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校徽怎样说清华

2019-01-08袁帆

博览群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校徽校史徽章

袁帆

2019年4月是我们1975级毕业四十周年,在各种纪念品中,母校赠送给每个人的校徽章成为大家的最爱。抚看着上书“清华大学”的白地红字校徽章,回忆起当年毕业时,按学校规定上缴校徽章的依依不舍,脑海里不由地萌发出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清华学子都十分珍视这一枚小小的徽章?在清华百年历史中校徽占有什么地位?清华最早的校徽是什么样?清华的校徽与哪些人物有关?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在有关清华校史的书海中四处寻觅。在历史的烟云中穿行,我好像听到隐藏已久的那一段段文字、一枚枚校徽倾心诉说着百年清华故事,清华校徽中承载的风云变幻仿佛变得触手可及。通过对清华校徽一次次演变的梳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清华学子对校徽情有独钟,那是因为校徽印刻着清华百年发展的筚路蓝缕,寄托着一代代清華人对母校的深情厚意。

清华校徽的产生与最早的校徽章

在1928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之前,清华经历了1911年4月开始的“清华学堂”(Tsinghua Imperial College)和1912年10月开始的“清华学校”( Tsing Hua College)两个阶段。“清华学堂”的名号仅仅存在了一年多,就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变成了“清华学校”,而那时候“徽章”的概念在中国还远远没有普及,由此可以推论,初创的清华学堂是没有校徽的。在1911年的《清华学堂章程》中也确实未见有相关记载。

清华学堂是“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到了清华学校时代,伴随着1914年11月5日,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梁启超以《君子》为题在清华学校进行演讲,其中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因其所体现的民族奋斗精神而为清华学子铭记于心,并通过他们的实践逐渐被衍化为清华文化的精髓。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一次被当作清华精神的外在标示,是出现在1916年为清华学校“兵操训练营”设计的军旗上。1916年12月28日《清华周刊》的消息称:

兵操军旗式现已绘定。旗系紫色,中间置白色圆圈,内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圈下绘枪两支,亦系白色。光彩夺目,颇壮观瞻。

1917年6月出版的《清华年刊》(TsinghuapperII)刊登了这面军旗的样式。同时,旗徽的圆形图案也被单独刊印在1917年年刊的封面上。另外,这个圆形图案还出现在1918-1919年《清华周刊》总138-172各期的封面上。

这条消息虽然没有阐明军旗设计方案的征集过程,创意由来和设计者背景,但旗徽上最醒目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却表明了有着强烈“洗雪国耻”意识的清华人非常看重并认同其精神,及至后来将其当作清华的“校训”。但即使如此,校史上也仍然没有将这个图案作为校徽的记载。也就是说,初期的清华学校还是没有校徽,但将这面旗徽的图案当作校徽的雏形却也并不牵强。

清华学校没有校徽的历史延续了近十四年,直至1926年才告结束。清华校史明确记载,1926年11月25日,“校评议会议决:通过校徽之格式:圆形、斜十字”。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从这一天起,清华历史上的第一款校徽诞生了,它也为后来的清华大学校徽设计奠定了基础。这款校徽的图案与1917年发布的兵操军旗旗徽图案相比只有细微差别。这也标志着,清华在那时已经有了类似今天“视觉识别系统(VI)”的基本意识,已经感觉到“校徽”对学校形象的重要性,这对清华的校园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经过三年的酝酿与准备后,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称“清华大学”,之后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但“清华大学”并没有简单地继承“清华学校”的校徽。1928年11月末《清华周刊》(总第445期)目录页就印了一款校徽图案。但这个图案应该没有得到学校的批准,就是说在改办大学的最初几年里,“国立清华大学”也是没有正式校徽的。这个立论,来源于学校秘书处在1932年3月23日向全校师生发出的“校徽图案征集启事”中所称:“查本校尚无一定校徽以资标识,兹特广征图案籍备参考。”

