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用顺应论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2019-01-10刘子艳

戏剧之家 2019年35期
关键词:顺应论网络流行语

刘子艳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并不断革新。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运用顺应论的观点,以“隐形贫困人口”这一近期流行于网络的热点词汇为例,重点讨论该网络流行语在短期内风靡网络的原因,旨在揭示以“隐形贫困人口”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隐形贫困人口;顺应论;认知语用学;网络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217-02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的形式和独具代表性的意义而为网友所偏爱。从最初如“美眉”“恐龙”“潜水”等令人感到新颖的词汇流行网络,到如今“高富帅”“喜大普奔”“厉害了我的哥”“蓝瘦香菇”等兼具娱乐性和社会意义词汇的流行,网络用语为何能在短时间内风靡网络内外,表达了说话者怎样的意图,其背后又体现着怎样的社会现状等问题也引得不少学者纷纷展开专门研究。本文以近期经常被谈及的“隐形贫困人口”为例,借助语用顺应论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分析其形成机制及其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一、背景介绍

(一)社会背景

近期一个新词“隐形贫困人口”刷爆微博朋友圈,越来越多的网友对这个“扎心”又“自嘲”的词“感同身受”,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流行词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根据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是指“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比如:一百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总之,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不是没钱,只是花得多而已。其实,能花钱但没有钱花,并不新鲜。许多年前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啃老族”“月光族”都带有这样的意味。然而,当“隐形”和“贫困人口”结合在一起,这个词似乎又产生了别样的文化语义。

(二)理论背景

语言顺应论源于Verschueren在《语用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1999)中提出的一个语用学模式。他提出,语言的使用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還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都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中进行恰当合理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由于语言使用具有顺应性的特征,Verschueren提出了进行综合语用研究的四个角度,即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即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即Verschueren语用学理论的核心,指所有语言的使用都应发生在具体的动态顺应过程中,只有这样语言选择才具有意义;顺应过程特性(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指意义产生的过程中语言交际角色所处的地位及其做出语言顺应的心理。这四个角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顺应论的有机整体。(何自然、于国栋,1999)

这一理论引进国内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内语用学研究专家何自然教授就曾撰文专门介绍和评述“顺应论”。何自然和于国栋于1999年在《现代外语》上发表的文章《<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对Verschueren的语用学理论框架做出了具体的介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刘正光和吴志高在2000年发表在《外语学刊》上的文章《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也对Verschueren的语用学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与此同时,国内将顺应论与关联论进行对比的研究也在积极展开。杨平是国内将顺应论与关联论综合起来研究的第一人,他于2001年在《外国语》上发表的文章《关联-顺应模式》可以看作是一次初步尝试。廖巧云在其著作《C-R-A模式,言语交际的三维解释》中将合作原则(CP)、关联理论(RT)和顺应论(AT)扬长避短,建立了“C-R-A”模式,这一创新模式的提出也为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隐形贫困人口”的语用顺应

(一)“隐形贫困人口”与语境关系顺应

如上图所示,说话人和听话人是语境的焦点,只有在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场并进行思想交流时,才会使用语言,激活语境关系。而图中的“信道”,指的就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网络活动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在网络世界里,说话者与听话者并非一一对应,一篇推文、一条微博面向的是大众全体。也正是借由网络媒体放射性的传播,一篇名为《你这么能花钱,一定很穷吧》的文章被疯狂刷屏,“隐形贫困人口”成为流行词。引得不少人大呼“躺枪”,甚至为了调侃,总结出十大“隐形人口”,如“隐形有钱人口”,指有些人看起来每天哭穷并祈祷暴富,但实际上非常有钱且正在赚大钱。充分体现了网友的聪明才智,以及由这一典型现象而引起的思考。

此外,Verschueren还指出,语用学所谈论的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文化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语言行为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种种制约。所以语境关系的顺应,必须将文化考虑在内。他认为,语境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Verschueren,1999:76)。在当今这个人人离不开网络生活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新词热词被创造,前一阵,以“葛优躺”“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等为代表的“丧文化”一时兴起。虽然颓废消极,但正因为代表了这个时代年轻人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心理而与当下的青年文化无缝切合。紧接着,众人又大喊着要做一个都行、可以、没关系的“佛系青年”,希望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能过得平和淡然。如今,新一轮的热词来袭。“杠精”“隐形贫困人口”等褒贬不一的词汇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更新换代频率之高,也体现出当下人们的焦虑心态。虽有放大负面情绪之嫌,但直面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二)“隐形貧困人口”与结构客体顺应

