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无锡产教融合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

2019-01-10周莹

科技视界 2019年36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

周莹

【摘 要】本文探讨了实施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当前无锡职业教育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无锡产教融合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例如: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探索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体制;产学研协同;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1;U4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6-006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032

在中国从制造业的大国向制造业的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高技能型人才是制约和决定这一转变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培养人才高技能水平的同时,应该注重精益求精、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才是决定中国制造2025成功的关键和决定因素。

1 实施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

中国“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确立了我国要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决定和方针路线,在这其中工匠精神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增强高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推进人才发展的改革和创新,优化企业用人环境,提升制造业的整体员工的素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是创新创业的主干力量,是科技转换、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1.2 有利于优化高技能人才队伍职业精神向度

目前不管是社会还是高等学校,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和认知程度都不是很令人满意,通过调查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发现,超过83%的大学生不知道工匠精神的内涵,超过93%的大学没有开设相关工匠精神的培养课程,超过84%的用人单位对于招收的员工的工匠精神不满意。

1.3 职业院校改革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提升工匠精神的主要培养基地在于职业院校。因此重新审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结构以及课程体系,对于提升职业院校紧跟时代发展,紧跟产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契合度具有关键作用。把“工匠精神”融入学校职业教育中去,通过学校的日常教育,把工匠精神的这种精益求精的内在含义切入到学生的精神核心,这个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

1.4 企业技术革新的客观要求

中国制造2025不仅仅是产业的提升,更是一个全方面、多层次的提升。对于这种提升,主要还是由我国各类企业来完成。为了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企业对于科技研发,技术革新以及工艺的精益求精有着新的要求。同时企业的管理也同样会需要一些精細化的管理模式,来匹配技艺精湛的工匠,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企业整体化水平。

2 当前无锡职业教育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笔者对无锡的一些高职院校,如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020份,有效问卷980份,有效比例达到了81.7%。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发现无锡高技能型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2.1 职业教育缺乏对工匠精神正确认识

表1 管理者,教师,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以表1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和理解不够,有43%的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所理解,有 26%的学生对工匠精神不了解,相比教师了解比例较高,但是也有3%的教师对工匠精神也是不甚了解。

2.2 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单一且校企合作效果差

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培养的模式是侧重于学校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通过企业实践来完成相关的技能训练。但是目前这种企业实践时间很短,通常只有几周或者一个月,这样的结果是实践效果不明显。同时企业也参与学校校企合作的意愿也不强烈。很多企业觉得校企合作没有能够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而且实习生的参与,还给企业造成了很多困难。因此据调查仅有3.4%的企业非常愿意参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超过一半的企业没有任何动力做校企合作。

表2 企业参与学校校企合作参与度

2.3 社会及自我认可度低, 缺乏工匠精神引领师资

根据调研,约有20%的调查对象认为工匠应该有钻研精神并兼一定的理论水平,80%的调查对象认为工匠就是普通技术员、企业的一线工人。40%的调查对象认为工匠是有技艺专长的人,应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20%的调查对象认为工匠就是勤勤恳恳机械式地干活,40%的调查对象认为工匠精神不必提到一定高度。

表3 学生是否会愿意践行工匠精神

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学生无法互通,跟本科学校更是无法流通。因此一个学生如果进入一个高职院校,除非能够通过转本考试,不然几乎没有继续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可能,这种体制让工匠精神只能停留在高职教育阶段培养,无法在更高层次学历教育阶段传承和延续,这也会导致调查者对工匠精神认可度较低。

师资队伍方面,缺乏工匠精神引领师资,高职院校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在工匠精神方面认识度和实践性都较差,真正的匠人没有进高校或者很难引进高校。同时教师“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也不能满足现代行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因此也没办法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教授和传达“工匠精神”。

3 无锡产教融合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和路径

3.1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升职业教育地位

工匠精神培养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情况,尤其是政府和社会配合。目前政府层面,必须在教育体制、升学制度、学位认证、教师培训引入以及企业合作方面,进行政策性变革,注重引导企业、学校和社会对高职教育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认知程度。创建和推进应用型本科的建设,应该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提升的必要环节。这样更加能够提升工匠精神的培养。

3.2 弘扬工匠精神,树立学业自信、职业自信

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大师名匠社会地位,保护传统技艺和手艺。在媒体和舆论环境中突出宣传,提升大师收入,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技能,成就自我。二是强化学校工匠精神的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和认同,提升校园内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扩展。

3.3 人才培养目标上瞄准工匠精神

高校应在兼顾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学生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贯彻和宣传“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和清晰“工匠精神”内涵和深刻含义,让学生能够强化自己技能的同时深化自己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通过专业课程深化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和实践提升专业技能,通过企业培训和实践要求提高工匠精神。

3.4 产教融合的双导师制

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必须结合产教融合的培養机制,把学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大纲以及课程目标跟行业和企业相关联。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应该邀请企业、行业方面的相关人员来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同时,在师资培训方面,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型工匠精神人才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老师去企业实践锻炼,获得实践经验。另外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学校任教,或者做讲座。每个专业都建立一个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导师队伍,提升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3.5 探索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

“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是提升“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路径,在实践“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能够提升中国高技术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在“产”的方面,政府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的力度,宣传倡导企业与高校实行产业融合;企业自身可以与高校寻求利益契合点,利用高校资源建立员工培训、员工进修体系;在“学”的方面,学校可与企业积极共建高校科技园,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在“研”的方面,高校可与企业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促进教师发展、企业创新、学生发展,共同探索智能制造新工作流程。最终形成上图所示的行、校、企、政联动的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4 结语

中国制造2025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提升,更多还在于我国制造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有培养出真正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在强化外在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内功,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内涵。相信在高技能型人才结合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一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马永伟.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东南学术,2019(06):147-154.

[2]张炳意.工匠精神下的教学设计与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9(21):30-35.

[3]张茜.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会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0):55-57.

[4]刘晶,吴国毅.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20):103-108.

[5]张德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类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5):37-41.

[6]秦锦文.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船舶职业教育,2019,7(05):82-83.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