校徽征集工作进行约半年之后有了结果,1932年9月6日的校务会议决议:“制定两种校徽,一种采用钱稻孙设计的图案,另一种采用旧校徽大意,另请艺术家绘图。”这些情况都说明,当时清华非常重视校徽的设计工作。另外,关于清华大学“校徽章”的设计制作,清华校史上也有明确的记载:“1933年3月9日,本校校徽制成分发。系采用钱稻孙设计图案,用白色华字作底,呈鹰翅形,中间一紫色‘清字。”这里所说的,应该是将“鹰翅形”校徽图案制成了“校徽章”发放。而另请艺术家按照“旧校徽大意”绘制(设计)的校徽,此时是否完成却并未说明。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1934年6月1日《清华周刊》(第13-14期)向导专号刊登了清华大学校徽图案,其基本形制沿用至今。察看这期《清华周刊》,刊有校旗、校徽图案的专页就在目录页之后,没有页号,上面有校徽图案共两个,圆形的在上,“鹰翅形”在下。也就是说,在这一年间,基于“旧校徽大意”的圆形校徽已经设计完成。这个图案是由三个同心圆再加一个齿形圆环构成的圆面,外环为中文“清华大学”校名(繁体)、英文校名(TSING HUA UNIVERSITY),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构成的校训字样,中心为五角星。不过这个校徽的设计者是谁,仍然没有表明。

所有这些信息都清楚地表明,清华大学早期曾经使用过两款正式校徽,其中“鹰翅形”校徽曾经率先制成校徽章发放,并广泛使用过一段时间。关于清华的两个校徽,也有一种说法是“圆形校徽是正式校徽,‘鹰翅形是非正式场合用的校徽”。但这种说法并未见诸于清华校方的正式文件,所谓“正式”与“非正式”的区别也很难界定。

至于我们特别关心的清华大学的第一款校徽章是啥样呢?通过上述校史资料的记载,答案已经非常明确。清华最早的校徽章就是使用的“鹰翅形”校徽团案。清华大学档案馆收藏有一枚“国立清华大学”的三角形校徽章,图案采用了“鹰翅形”校徽,这应该就是清华最早发放的那款校徽章。此外,在一张上世纪30年代马约翰(1882—1966)教授与清华越野队的合影老照片上,队员运动服上的图案也是这个“鹰翅形”校徽。这些都证明了“鹰翅形”校徽的使用要早于圆形校徽。这样说的依据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早期清华根据圆形校徽图案制成的“校徽章”实物,以及圆形校徽当时在其他载体上的应用案例。

不过另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率先使用的“鹰翅形”校徽后来在清华没有继续广泛沿用呢?原因之一应该是圆形校徽的立意更加高尚,另外的原因恐怕要与清华校史唯一记载实名的校徽设计者“钱稻孙”有着微妙的关系。

“钱稻孙”何许人也?原来这也是一位在清华早期历史,甚至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有一定影响的人物。钱稻孙(1887—1966)出身官宦世家,也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从小就在日本接受了完整的基础教育,后又在西方国家留学,毕业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在历史上,他的学术成绩不菲,堪称翻译大家,在音乐、医学、历史等方面也有不凡表现。1932年时,他是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历史系的合聘教授,1936年9月起还担任过近一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和鲁迅(1881—1936)、许寿棠(1883—1948)一起在“辛亥革命”之后的1912年设计了早期的“中华民国国徽”。因此,钱稻孙能设计出清华大学的校徽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的重点是,抗战期间,钱稻孙没有保持应有的民族气节,竟与日伪合作,担任过伪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干了很多附逆行径。抗战胜利后他被当作“文化汉奸”判刑入狱,付出应有的代价。也许正是因为钱稻孙的这些不能被原谅的历史污点,导致爱国的清华人对出自他手的“鹰翅形”校徽也会感到不光彩,最终弃之不用。

