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1-09高子舒

农业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环境治理生态

◎高子舒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也是把“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各个环节的建设均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并取得较为丰硕成果,尤其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更为显著。相对来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较大、推进工作更为艰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面对当前困扰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我们应积极分析挖掘问题根源,探索实践出一条适应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道路,为建设美丽富饶、生态宜居的乡村保驾护航。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之根本,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能够为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尤其是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土地、水资源等生产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但由于前期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再加上可耕地仍旧在不断耕作,相应的治理修复期就会延长。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查证根源,从源头治理和过程监控中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治理好耕地、水资源等,为粮食安全提供有效资源保障。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面对农村发展现实和全面小康目标之间的差距,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搞活农村经济,不仅要强化农业基础,更要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有效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做强做大农村产业。而农村产业融合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村环境走向生态宜居的发展道路。

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1.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每年都安排大量资金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地方政府跟进工作也先后制定系列措施和办法,整体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但由于历史欠账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部2018年年中发布的《2017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地下水水质明显好转,优良级和良好级分别达到8.8%和23.1%,但较差级仍然达到51.8%。与前几年相比,优良级地下水资源中明显增加,但较差级地下水资源未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虽然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但耕地面积仍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出现减退,但净减少耕地面积的公顷数下降一半;全国耕地的平均质量等级中低等地仍占到了27.6%。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当前我国农村生产生活领域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居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变化既推动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其一,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不仅用上了机械化操作,同时为了提供土壤肥力和减少人工费用,开始大量施肥、播散农药和覆盖地膜,导致过量使用,对耕地土壤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其二,随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其生活用品购买力大幅提高,尤其是家用电器购买量和使用量大幅提升,所使用的水电和产生的垃圾数量呈现几何倍数递增,但农村生活配套处理设施不齐全,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或就地掩埋,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入地下或周边水域,造成污染面积较大,给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压力。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1.农业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面源性污染,多是由于过度施肥、过度播撒农药、过度使用地膜等农用物资造成的,不仅浪费了农业资源,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其一,农药化肥不仅用量大而且利用率较低。数据显示,2017年,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药利用率为38.8%,平均每公顷耕地农药化肥的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以上的同时,利用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四成。其二,为了追求高产量好高收益,大量使用农用地膜但因不便于回收而造成回收率低、破坏性强的问题,农用地膜短期内不易降解,不及时清理便会影响土壤自身循环修复,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其三,虽然大部分农村地区禁止焚烧秸秆,但秸秆利用率仍有待提高。归根到底,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路径在于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农村居民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废弃物等造成的。其一,虽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加大资金扶持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处理能力仍然极其有限,满足不了农村居民飞速提升的消费能力和生活垃圾处理量。其二,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意丢弃废弃物,尤其是不易氧化的塑料袋、农药瓶、废旧电池等随意丢弃,随意倾倒生活污水等现象处处可见,长此以往造成垃圾腐败变质,尤其是在夏季滋生蚊虫,造成更为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乃至大气污染,增加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其三,农村居民常习惯于把家禽饲养与住宅相邻,家禽排泄物污染随处可见,不仅破坏环境,更易传播疾病。加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3.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不同步,污染存在转移现象。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推进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结果而忽略了长期发展中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地区。其一,受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城市居民使用物品的周转率明显提升,城市废弃物累积速度提升,给城市垃圾处理带来较大压力,一些城市将难以就近销毁或掩埋的大量固体废弃物转移到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增加了负担和难度。其二,受城市生态文明红线的制约,一些加工制造企业开始把目标瞄准农村地区,而部分农村地区为了片面追求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未能以长远发展眼光来衡量企业的引入机制,致使一些落后产能企业流入农村地区,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量。

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议的对策建议

1.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也加大农业投入成本。因此,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一,地方政府要大力推进和提高当地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并通过相关部门积极宣传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当地农村居民科学种养殖,走科学的农业发展道路。第二,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绿色农业生产理念和措施办法,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发展农业生态园、绿色农业产业园。第三,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一定激励和奖励措施加大研发、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可降解地膜等农用生产物资,从源头上给予农村居民农业绿色生产的保障。

2.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齐头并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就是农村居民,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第一,地方各级政府要通过定期培训和积极引导,建立一支面向基层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宣传和监督队伍,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做好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带头人和引领者。第二,通过墙体画报、宣传栏和新型媒体等方式定期向广大农村居民宣传生产、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让人们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环境保护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并认识到错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第三,各个基层农村生态环境小组要广泛听取农村居民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建设性意见,采取一定的激励或奖励措施引导农村居民养成自觉爱护环境、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协调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建成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面对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的农村地区,各地政府要积极推动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同步协调发展,防止和杜绝城市垃圾等带来的污染转移。第一,各地要创新发展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机制,统一调配城乡的生态环境治理资金,适当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投入和力度。第二,通过奖励、减免税等措施和办法积极引入社会机构投入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积极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步伐,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第三,各地要逐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为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只有建立协调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才能真正建成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基础与保障。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环境治理生态
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生态养生”娱晚年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