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三明》“一字专题”:提升文化的可视性

2019-01-09杨为春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三明策划时代

□ 文/杨为春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时代三明》“一字一专题”的五年办刊实践,分析专题系列策划的可读与可视在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坚守初心坚守本土、做出品牌做出特色的意义。

数字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对传统媒体提出严峻挑战。在当下纸媒纷纷退出市场的报业严冬中,坚守初心坚守本土、做出品牌做出特色,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与重要。而专题系列的成功策划与推出,可谓传统纸媒走出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时代三明》自2013年进行重新定位和全新改版以来,以“一字一专题”系列策划为核心板块,五年来共推出了50余个特色“一字”专题,实现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有机结合。2013年,《时代三明》荣获闽台报刊创新成果奖;2017年,《时代三明》荣获福建文创奖银奖。

一、系列策划:选题至简,提高大众的关注率与参与性

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出现,使读者的阅读方式由传统纸媒向移动终端转化、向融媒体方向转化。然而,对传统纸媒而言,内容不仅不应削弱,反而更应重视与强化。特别是立足本土,选择读者普遍关注的话题进行专题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用一个字作专题,简洁扼要且朗朗上口,容易吸引读者,如三明的水、三明的树、三明的匠、三明的宝、三明的儒等,读者一看标题便产生阅读兴趣,也饶有兴致参与其中讨论,许多专题都是在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中策划出来的。

一字专题看似简洁,可由于其涵盖面广、综合性强,受限也很大,特别是系列制作,对编辑团队的策划与执行都是考验。许多人问同样一个问题:今年这样做,明年还有专题可推吗?办了一年后,我们召开采编会讨论下一年专题计划时,多数编辑也认为应改变一字专题模式,以免陷入采编窘境。经过讨论,最后统一共识:品牌打造需要一个时间,需要一个定式。正因不易,才需我们去做;正因艰难,才需我们坚持。于是,第二年又继续一个字的专题,年复一年,一办就是五年!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鼓励采编人员拓宽思路、挖掘潜能,不仅要从彼此相关中进行设置,也要从专题外延上进行拓展,用新思路新理念破解新难题,否则将陷入窠臼,不仅选题枯竭,系列制作必将难以为继。如做“一字”专题系列时,既有远古的遗存,如三明的桥、三明的街、三明的寺、三明的塔、三明的井等;亦有当地的风俗,如三明的戏、三明的婚、三明的圩、三明的节、三明的宴等;既有山城的景致,如三明的山、三明的树、三明的湖、三明的洞、三明的瀑等;又有特色的食物,如三明的粮、三明的莲、三明的茶、三明的果、三明的酒等。在系列策划中,对专题还进行相关延展,如做三明的源专题时,我们对三明的历史文化进行一次再梳理再挖掘,先后推出了三明的源之长征之源、闽人之源、客家之源、闽学之源、闽师之源、闽江之源等系列。循序渐进,不断引申,宛如一泓清泉,活水源源不断。“一字一专题,读懂咱三明”也就成为《时代三明》杂志品牌推广营销的主题词。

品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只有进行系列策划,使专题具有相关性与连续性,才能若精彩的电视连续剧吸睛一样,使人不由而生一种看完此期盼下期的欲望。同时也因专题的系列策划与文化挖掘,避免了新闻的“易碎”,使杂志更具收藏价值,影响更为深远。《时代三明》也因专题系列的成功策划与推出,不仅读者喜欢品读,市图书馆、博物馆对我们五年来出品的所有杂志也都全套购买收藏。

二、题材选择:本土至亲,增强专题的兴趣点与亲密度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十分关注的话题。因系身边的人文与特色风物,具有贴近性、地域性、真实性等显著特点,报道的专题就接地气,就有亲和力。

五年来,《时代三明》“一字一专题”围绕本土做文章,努力挖掘本土题材,做出新意做出特色,让读者“在这里读懂三明”。特别是通过聚焦当地人文、讲述三明故事,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三明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他们更加认知三明、热爱三明,增强建设美丽家乡、振兴美丽家乡的自信与责任。