Verschueren在《语用学的理解》中指出,只要我们进行言语交际,要使用语言,我们做出的第一个选择就是使用哪种具体的语言、语码和语体。要对具体的语言、语码和语体进行选择,语言使用者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语言能力、语言的方便和实用程度,而且要考虑到社会因素(Verschueren,1999:76)。纵观当下的社会环境,“隐形贫困人口”的产生与消费主义的兴起有着很大的关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想和新型消费方式的影响,消费习惯和消费心态已然发生改变,提前消费、透支消费屡见不鲜。另外,年轻人对“隐形贫困人口”这一标签的“认领”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心态的开放和豁达。当高房价令他们望而生畏,租房住,用余下来的钱去旅游,遍尝美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减压手段。正是由于这样的大环境,这个既含有自嘲意味又充满现实感的词语“隐形贫困人口”的出现无疑令大众产生共鸣。

(三)“隐形贫困人口”与动态顺应

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语用学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所有的语言使用都发生在具体的动态顺应过程中。从微观的角度看,语境关系和语言选择的相互顺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交际双方为顺应不用的场合而进行相应的语言选择;第二,交际双方的语言选择又导致新的场合的出现:第三,如果语境条件得以实现,原先的语言选择也就没有必要了。(Verschueren,1999:148-149)

世界银行对“贫困”的解释是:“贫困是一种人们想逃避的生存状态,贫困意味着饥饿,意味着没有栖身之地……”很显然,“隐形贫困人口”所代表的一类人并不属于这类范畴。数据显示,叫嚣着“隐形贫困”的人,大部分月入一万多。他们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于是消费经常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造成“贫困”的现象。

将“隐形”二字加在“贫困人口”之前,这种组合使之区别于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又描绘出都市生活中一些人逃避现实,为追求高品质生活和享受而不顾自身实际,成为口袋空空的“贫困人口”的现实。“隐形贫困人口”这一顺应社会实际的语言组合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的社会讨论: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为什么会出现“隐形贫困人口”?“隐形贫困人口”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四)“隐形贫困人口”与顺应过程特性

Verschueren在文中指出,顺应过程特性受社会心理的支配。顺应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社会特性(social salience)或社会规范(social norms)会影响交际者的语言顺应过程。交际者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及其相应的思维活动之间存在着所谓的顺应媒介(medium of adaptability),这就是交际者的地位和顺应的方式,如明说或隐含等。(Verschueren, 1999:173-174)

网络语言的流行,除了自身意味深远、幽默易记的特点之外,顺应社会热点,引起大众共鸣也是其流行一时的重要因素。与最初来源于网络聊天且使用范围仅限网络的流行语不同,现如今的网络流行语不仅来源多样且传播广泛。既有来源于热点新闻的如“我爸是李刚”等流行语,也有“元芳你怎么看”等来源于影视剧和文娱节目的流行语,更有“蓝瘦香菇”等从方言中发展而来的流行语。近几年,大众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热门话题的开创者。不愿将就,追求高品质生活已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这一态度的转变和一系列如“隐形贫困人口”这样的新潮词汇的产生和流行密不可分。

三、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语用学的观点,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出发,以近期的热门词汇“隐形贫困人口”为例,讨论了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产生并迅速发展,是因为其对于当下的社会语境的顺应,源于交际过程的发展和更新。该流行词在产生的过程中顺应了当下的交际语场,并在传播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创造了新的语场和新的语言组合,具有能产性。该词的创造顺应当下年轻人的社会心理,富有话题性。这些都为以“隐形贫困人口”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能够成为热门并引发热烈讨论作出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百度百科.佛系青年[EB/OL].2018-06-09.

[3]百度百科.网络流行语[EB/OL].2018-06-08.

[4]百度百科.隐形贫困人口[EB/OL].2018-06-08.

[5]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 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431-435.

[6]李元胜.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21(3):123-126.

[7]廖巧云. C-R-A模式,言语交际的三维解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8]刘正光,吴志高.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J].外语教学,2000,(4):84-90.

[9]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1-28.

[10]余银霞.网络流行语语用综观[D].中央民族大学,2015,32-33.

[11]朱昌俊.“隐形贫困人口”是社会夹心层的自我美颜[N].中国青年报, 2018-04-24(002).

猜你喜欢

顺应论网络流行语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