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文化自信和促进文明互鉴的课堂应对

2019-01-10刘志强

科技视界 2019年3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一带一路课堂

刘志强

【摘 要】“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进必将给大学生未来就业带来越来越多的机遇,多元文化的环境也要求年轻一代既要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又具有文明互鉴意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和其他文化的合理包容借鉴需要从课堂做起。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自信;文明互鉴;课堂

中图分类号: G1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6-014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066

1 “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六年来,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越来越多。截至2019年3月底,我国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仅我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而言,“2013-2018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2018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亿美元,同比增长8.9%,占同期总额的13.0%;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3.0%。”[1]

近年来,陕西省积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制定了《陕西省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2015-2020年)》,从2015年起逐年制定“一带一路”建设年度行动计划,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立志打造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着力构建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和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等五大中心。陕西企业在沿线国家大显身手,陕煤集团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的中大石油项目堪称成功范例,该项目为“吉尔吉斯斯坦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加工业项目、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中资企业在吉投资的最大项目、该国解决就业最多的企业。截至目前,中大石油项目直接解决就业1600人,其中吉方员工1288人、中方员工312人。项目投资至今,每年在当地缴纳税费3000万美元至3500万美元,已成为该国第二大税源项目”。(《别克与中国炼油厂的故事》陕西日报2019年9月7日)2019年上半年,陕西在“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地区)实现直接投资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0%。[2]

中国和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增多必将给今天的大学生带来更多的赴外就业机会和与沿线国家人员往来的机会。陕西是高教大省,高校众多。2018年,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95所、成人高等学校14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55所,高职(专科)院校40所,全省有培养研究生单位49个。2018年全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685746人。[3]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陕高校众多的现状,对于陕西高校而言,探索思考如何培养和引导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去是发挥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用的应有之意。

2 “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建设对大学生培养的启示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建设方向。“五通”指的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支撑和保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家开展了诸多的交流合作活动,促进沿线国家民众和中国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情谊。例如,举办艺术节和電影节,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在沿线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举办科技培训班,促进旅游,深化疾病预防控制合作,开展救灾援助等。

民心相通最终要靠个体的人来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之下,不同文化间个体之间的交往增多,要促进民心相通,构筑坚实的民意基础,加强国民国际理解教育势在必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力推进,“迫切要求国际理解教育要强调文化间的对话,……养成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宽容态度。高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形成民族平等和友好交往的意识”[4]通过对国民的教育,使国民在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和睦相处的技能,求同存异,以开放包容的心胸来增进相互理解与合作,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具体到对于作为未来就业生力军的大学生的培养来说,重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意识,对“一带一路”建设有积极意义。

3 充分利用课堂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意识

课堂是传道授业的重要场所,结合课程和课堂的不同特点,相机融入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内容、因应时势开设相应的课程是塑造学生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意识的有效途径。

3.1 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更为基础。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共识、文化多元、相互激荡的时代,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本专科学校普遍开设思政必修课,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因应时代发展,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中,强化文化自信教育。有学者指出,“思政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深入挖掘思政课中文化自信的内容,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应上升到文化层面,积极探求教学内容背后的文化属性,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

3.2 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互鉴意识的重要依托

外语教学任务可包含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文化传承两方面。相对而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文化教学,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内涵已经引起外语教育工作者一定程度的重视。

在既弘扬本土文化、又包容互鉴外来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外语教学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要进一步挖掘外语教学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教学安排中本土文化要有一定比例。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适当加入或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在英语课堂内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除公共外语课之外,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外语讲解的中国文化课程,供有兴趣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选修。

3.3 相关讲座是塑造学生文化自信和互鉴意识的必要补充

文化自信方面,可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或讲座,也不失为传承中华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如茶文化讲座、书法讲座、音乐鉴赏等。

为了吸引学生,有的老师努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福建师范大学开设了名为《先秦穿越手册》的课程,寓教于乐,主要讲述上古时代的饮食、服饰、建筑、交通、货币、婚葬等方面的文化常识。中南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舞龙舞狮选修课、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一门烹饪公选课程《知味》,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烹饪原料知识,传授川菜的制作工艺,包括四川的风味小吃。

互鉴意识方面,可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邀请校内外专家作报告,介绍沿线国家的国情民情,增加学生对沿线国家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qwfb/86697.htm,2019-04-22.

[2]崔春华.别克与中国炼油厂的故事[N].陕西日报,2019-09-07(1).

[3]教育信息化處.2018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jyt.shaanxi.gov.cn/news/tongjinianjian/201908/20/15961.html,2019-08-20.

[4]杨燕萍.“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究[J].高等教育,2018(11):146.

[5]李艳,郭超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7):81.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一带一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