如中国的地方戏有360多种,可谓“世界之最”。而三明到底有哪些地方戏?发源于什么戏种,又从哪里传入?这些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为此《三明的戏》专题即向读者揭开其神秘面纱:这里不仅有誉享“天下第一团”的泰宁梅林戏,也有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永安大腔戏;不仅有国内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沙县肩膀戏;还有“21世纪戏剧界的重大发现”——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大田朱坂丰场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的地方戏,已深深嵌入本土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等民俗文化要素。这些丰富多样的剧种既是三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所呈现的充满历史文化信息的地方戏,其实就是读者心中的那份永远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情,让人感到特别的亲切与温馨。

再如,土堡是中国几次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主要分布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其中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堡。而福建土堡又以三明地区存留最多。我们推出《三明的堡》专题,对土堡的由来、所处的自然环境、居住的民系、沿续着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传统习俗进行解读,展现了三明土堡与自然山水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防御性建筑的精妙绝伦,增进读者对土堡这段历史的了解,使他们对土堡文化内涵及先民智慧创造产生由衷的敬佩,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陡增一份深深的情谊。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使得三明语言复杂、节庆众多,加上三明是历史上“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桥头堡和聚集地,决定了三明节日习俗既保留中原文化的传承,又彰显本土文化的特色。如宁化石壁的闹春田、明溪热闹非凡的六月会和盖洋传统牛会、清流温郊乡温家山村的“地滚龙灯”、将乐温情激荡的“三六九”、建宁溪源乡大岭村的糯糍节、沙县蜚声四海的小吃节……《三明的节》专题的推出,将三明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使人们感受到扑鼻而来的乡愁,也使《时代三明》洋溢浓浓的乡土气息,一步一步地走进读者的心田。

三、影像表达:质量至上,推进品牌的市场化与竞争力

随着数字时代、读图时代的迅猛发展,影像已成为传递信息、发布新闻、解读社会、表达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对于专题视觉也就有了更高层面的要求。

专题本身需要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述,但若靠单纯长篇累牍的文稿来堆砌,就难以吸引读者眼球。专题不仅要可读,还应可视,要充分运用影像忠实纪录、生动再现的特性,让影像自己表达、自己说话!“一图胜千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影像本体所具有的力量是任何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如制作《三明的村之桂峰古村》专题时,在影像表现方面我们就下了大气力。桂峰是一个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朱子文化渊源,使这里成为人才辈出的深山福地。倘若仅看文字,你很难体会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和“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的内涵,更难感受到这里遗世独立的田园诗意……用影像再现这里的古道、古墙、古桥,茶楼、私塾、祖庙,再现这里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活在这里的纯朴村民,以及“布达拉宫”建筑、各种人文遗存和隆重的祭祖仪式,读者就能从种种具体而生动的影像中,深切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神秘久远和曾经的辉煌。

《三明的园之泰宁明清园》专题主要是表现明清古建筑与木雕艺术精品,既要有全景的镜头,也要有细节的画面,优质影像的呈现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视觉传递要素入手,通过构图、光影、色调、技法等的巧妙运用,使作品的画质和影像信息量得以提升,视觉张力得以增强,将古人的匠心智慧、精湛技艺、高雅品位以及其所在年代的厚重历史印记折射出来,将可与国内顶级藏馆相媲美的民间博物馆所具有的高规格文化景观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也是单纯的文字描述所难以做到的。“北品故宫苑,南看明清园。”不少读者反映,看此期专题如身入其境,通过品读精美图文,就能从中感受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无限魅力。

在编辑其他专题时,我们也大力倡导影像的品质与创新,要求每个版面都必须配发优质的图片,并在面积大小、位置安排、色块配合等方面予以创意设计,以一种图文并重的方式呈现,使专题具有鲜明的可读性与可视性。并通过采取广泛征稿、专业拍摄和后期色彩管理等措施,保证影像质量和印刷质量,使影像的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影像的深层意义得以挖掘。

猜你喜欢

三明策划时代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本期策划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