师不知从何说起。叙事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把自己当作故事的主旨,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

小程老师是刚走上教坛的新兵。一学期的工作,不知从何说起。在与她的聊天中,我们得知她的朗读指导方法很独特,她的“程氏语录”对学生很管用。于是,我们就指导她抓住这两个亮点来讲,呈现班级里学生的风貌。

江老师则是快退休的老教师。她也觉得很为难,工作一辈子也从来没有这样要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工作。我们就耐心做她的思想工作,帮助她梳理工作中的亮点: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在岗位一天,奋斗一天,一周18 节课,超课时运转;教学特色明显,以自己擅长的剪纸为载体,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非常强,帮助办公室撰写报道稿,多渠道宣传学校,传播正能量。

就这样,每一个教师都审视自己,反观自己,找出自己身上可以言说的亮点与困惑:

就班级工作而言,有如何与问题孩子斗智斗勇的,有如何建立班级文化系统的,有如何营造班级墙壁文化的,有如何与家长成为盟友的,有如何关爱弱势孩子的,有如何创新激励机制的……

就学科教学而言,有如何减少错别字现象的,有如何穿插数学小游戏的,有如何开展情境教学的,有如何进行课程开发的,有如何培优辅差的……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富矿,只要你善于挖掘。当叙事成为工作中的一部分,意味着我们的教师会保持一份敏感,随时留心关注、充分关注工作中的故事及其细节,意味着对自身职业生活的不断探问、反思和观照成为一种新常态,意味着叙事成了教师改变自我日常生存状态的契机。

二、过稿把关:梳理框架,锤炼语言

年级分享会,人人参与。超百人大关的团队,总会有那么一些优秀的典型值得作为榜样去推崇。在年级讲述的基础上,我们会推选出最有价值的讲述推送至全校层面去分享。这就要求校级领导层要去梳理,在所有的教师原型中,哪些经验是值得传播与发扬的。于是,我们就对叙事内容、工作亮点创新点进行分类,结合学校的现状,决定对10 位教师进入校级的叙事。

对这10 位教师,我们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二次过稿。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提出了“决胜未来的六大核心能力”,其中包括“故事力”“共情力”“娱乐感”等“三感三力”。我们希望,借分享会的平台,让老师们在上述方面得到锤炼,让成果和经验的分享既有料又有趣。

我们由科研部门分组指定辅导教师,首先对内容上进行把关,要求叙事具备几大关键词:

故事:要有故事,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的描述,要有叙事应有的丰盈感和血肉的温情,这是叙事的灵魂。要重现当时的情形,回到历史的情境中去,重视细节的呈现,把事件当作一个有待解读的文本,让故事来说话。

意义:不单单是讲故事而讲故事,要对故事加以梳理,选择,整合,贯通,反思,重新审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发掘背后的意蕴,在具体偶然多变的事件中透析种种关系,在理性的参与下对日常生活做出有意义的梳理与提炼,使自己的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力量,探寻到工作的意义。

张力:独木不成林,一棵树的意义显现是有赖于周围的树的存在的。单一事件的意义有赖于其他经常性的事件的存在,或者说,把单一的事件放在一个整体中,放在教育生涯的整体之中,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中,意义才会变得不一样,叙事才会丰富起来。

真诚:叙事不仅要记录生命中光彩、激动的事件,也要记录缺失、失败、沮丧,通过梳理故事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站在他者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通过这种梳理和提炼把偶然的事件历史化,平凡的琐事意义化,过去的经历永恒化。

每位教师的分享时间是8~10 分钟,内容经过逐字逐句地打磨,做到结构清晰、语言风趣、形式多样。

譬如,一、三、五年级有三位班主任都讲到了班级币、校园币的使用,有五位班主任讲到与家长的沟通策略,我们就把他们的做法做成一个小系列,以沙龙的方式展示。很多时候,“过稿”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和折磨人的过程。能力强的教师,两三遍就能将分享内容整理得有框架、有案例、有趣味;但这方面能力稍弱的教师,则需更长的时间。