抗战复原后的校徽章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清华南迁,最后于1938年4月在昆明与北大、南开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坚持办学八年,直至1946年7月才复原,迁回清华园继续办学。在此期间,西南联大使用过标有“联大”字样的校徽(章)。

那么,清华在重回清华园后,是否又采用了新的校徽章吗?答案是肯定的。在1947年2月19日出版的《清华周刊》上有一则关于“校徽”的消息,“本校校徽已定制事,……因定制数量甚多,且每枚后均须刻学号,徽章局表示须二十余日始能制好,故全体发下,得在本月大考完毕后”。从这条消息中,我们可以得知,清华当时“百废待兴”,但重新制作校徽(章)一事被列为必兴之事,并于1947年春天颁发新版徽章。

问题是,当时制作的徽章是什么款式,是谁设计的呢?这一点校史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但结合清华校徽演变历史的逻辑推断,我们可以确定,这一款校徽章是三角形的。至于图案,从现存的三角形清华徽章实物中,发现有一款蓝底白字的“清华”徽章,背后刻有“36617”的序号。清华复原后的学生人数为1798人,那么这很可能是“民国36年”(1947年)第617号校徽的意思。从徽章制式、字体风格、材料质地等细节综合分析,这款徽章就是清华在抗战复原后重制校徽的可能性极大。当然,更确凿的证据,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清华校徽与校徽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此,清华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清华的校徽演变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漫长过程。根据清华校史记载,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1893—1976)“应清华大学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本校校徽题写校名‘清华大学,共写了六个书体,自荐‘右下草书似较好些”。

1950年9月4日,校务工作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规定“工会会员和学生所佩戴之校徽分别用红底白字和白底红字,上有毛澤东主席所题‘清华大学四字;在校内居住之眷属所佩戴之徽章用红底白字,上有毛泽东主席所题‘清华两字”,“11月28日向全校公布制发新校徽,12月1日期开始佩戴。原三角形校徽从该日起一律收回作废”。这一记载明确了清华大学从1950年9月开始采用毛主席的草书体“清华大学”作为字形,制成校徽(章),发放至今。同时也印证了清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最后使用的校徽(章)是“三角形”款式。

至于清华新的校徽章形状,除了最常见的“横式长方形”以外,还发现一款标明“一九五二”年份,并嵌有长方形“清华大学”校名的异型徽章。至于这枚徽章的用途,尚待考证。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毛主席所题写的“清华大学”仅仅是校名,制成的“校徽”实际上只是用于佩戴的“校徽章”,与“校徽”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清华的校徽究竟采用何种图案似乎并没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1949年后的三十多年间,清华对解放前曾经使用的两款正式校徽没有继续延用,这里面的原因也容易理解,因为那时候对过去的清华定义为“一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资产阶级大学”,所以按照当时的政治标准,对过去的清华校徽采取的漠视态度也就在所难免。

问题在于,前述“收回作废”的仅仅是三角形校徽(章),而对标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旧校徽并没有见到废止的明文规定。除了毛主席手书的“清华大学”四个字以外,清华在1949年后的三十年里也没有新的校徽设计出来,以至于清华历史上出现一段很长的“校徽”空窗期。这种情况只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来临之后才逐步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清华校徽与校徽章

在清华百年历史上,将1977年4月至1984年12月定为“拨乱反正与全面恢复”阶段。在这近八年时间里,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经历了一个“鉴别认定,由乱到治,逐项清理,全面恢复”的过程。这里面自然也应该包括对“校徽”问题的认定与设计。那么,新的校徽是什么时候开始设计?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启用的呢?这些问题在百年清华校史中还真是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还是能从一些相关校史资料中加以梳理,进行推测。

