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内迁及本地高校校歌研究概况

2019-01-09李晓莹

艺术评鉴 2019年23期
关键词:校歌抗战时期高校

李晓莹

摘要:高校校歌是高校文化修养、德育思想、学习风貌及职业规划等浓缩后的精粹,战时背景下的高校校歌,不仅要歌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德育风貌,更是要讴歌出国家动荡山河中的时代理想。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它已不属于一个区域化的含义,而是全国综合文化的栖息地。浏览重庆地区抗战时期内迁与本地高校校歌,可以了解高校在战时背景下文化发展、办学理念与时代理想的变迁,具有时代性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校歌   抗战时期   高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21-03

“校歌是一所学校规定的代表该校的作品”众词典对校歌如此释义。该时期所创作的高校校歌,有抵抗外敌、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英勇之声,也有凝神聚力专研科研、恪守职业道德等决意之词。情感主义美学的代表柏拉图音乐对人类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柏拉图曾表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每来浸润心灵”[1]。抗战时期的校歌,除源于千万学子的爱国心声,还鼓舞着除学子以外的千万百姓。由于深深的烙着民族精神与时代气节,因此该时期的校歌已不仅是单纯歌颂学校的风貌的音乐作品,而是对世道的呐喊与对国家的期盼。

战时背景下内迁重庆与重庆本地高校的校歌,特指在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14年的抗日战争开始与结束前后创作的。该阶段创作的校歌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高校师生员工,不甘屈辱,纷纷内迁。有一迁再迁,甚至八迁者,虽颠沛流离,而弦歌之声不绝……所以,高等教育在连年战乱之中,数量上仍能不断增加。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是国统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内迁重庆的高等学校共42所”[2]。从史料中得知,内迁至重庆的高校以及本地高校的发展数量,虽高校聚集局限于此地,但已冲破了区域化界限性,成为综合发展的重要之地。对重庆地区的内迁与本地高校校歌进行研究,基本可以了解抗战时期,全国高校随时代更迭,校方所传达的办学理念以及文化精神的变化,以及歌曲在创作上的变化。

一、重庆地区的高校校歌

目前根据重庆地方文献馆收录的抗战时期高校杂志《中国近代高校校歌曲选》《重庆教育史》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情况一览表》等资料,整理出十多首内迁重庆的高校及战时重庆本地所建高校并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高校校歌。这些校歌并非抗战时期重庆地区的所有校歌,其他内迁高校因在杂志上发表的时间以及学校应搬迁更名的时间以及收录时间的不确定性,但暂以这些校歌为例,也足以说明抗战时期校歌的文化变迁。

二、校歌创作的阶段性变化

1931-1943年,中国处于抗战的防御期与相持期,这一阶段的校歌歌词内容大多都是悲愤之词在前,鼓舞士气之词在后,旋律部分大多属于进行曲风格,较多使用等分型、顺分型节奏如前长后短的附点节奏,以及切分型节奏。重复句较少如上表最早收录的1934-1936年的五首校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院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歌》及《上海法学院院歌》《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校歌》及《上海医学院院歌》都有类似要素包含其中。以最为典型的《上海法学院院歌》为例,“国家纷乱,何以治之?時局踮危,何以济之?”前两句道出了战争时局的窘迫,暗示着热血青年拯救时局的时间到了。“嗟我多士,尚修尔身”第三句是在阐明学校的办学的人和之势,要求学生完善其自身修养。最后一句“明尔法,披发缨冠往救之”则是在阐述对学生学习专业的要求,及职业的意义与规划。全曲为单乐段的四句式曲式,无重复句。曲风庄重且简练,歌词展现了修缮其身、进德修业,抵御外敌,用知识救国的决心。另外《上海医学院院歌》,歌词主要是在阐述医者的职业道德与从职意义,为拯救国人的生命而努力。而歌曲旋律则为三段式的结构,三段都由重复句或变化重复句构成,较多使用四分休止符,增强了感叹和肯定的语气,旋律写作上,三段的乐音组织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五首校歌中算较为出众的作品。但无论这个阶段的作品表现的是简练庄重的,还是旋律色彩丰富的。他们都采用较多上文中提到的,进行曲风格、顺分型节奏,同时歌曲都是由单旋律创作,由此可见,那时的校歌都以齐唱为主。

