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民间舞蹈文化形态初探

2019-01-09张铭

艺术评鉴 2019年23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新疆

张铭

摘要:新疆民间舞蹈以其多样性而著称于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认同也是各民族对自我文化之根的追溯,也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本文参照舞蹈学研究中对民间舞蹈文化类型的研究,从舞蹈存在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对新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文化形态做一综述,探索其深厚底蕴。

关键词:新疆   民间舞蹈   文化形态   多元一体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25-03

一、新疆民间舞蹈文化的形成

文化负载能力决定此文化形态能否成立,舞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符号、象征,尤其人从开始跳舞那天起,就视舞蹈为内在生命力的象征,视其为民族文化的原生符号。舞蹈无论是作为原始先民的生存技能还是当代人的审美对象,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发展和繁衍,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凝结、体现出不同民族、族群的生产、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情感、文化内涵等因素。

从地理生态环境而言,新疆地貌总轮廓是“三山夹两盆”,地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连接青藏高原的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疆两部分:北疆以辽阔的草原、峻美的高山、清冷的荒漠为主,南疆以浩瀚的沙漠、散落的绿洲、冰峰耸立的高原为主。

从社会生态环境而言,新疆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至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各民族在新疆地区经过诞育、分化、交融,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他们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主人。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社会历史发展及自身文化特异性和多样性的影响,形成了新疆民间舞蹈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韵律,各民族独具特色、绚丽灿烂的舞蹈文化,在这片热土上长期流传,互相交融,形成了类型多元、乐舞一体、兼具传统与现代性的审美特点。

二、新疆民间舞蹈文化形态分类

参照罗雄岩、于平等教授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本文从各民族所居住的地理生态环境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将当代新疆的民间舞蹈文化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型五类,如图所示。

(一)绿洲农耕舞蹈文化

“绿洲”是沙漠中的沃土,原是生态学的概念,沿着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到新疆天山,可以看到块块绿洲散落在天山南北,像一颗颗散落在荒漠中的珍珠,靠塔里木河的条条支流串联起每个绿洲间的联系,绿使人迹罕至的沙漠瀚海有了生命的存在和依靠,成为了东西文明间交流的通道,同样也铸就了生活在绿洲上的各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理禀赋。

绿洲人善于用源于生活的歌唱、舞蹈和诗歌来表现自我和抒发自我,成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抒发豪情、抚慰心灵、保持乐观态度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中以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和麦西来甫代表了绿洲文化的经典。绿洲农耕舞蹈文化主要以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舞蹈为代表。绿洲舞蹈具有丰富的传统舞蹈蕴藏,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乐观的性格,使得乐舞艺术尤为繁盛。《大唐西域记》中曾这样描绘当时盛极一时的龟兹乐的发源地龟兹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乐舞的传统并未随着历史的斗转星移而消逝在茫茫瀚海中,今天盛行于南北疆各地欢乐的“赛乃姆”;叶尔羌河畔兼具农耕与狩猎文化为一体的“刀郎舞”;火洲吐鲁番幽默滑稽的“纳孜库姆”;南疆喀什礼俗性的广场舞“萨玛舞”;乌孜别克族舞蹈“布哈拉”等已成为绿洲舞蹈的典型。

(二)屯垦农耕舞蹈文化

作为中国历代政府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重要国策之一,屯垦戍边政策在为保卫新疆的稳定和边防巩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朝在新疆的26个屯垦区,遍布新疆南北,范围之广,时间之长,人数诸多都为历代屯垦之最。现在新疆尤其是北疆的穩定成熟的农业区基本上都是在清代屯垦点的基础上拓展而来,清代新疆屯垦对当地农业开发有开山之功。

屯垦戍边,西域历史文化学家仲高曾说过:“从政治上讲是为了安边定边,从经济上讲是为了兴边实边,从文化上讲是一种文化融合和整合。”清政府在新疆的大量屯垦实践活动,使中原文化在天山南北广泛传播开来。这些中原文化与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近代新疆丰富多彩的屯垦文化。屯垦文化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进步、维护祖国统一,安定团结等方面,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屯垦农耕舞蹈文化主要以锡伯族、达斡尔族、汉族、回族等民族的舞蹈为代表。由于受当时清政府屯垦戍边政策的影响,屯垦文化整体呈现出一种满汉合璧的趋势,融入到新疆多民族地区,更是具有了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少数民族文化中变现出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中原地区文化中也融入了新疆其它民族文化要素。如汉族的社火庙会,锡伯族的贝伦舞,回族的宴席曲,达斡尔族的毕力多尔等。

(三)草原游牧舞蹈文化

游牧民族的游吟史诗涵盖了游牧民族的游牧、狩猎、战争、贸易生活,塑就了游牧民族勇敢、豪放、粗犷、淳朴的特有性格和气质,外放型的思维方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赋予了草原民族崇尚自然、崇拜力量,崇敬生命。他们热情爽朗、开朗奔放、富有探险精神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他们博大深邃的草原文化。

