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衡水安乐秧歌的发展研究

2019-01-10宁丽瑾王明江刘东兴

戏剧之家 2019年35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传播

宁丽瑾 王明江 刘东兴

【摘 要】本文在新农村建设的视角下,了解历史悠久的安乐秧歌艺术,探讨安乐秧歌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通过调查安乐秧歌保护的现状,探讨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并且在分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总结安乐秧歌的继承与保护经验,提出一系列可行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传播;发展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097-02

安乐秧歌作为河北衡水地区人民祈福风调雨顺,庆祝丰收的自娱性秧歌舞蹈,传承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民间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发掘了安乐秧歌角色特征,并进行整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作体系和表演模式。安乐秧歌虽然在整个秧歌文化里属于有限品种,影响较小,但对于它的探讨有利于政府对小众的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政府的引导和激励下,充分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规划和拓展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实现新农村文化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弘扬安乐秧歌在本地,在衡水,在河北,在中国的发展。

一、安乐秧歌的音乐舞蹈形态

以往逢年节之时,北苏闸村的民众都要扭起“太平车”之舞,纵情欢腾。在20世纪 80年代初期,安乐秧歌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娱乐活动。每年冬天一到腊月,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就会集合起来排练安乐秧歌的剧目,并把自己的绝活传给其他爱好者。我们研究安乐秧歌的舞蹈形态,要先从其舞蹈的风格特色入手,安乐秧歌粗犷、豪放、滑稽、幽默,深受村民的喜爱;其次研究安乐秧歌的舞蹈特点。安乐秧歌的基本动作属于我们常见的“秧歌步”,表演过程中男女演员的表演特点不尽相同,女性角色表演时舞蹈步法平稳,膝盖不颤动;男角膝微颤动,舞步活跃。舞者的律动主要是通过扭腰耸肩,一步一个拍子,每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走,最后一拍向后(退一步)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安乐秧歌中的领队——老这一角色。老头戴用马尾鬓的“笊篱笆子”发套,外包黑色绣花巾套,白线穿红枣套在耳朵上作耳坠,画白粉脸,点黑麻圈。穿蓝色大襟袄,镶浅色花边,大红中式裤,裤脚镶花边,红色彩鞋。表演时,老执两根木棒槌来到场中先展示自己的绝技,还不时地与其他演员和观众们互动交流。老演完就指挥其他演员表演,老点到哪个演员,哪个演员就和他成为固定的搭档来场中表演,整个表演过程极具特色。

2019年3月,我们又一次找到了安乐秧歌的领军人物——安双石老师。他为我们解析了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步法,留下了详细的视频资料。现在,安乐秧歌的伴奏音乐是清一色的打击乐,乐器构造简单,易于学习,价格也不高,传播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打击乐伴奏气势壮大,节奏明确,对于演奏者和舞蹈者的节奏感要求都不高,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配合起来。但在以前的表演中有唢呐伴奏,安老师兴奋地唱了起来,唱着唱着不由地又跳起来。只见他全脚着地时膝盖微颤,脚掌着地时要一边颠一边颤,同时做滑稽的表情,脚跟着地重心向后的表演时身体半蹲,随着音乐的律动膝盖颤动的幅度加大,同时要扭胯、耸肩、挤眼,我们被安老师精湛的技艺折服。安老师还说以前表演时在舞蹈过后,有人表演有故事情节的秧歌小戏,后因老艺人们相继去世,歌舞后面的小戏表演亦随之消失。安老师讲了很多,又带我们来到田间扭起了秧歌,他戴上古代女性的头饰,穿上粉色的秧歌服,拿上手绢和折扇,自备音响跳了起来,乡亲们都驻足观看,不一会儿也加入了秧歌的队伍中,大家都沉浸在秧歌的喜悦中。

二、安乐秧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搞好当地以安乐秧歌为代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将安乐秧歌作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加以引导发展,必定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积极促进秧歌文化产业发展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一项紧急的任务。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若能将安乐秧歌做出特色加以推广,不但可以促进当地的旅游产业,拉动经济,更能发挥出安乐秧歌的品牌效应,成为当地的文化产业。搞好以安乐秧歌为代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安乐秧歌加以保护传承、发扬光大是富含文化价值的,它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柱,也可以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不仅可以为当地的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證,更是为文化的更好传承提供了一种手段。搞好以安乐秧歌为代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解决当前当地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以安乐秧歌为代表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让全民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来,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丰富村民休闲生活,也可以营造全村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安乐秧歌的传播发展

安乐秧歌滑稽、风趣,角色多样,极易引发儿童们的兴趣。北苏闸村人认识到了这一特点,主动利用这一特点做好秧歌的传承,有计划地购置了儿童表演的服装、道具,充分调动了孩童们的参与积极性。具体来说,先让学校的老师们学会“安乐秧歌”,进而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其中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特有的步法和队形的学习,二是伴奏音乐和乐器的学习,而且两者的学习时而同步,时而交叉,以唤起学生最大的兴趣。在学校的安排和策划下,安乐秧歌在校园就能长久地传承下去,也成为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经过上述努力,秧歌进校园有了喜人的收获。邓庄乡中学表演的“安乐秧歌”节目多次在市、区中学生艺术节上获奖。有计划地从儿童和中学生中培养人才,做到后继有人,传承有序。随着秧歌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其许多实践逐渐得到了认可,传播的范围逐渐扩大。

在一系列努力下,安乐秧歌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传播历程。它面临的还有一个如何让大学生也接受的问题。唯有如此,它才能够圆满完成进校园的“三级跳”。2014年3月25日,安乐秧歌到衡水学院演出,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整个活动过程热闹非凡,同学们也感受到了安乐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老艺术家们的表演也在同学们心里种下了深刻的种子。音乐学院继而聘请安乐秧歌的传承人到音乐学院来“传经授道”,还把安乐秧歌的学习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保障了秧歌舞蹈的传承。老、伞头、公子的扮演者张柏树、安双石、安金钟也应邀到衡水学院的舞蹈课堂来教习秧歌动作和步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学校园打开了第一扇大门。以安乐秧歌为素材创编的舞蹈也在省市大型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音乐学院还成立了衡水民间音乐与舞蹈研究所,研究所深入民间,对衡水地区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努力发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使衡水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传播发展安乐秧歌,我们不仅要将它作为文化事业,更要将它作为北苏闸村甚至是衡水市的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文化层次,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等,成为该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条件。要充分发挥农村秧歌文化的经济效益,发挥当地人文特色,希望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将安乐秧歌形成自身特色加以推广。这不但可以促进当地的旅游产业,拉动经济,更能发挥出安乐秧歌的品牌效应,成为当地的文化产业,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使得秧歌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第702页.

[2]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河北卷[M].学林出版社, 2002年.

[3]胡小满.文化视野中的晚清燕赵小曲[M].科学出版社,2011年.

[4]汉族民间舞蹈介绍[M].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传播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