1936-1942年收录的《中央政治学院院歌》《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歌》《湘雅医学院院歌》《国立交通大学》的校歌虽然在歌词内容上还是以阐述职业道德、学习风貌、为国奉献的精神为主,但在歌曲的形式上、旋律的创作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三首曲目都为多声部的合唱曲,另外旋律创作上使用了很多升降号的半音化进行。如《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歌》《湘雅医学院院歌》旋律都采用了半音化进行。

第二阶段的校歌主要是重庆本地高校校歌。他们建校于抗战后期,在日本反法西斯战争战场转移之后,同时也是我国开始局部反攻之后,我国战争的胜利局面已打开。因而校歌的歌词内容由忧心忡忡,救援祖国的等内容逐渐发展为对未来的展望与期许。如《女子师范学院院歌》歌词“建国启宏图,开来继往在吾徒……文质彬彬兮,履道坦坦兮,惟任重能至远兮……”,又另如《社会教育学院院歌》歌词道“社会因教育而光明,民族因教育而复兴……为全民而教育,原教育以终身。民族复兴,社会光明!”在旋律的创作上,乐句采用了后半拍进入的手法,增加了的旋律进行的动力。如《重辉商业专科学校校歌》以及《女子师范学院院歌》,句子一开始都是从弱起小节开始。

三、抗战时期校歌的创作意义

(一)社会价值

在古今中外的文献中常有记载,音乐可以引起人类的情绪反应。从听赏的主体出发,主体的心境、情绪的体验都会受到一首歌曲的旋律、节奏、音高、歌词内容等等的影响。这个时期创作的校歌。从歌曲的内容出发,它即实记了战争发展的现状、千万学子的心声、对现实的呐喊与所肩负的职业责任,很容易让听者引发相同的心境,产生文化认同感。从旋律出发,它的节奏充满活力与激情,能让听者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因而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它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重燃民族文化发展的斗志。

(二)育人价值

歌曲的育人价值,主要来自于歌词。“公勇勤慎,诚爱谦廉”“齐努力、同奋斗、有志竟成”“革命建设为民生,命令贯彻,笃信理性,任劳任怨负责任”等歌词,都是在教育學子要吃苦耐劳,方能成就大业,具有一定的德育意义。《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院歌》中的“爱好和平、扶弱济倾……世界大同,人类文明”等歌词是在引导学子走向世界,建立各行各业繁荣发展的远大目标。《社会教育学院院歌》中的“整齐严肃,刻苦勤恳,天真活泼,干练精明。锻炼成健全的身心”。则是在暗示学子在学科专业的同时,注重身心健康,全面素养的建立。歌词内容囊括了道德、职业、心理、身心等各方面,在无论是对歌者还是听众,都有着一定的思想传播功能。因而具有一定的育人意义。

(三)艺术价值

自学堂乐歌产生,它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基本上都是单声部旋律作品,同时也与爱国救亡的内容相关。早期抗战时期的校歌算是学堂乐歌的延续与发展,歌词内容上基本继承学堂乐歌的中心思想,旋律也以单旋律创作为主,节奏也使用较简单。将抗战早期创作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院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歌》及《上海法学院院歌》《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校歌》等校歌与抗战后期创作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歌》《湘雅医学院院歌》《女子师范学院院歌》等歌曲相比,校歌的歌词内容、写作形式、旋律创作上随文化不断前行而随之改变。如从单旋律作品发展成为了多声部合唱作品,从较多使用拍点上的顺分型节奏发展到后期开始多用弱起拍,再到抗战后期开始使用更多的半音化进行等等。新的创作手法,增加了歌曲的表达方式,情绪随之丰富起来。因而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四)历史意义

该时期创作的校歌,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认同。国难当头,它首先记录的是民众在抗战时期的心理反应。另外还记录着文化发展,学校文化衍变。不同时期建立的学校,因时代的局限性,因而对职业的要求与意义不同。再则,记录着学校的融合与变迁,如重庆建校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以及社会教育学院,他们在抗战前还是独立的国立院校,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各系逐渐合并到一起,是西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最后,它还记录着音乐文化的进程。无论从历史背景、文化认同、校史发展、创作革新,它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乾三.西方哲学家 文学家 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李定开.重庆教育史 第二卷[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校歌抗战时期高校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