新疆草原游牧文化是自古活跃在新疆天山南北草原地区的游牧先民创造的一种生态文化。以逐步形成且仍活跃在新疆的主体民族如哈萨克族、蒙古族为例,他们在形成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草原文化。时至今日,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牧歌已渐渐远去,但在传统的游牧转场中沉淀下来的草原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产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草原上的牧民们随季节的变化进行有规律、有秩序的循环往复地转场游牧生活,致使他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习惯,用表演放牧生活、模仿动物、模拟生产劳动的自娱性舞蹈,滋润和支撑着自身民族的身心,在草原游牧文化型民间舞蹈中不但注重对马的外形的模拟,而且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的深切感情融会在舞蹈造型上,通过肩部的动作和上身的动态展示出来,用舞蹈来进行生命的告白。如当今哈萨克族舞蹈中的卡拉角勒哈、动物模拟性舞蹈熊舞、天鹅舞等,劳动舞擀毡舞、挤奶舞等,蒙古族舞蹈沙吾尔登、柯尔克孜族叼羊舞、猎鹰舞等。

(四)高原农牧舞蹈文化

高原农牧舞蹈文化舞蹈主要以塔吉克族的舞蹈为代表,塔吉克族所在的塔什库尔干县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部,拥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冰峰雪岭,白云萦绕。在这瑰丽壮观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下,塔吉克人民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与审美习惯。他们的内心犹如冰山之父“慕士塔格”一般高尚纯洁,往来于崎岖艰险的山路之间,有着高原雄鹰般坚韧不拔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因而,塔吉克族把鹰看作山巅的强者,英雄的象征,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鹰的民歌和传说故事,当地人把舞蹈的起源也和鹰联系在一起。

塔吉克人民每逢节庆、喜悦之时,通过“恰甫苏孜”“买里斯”等起舞,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舞蹈中表达出对鹰的崇敬与喜爱,这也成为形成塔吉克舞蹈动律特征的决定因素。塔吉克族舞蹈音乐中保存着其他民族舞蹈中不多见的7/8、5/8拍节奏,形成了舞蹈的动静结合,急缓交错的规律,这一规律也符合高原活动中人们需要缓冲、喘息的特点,舞蹈时膝部松弛且下肢微屈,脚腕灵活而脚掌平稳。这一规律也可以在新疆南疆山区一带的“喀琼赛乃姆”舞蹈风格中有所体现。

塔吉克族通过对鹰的细致观察以及融入自己的感情,创造出了各种模拟雄鹰的直冲云端、盘旋往复、俯冲捕食的雄俊姿态,双臂模拟而出的俯、仰、拧正是这种舞姿动态的动律特点,轻柔且具弹性的翻腕、压腕、挑腕,正如雄鹰自如翱翔于天地间的形象写照。这种鹰舞的特有动律也形成了新疆高原游牧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绿洲农商型舞蹈文化

生活在新疆各绿洲的塔塔尔族和俄罗斯族,多以畜牧业和商业为主要经济生产。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交流,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这两个民族都酷爱歌舞,常以对歌,赛歌相娱。其舞风也相近似,但也各具本民族特色。他们无论在年节、宴请、嫁娶等喜事场合都要唱歌、跳舞。人们在空地上摆起宴席,拉起手风琴,跳起舞蹈相互庆祝,当青年小伙子上场跳起激烈的蹲踢步及各类技巧时,姑娘们也挥舞手中的巾帕、手拉手转圈踢踏,周围人群辅以口哨声、掌声、欢呼声,热闹非凡。

塔塔尔舞蹈和俄罗斯舞蹈整体风格较为相近,兼具奔放、热情、幽默、诙谐的特点。塔塔尔族舞蹈步法上以踢踏步为代表,具有丰富的花点。俄罗斯族舞蹈常在巴扬、吉他、曼陀林等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特点欢快奔放,多为社交性舞蹈。主要有《踢踏舞》《恰尔达什》《波尔卡》《卡拉别特》等。由于文化的交融,在塔塔尔族和俄罗斯舞蹈艺术中也保留着其它民族舞蹈的痕迹,如蒙古族舞姿中的扭臂、扬手,维吾尔族舞蹈的托手,哈萨克族舞姿的旋转等,塔塔尔族也保留了俄罗斯族舞蹈中常用的搂腰转,连手转等姿态,在与新疆其它各民族的交流交融过程中,这两个民族的舞蹈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它民族舞蹈的动作发展、技巧表现等。

三、新疆民间舞蹈发展的根基

新疆作为歌舞之乡,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在历史的交融、碰撞、汇流中共同构成了新疆民间乐舞文化的绚烂多姿。大美新疆土地上的欢歌悦舞,成为荒漠绿洲、草原高山上一道亮丽壮观的风景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新疆不同民族舞蹈文化间的禀赋特性,也造就了相互间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差异的文化符号,在相近的地域环境中成长的新疆各族人民,受到长久流传的多元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在历史的演进中,各个民族舞蹈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和交流,既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营养,也综合自身的文化发展而沉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今天的新疆民间舞蹈艺术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各民族自身所固有的原生态文化气息的民间舞蹈,同时更通过不断加工、美化进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且易被更广范围的人们所欣赏的具有崭新艺术生命的舞台舞蹈艺术,新疆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已经以一种多维发展的态势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生存空间和传衍空间。

参考文献:

[1]周菁保.古代丝绸之路音乐舞蹈钩沉[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02).

[2]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3]杨敏.论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藝术化及其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14,(05).

[4]张建军.哈萨克族民间“黑走马舞”的艺术人类学阐释[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5]仲高.西域绿洲农耕文化的脉搏[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6]唐朴林.中华乐舞论[J].中国音乐,2014,(03).

[7]李季莲.保护传统舞蹈资源 发展新疆民族艺术[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01).

[8]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02).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新疆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新疆多怪
新疆味道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