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9-01-09◎王

农业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战略农民

◎王 杰

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逐渐富余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为逐步实现整体物质富余和精神富余相匹配的层次而努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是国家的战略性安排;区域协调战略的开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武器。实现乡村建设不仅要服从国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而且要切实提高乡村村民自身能力;不仅要在自上而下的指导下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更要在自下而上的自身努力下创新探索。

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提出的背景

(一)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来说。所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实现全中国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切实地过上小康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摆脱贫困的有效措施,使得绝大部分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生产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到部分农民逐渐富裕,农民总体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党中央更加重视农村贫困问题,进而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要求,脱贫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明白农村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还存在很多的极度贫困的农村人口和农村地区。根据目前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我们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旨在推动农村扶贫工作的进程,为脱贫攻坚战提供更多的政策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腾飞,确保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进入小康社会。

(二)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来看。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建设规律来看,多数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一般不重视乡村发展,认为乡村与城市相比没有发展活力,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因而导致大部分的乡村在实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衰退甚至消亡。而城市由于人口众多,政治、经济和其他物资的倾斜,致使城市发展速度较快,总体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乡村。似乎现代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乡村凋敝已经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铁律。但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据着整个国家人口的相当大比例,如果实施现代化必然使得农村衰退,那么我国绝大部分的人口都无法享受到现代化的福利。因此在我党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想法,期望用强有力的政策保护来打破这一规律,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从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讲。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加速发展,农业农村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农业方面加大对粮食安全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美丽乡村计划,开展义务教育,改善农民医疗条件,开展农村医保,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业发展落后、农村发展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还产生了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主要表现,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与首要的目标。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是经过长期探索得出的重要结论。乡村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方面不言而喻。关于乡村振兴的问题,不只是农民、农村和农业的问题,关乎到国家整体的兴衰。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重要创新。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过,关于农村农业振兴问题的重大意义,这不仅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纯农民们的工作,这是一个全党全社会都应该普遍重视的工作。在所有的工作中关于农业农村的振兴工作都应该摆在优先的位置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提出是我党在乡村治理问题上的一大重要创新,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上也存在着很多具体的创新做法。比如,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都具有创新性的意义。这些乡村振兴战略手段的提出,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素质较低的压力。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农民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二)补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我国幅员辽阔,占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瞩目,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中等收入阶段,也处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要想平稳的度过这两个阶段农村问题是关键,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问题,在很多贫困山区的农民不要说小康,现在连基本的医疗条件都不具备,基本的受教育的条件也不具备。在低收入、所处环境险恶、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农民整体发展水平较差,甚至仍处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状态,与外界交流少,落后贫穷。所以,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就在农村,尤其是一些深度贫困的地区。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就要从政策入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村在医疗卫生、教育、生态、交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短板,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现代化进程。

(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当前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而提出的,代表着广大中国农民的殷切期待和美好愿望。当前,我们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乡差距大,城市人口众多,教育、医疗、就业等机会多,城市发展速度快,整体实力强;而农村发展落后,教育、医疗、就业等整体实力差。因此,要想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就绝不能忽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作用,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这样的重大战略决策来推动农业生产的进步与升级,推进农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提升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主要实施原则及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主要实施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第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在过去的经济建设方针当中,农业农村的发展总是让步于城市发展,一切以城市发展与建设需要为主,导致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第二,坚持协调、平衡发展的原则。当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凸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平衡发展的原则,协调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发展。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习总书记就曾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关键在人”。农民是振兴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依靠农民才能实现。目前农村劳动力流失,乡村空心化问题突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亟需在农村发展一批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和获益者,成为新时代农民的典范。

(二)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首先,我们要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从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实际考察、因地制宜的制作出乡村发展规划,确保规划“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让农村的经济盘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民风文明和谐有序、农民生活富裕安康。其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的身份成为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职业身份。政府积极出台措施,通过财力支持和智力支持开展乡村新型农民培养规划。比如,设置专门性机构,通过搭建各种优势平台,满足农民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训需要,开展“精准化”的培训服务,促进农民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农民通过再教育获得知识,提高总体农民素质,存进乡村稳定和谐发展。最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中,开辟出农业生产的新路径,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比如,美丽乡村构建规划中,多村合并,拆除违规违建,还产到地,通过合理规划减轻农民住房压力,减少建房占用耕地面积,还地到林、到田。乡村合并由村集体或者乡集体采纳全体合理意见进行统一调配种植或出租,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民压力。

四、小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是我党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国情和阶段性发展特征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该战略的提出迎合了最广大农村人们的美好期待,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致力于解决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社会主义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更多鲜活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助力。

猜你喜欢

现代化战略农民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