三、大型分享:聚焦效能,放大收益

内容准备好了,接下来的“脱稿”又是一个难关。站在台前,大家唯一能协助的就是PPT。我们非常耐心地辅导教师一点一点挑战自我。但正是这样的过程,才显现出分享会最大的价值——当分享者站在台前,落落大方、流畅清晰地讲述着她们的故事,给大家带来的,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和多么丰富的世界。

一事多得。讲述的教师也是学校里的优秀榜样。我们给分享会穿了一件美丽的“外衣”——教师年度颁奖盛典,来提升讲述教师的获得感、荣誉感。

向往着这样的情景,我们组建了专门的校级工作叙事的团队。确定概念,明确意图,设定程序,做好准备。提出、组织、召开、结束,相当于一个项目的完整闭环。运用项目管理中的计划安排、监督实施和跟踪执行的思路进行管理,能确保叙事分享会的高效能大收益。

颁奖词撰写员、颁奖嘉宾、主持人、摄影摄像师、计时员、奖杯采购员、音乐制作员,全员总动员。形式模仿CCTV“感动中国”栏目。

盛典就在叙事与颁奖的穿插中进行,先叙事再颁奖。2016年,我们让“余热型”的老教师、“新秀型”的新教师、“进取型”的骨干教师、“奉献型”的后勤教师、“开拓型”的干部教师叙事,给他们颁奖;2017年,我们让“年度考核优秀”教师、“班级管理”优秀教师、“春雨”教师,让他们进行叙事,给他们颁奖;2018年,我们让“智慧教师”“完美教室”“年度人物”叙事,给他们颁奖。

在盛典现场,我们还特设了点评环节。让教师在聆听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包括对分享人的点赞,或是联想到的其他方法、策略等写在微信群中,编辑们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交由主持人现场适时反馈。

盛典结束后,我们还有“制片人”“剪辑员”。他们会将分享录制剪辑成“教师微课程”上传,并生成二维码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让教师持续享受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形成鼓舞。在学校大厅里,将这些二维码做成一面“码墙”,“想看哪里扫哪里”,成为一个可以随时“倒带”的“看不见的成果库”,让教师能够随时扫码回顾分享的内容。

由此我们也看到,一次叙事,一次颁奖,就是一个具有高效能和高收益的好项目,它的价值,远非金钱和物质能衡量。教师从中收获到的种种,都将更快地促使他们成为一个更专业、更幸福的教育人。

两份期末总结都一样的事,不会再出现了但留给学校管理者的思考却是无限的。在教师职业倦怠高发的情况下,拿什么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沉溺于琐碎而平庸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我们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活状态是低迷的,低质量的。如果我们不能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之感觉,那么,工作就会成为我们生命之中不能不承受的一种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适当地从庸常化的生活中找到闲暇的心灵空间,让我们有可能以他者的姿态来反思回味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立足日常生活,又能从日常生活中超越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意义与生命质量。而叙事也许就可能成为一扇我们的心灵通向日常生活之意义世界的门扉。

我们拿什么去提升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也许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生命叙事,以及生命叙事过程的多重编织,叙事本身能够体现出真诚的穿越态度,丰富的课程实践,明显的成长印迹,以及深刻的自我反思。书写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使人成为历史的人,使生活不再成为一次性的,而成为生命向前发展的资源。但更重要的是,书写是一种创造。因为书写不是还原所谓的“历史”,而是为了未来而对历史进行的一种基于对话的理解和解释。

改变期末总结惯有的模样,变一张报告为一场颁奖盛典、智慧盛宴。年级海选,全体教师参与,发现挖掘每个人的闪光点;发现典型,过稿把关,梳理框架,锤炼语言,挖掘微言大义;大型分享,聚焦效能建设,让分享者有高获得感、荣誉感。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叙事,改变的是教师的职业状态,提升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意义工作教师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最美教师
有意义的一天
教师如何说课
生之意义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不工作,爽飞了?
诗里有你
选工作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