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平市的满族文化特色研究

2019-01-08夏红娟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伊通满语四平市

夏红娟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1 引言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关于满族文化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满族文化研究不断发展,成果很多。如:关于满族文化研究的有张佳生的《满族文化史》等;关于满族文化保护研究的有张佳生和赵佐贤的《满族文化资源与开发》等;关于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文章有李迎男的《对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开设满语课程为例》等。终上所述,关于满族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纷纷从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多角度入手,对满族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进行了探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实地调查时间比较短,对某一地区满族文化的现状和内涵了解不太全面,二是,多重视研究满族文化本身的内涵,关于满族文化与当地区域建设联系起来的研究不够深入,本人在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对四平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全面详细地了解了当地的满族文化特色,以及提出了一些关于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2 四平市的满族文化历史回顾

四平市有着悠久绵长的历史,最早从殷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生产和生活。历史上乃至今天的夫余、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汉族、回族、朝鲜族等都在这片黑土地上生产、生活过。四平市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集居地之一,是满族的“祖宗肇兴之所”。现在生活在四平的人数按照比例来说,闯关东后,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汉族人口约占四平地区总人口的91.6%,四平地区生活着35个少数民族。期中满族人口最多,四平除一个伊通满族自治县外,还有四个少数民族乡镇,其中有三个是满族乡镇,分别是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公主岭市二十家子满族乡、公主岭市放马沟满族乡。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就出生在伊通;有着悠久历史的叶赫,被古称“叶赫国”,是满族先民重要的聚居地也是重要的满族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又是清初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和清末慈禧太后,隆裕皇后的祖籍地,素以“三代皇后的故乡”而闻名于世。境内现在的东、西两座古城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四平市建设“满族文化强市”的现状

3.1 满语语言文化

四平是满语的发音,汉译“锥子或细直”,即细直的河流,因此四平就是细直的河流的意思。吉林省60%-70%地名与满语有关,我国现有的1100多万满族人口中,精通满语文者不足100人。为了抢救满语四平市高校吉林师范大学开设了满语课程。伊通满族自治县是一个满族高度聚居的民族自治县。20世纪中后期当地尚有较多的人会说满语,用满语交流。但是从20世纪末开始,会说满语的人日益减少,满语正在逐渐从人们的语言和记忆中消失。伊通县的满语、满文虽然已经失去了自然传承的条件,但是当地政府对满语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伊通县满族学校包括,伊通满族幼儿园、满族小学和满族中学,同时将满语学习推广到各个单位,为弘扬满族文化,满族学习满语的需要,统一印发由东北师范大学满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编写的《应知应会》常用满语,并定期举办满语大赛等活动,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学习满语,保护满族文化的传承。

3.2 满族剪纸艺术文化

自从清朝开始四平就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由于四平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四平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受满族文化影响非常大,特别是萨满文化对生活在四平地区的各族人们影响都非常巨大。根据史料记载,四平地区的满族剪纸文化也源于满族萨满教的需要。在四平民间剪纸中,“老母佛”“观音菩萨”“财神爷”和“灶王神”等萨满教中出现的神明和人物最为常见。而且剪纸所用的材料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纸张,而是麻布、树皮、动物的皮毛、鱼皮等。

伊通满族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是省满族民间剪纸名家马鞍山镇的于福林,他努力把满族剪纸打造成一个产业,把剪纸作品做成精美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在镇文化站常年免费举办剪纸培训班,同时自己还要抽出时间去其他乡镇进行讲学和培训。

3.3 满族萨满文化

满族的传统信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原始宗教——萨满教。现在在四平市内民间还有萨满活动。在满族聚居的屯落马架屯有位那拉氏老奶奶,至今完好的保存着萨满祭司的全部神器。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它,我们要善于“活化利用”萨满文化,要将萨满文化的研究与四平的文化发展、文化旅游结合起来,使萨满文化在具体的发展中得以传承和保护。所以伊通满族自治县投资建成了牧情谷萨满文化博物馆,馆内用一个个记录着满族风情的岩画、雕塑、器物,以及萨满祭祀和歌舞表演,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萨满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窗户。

3.4 满族建筑文化

四平市内保存着很多的满族文化建筑,伊通县内保存着很多满族先人的活动痕迹,包括东北柳条边、皇家围猎场、大御路在内的一系列建筑。还保存着满族民居建筑,如:2009年,在伊通县景台镇范家村第八屯发现的范家满族大院。至今,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还有一些人住在原始的“地印子”、“马架子”里。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伊通满族建筑遗址的保护,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一段逐渐消逝而又值得留存和研究的文化。近年来,四平市为了保护满族文化新建了很多满族特色建筑,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内满族建筑等。

3.5 满族节日、饮食、服饰等文化

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大酱、酸菜、猪肉等,这些饮食现在已经融入到东北饮食文化中,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满族的传统服饰包括满族旗袍、马褂、坎肩等,目前,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博物馆内,清代具有代表地位"国服"的,满族旗袍、满族的马褂、满族的坎肩,其他服饰、佩饰,丰富多彩的满族饮食,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狗拉爬犁模型、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神秘的满族祭祀法器--萨满神服、神帽、神鼓和腰铃,以及威武雄壮的八旗士兵的复原模型等。伊通县委县政府提出所有窗口单位工作人员都要着民族服装,所以伊通芮来公司(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在满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的是对满族服饰的设计、研发和创新。

3.6 满族民间文学

四平当地的老人很喜欢传颂满族民间故事,特别是英雄人物、历史神话故事,例如《小罕王传》《黄狗救驾》《辫子坟》等,目前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有的被收录在《伊通地名传说故事》一书中,有的被改编成了二人转,伊通当地的二人转剧作家陆德华根据新家村瓜尔佳氏老人讲的满族民间故事创作了展示满族风情的二人转《辫子坟》,根据满族民歌改编了二人转《回娘家》等。伊通县是海西女真勃兴之所,也是满族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地方,所以在民间还有很多这样的民间故事需要后人去发现、记录、整理。

4 结语

四平市大力实施满族文化强市战略,以传承丰厚的地方满族文化资源为基础,推进城乡文化工程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让百姓在普惠共享中蕴养气质、增强自信,满族文化正成为四平市城乡发展的重要特质和符号,更为四平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伊通满语四平市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Change and constancy: Reflections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不吹自灭的蜡烛
2017年春季四平市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四平市全力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伊通农广校大力开展科技之冬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