1981年10月15日,这个日子看似普通,但在清华文化发展史上却是划时代的一天。这一天举行的校长工作会议确定,“清华大学的英文名为Tsinghua University”。这里的关键在于,其中“Tsinghua”改变了过去“Tsing Hua”的拼写,这是区别新旧两种校徽的主要标志之一。毫无疑问,采用了英文新拼法的所有清华校徽以及各类标识,一定是在1981年10月15日之后设计的。清华大学现在使用的校徽就在此列,至于其设计时间、设计者等背景资料,校史未见记载,仍需知情者提供信息。

除了清华老校徽图案,我们还经常看到另外一种清华“钟型”图案,但要明确这个图案并不是校徽,而只是一个“清华标识”,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设计者信息依然未见记载。从一个1981年“清华建校70周年”纪念徽章实物上可以发现,除了“清华”篆字以外,清华大学的英文采用的是“QING HUA UNIVERSITY”,“清华”的英译是按照汉语拼音模式的“QING HUA”。而在1982年之后的钟型图案中,都改成了“TSINGHUA UNIVERSITY”。这与前述校长会议决定的“英文校名”拼法完全吻合。

关于清华校徽和标识何时被官方认可的问题,校史中记载不详,但另有一处记载非常重要:“2006年4月7日,本校申请的“清华老校徽图案”商标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在教育服务类(41类)注册”。这里说的“清华老校徽图案”其实是在1932年清华圆形校徽基础上进行修改设计的图案,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没有了齿形外圆,以及英文拼法采用“Tsinghua University”,此外增加了“1911”字样。这应该可以定义为清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确立的“新校徽”。另外,在2006年4月26日清华新闻网的一则关于《“清华老校徽图案”获准成为注册商标》的报道中写到,清华大学2003年12月8日申请的“清华老校徽图案”已被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报道还称,“至此,清华大学已有四个标识在教育服务类和科研服务类成为注册商标。另三个商标分别为:‘清华‘清华钟型图案‘清华园二校门图案。”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清华新校徽图案被确定和认可的第一个公开线索,但在校史中还是没有找到关于认定校徽问题正式的行政性决定。当时间来到2014年,关于清华校徽的问题终于“有章可循”。在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7月15日核准的《清华大学章程》中,第六章《标示和校庆日》,第四十一条规定:“学校校徽为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为中文校名(繁体)、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和建校时间,中环为校训字样,中心为五角星。”“徽章为题有横式校名标准字的长方形证章。”

这部《清华大学章程》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的第一部章程。从新中国成立至2014年,历经65年时间,清华新校徽得到了最为正式的校方认定。清华校徽从1916年的雏形初现,到1926年清华学校校徽问世,再到1932年清华大学校徽出台,直到2014年新校徽的被认定,清华校徽的百年演变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清华的校徽和(校)徽章是有区别的。新校徽图案没有被确定为正式的“(校)徽章”,清华的校徽章仍然是刻有毛主席手书“清华大学”的长方形金属证章。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必须掌握:1956年成立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至今仍在使用“鹰翅形”校徽。圆形校徽也继续沿用了1932年采用的最初图案。

校徽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体现与文化象征,清华校徽的百年演变虽历经坎坷,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主旨却终究未变,充分印证了清华百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生生不息,并将伴随“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而源远流长。校徽又是连接两岸清华的“血脉”,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大业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校徽饱含的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对清华园的归属之情、感恩之情,必将激励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鞠躬尽瘁、砥砺前行。这正是:

厚德载物聚英贤,

自强不息促发展;

校徽饱含学子情,

振兴中华志弥坚!

(作者曾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海军指挥学院。)

新·书·来·了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该书的写作以2003年在广州城中村的调查为基础,梳理城中村变迁与改造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建设路径,力图使城中村去“污名”化并成功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参与塑造城市的未来。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

●作作者:李培林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定价:54.00元

猜你喜欢

校徽校史徽章
书包装名著,彩笔画徽章
我也想戴
我的心爱之物
闪亮的小徽章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抗美援朝徽章欣赏
火了高校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