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活一片土地 带动一方致富
—— 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金鸡镇打铁咀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2019-01-08郑彬昌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9年8期
关键词:田地种养土地

■ 文 / 郑彬昌

走进桂东藤县的金鸡镇交口村,似乎走进了世外桃源。这里四面环山,水绕门前,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池塘鱼欢,果树连坡,鲜花盛开,翠竹树林荫翳,俨然一幅美丽新农村景象。近年来,一拨接一拨的人来到这偏僻村落,来探寻学习这片土地发生变革背后的经验。

一家合作社盘活一片土地

1980年底,像其他地方一样,人们欢天喜地地分田分地到户。责任田分到户之前,村民过的是半饥不饱的苦日子:白天吃的是木薯粉拌一点大米做出的能照见人影的稀粥,晚饭是木薯粉拌大米和细糠煮的杂粮饭。分田分地到户后,人们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起得早,回得迟,几乎整天呆在田地里侍弄庄稼。丰收时节,村民收获了自主耕种的劳动成果,箩筐装着满满的稻谷,一担又一担往家里挑,粮食足足比大集体生产时多了两三倍,解决温饱问题更是不在话下。但久而久之,有的村民并不满足于此。

一个村子里总有那么几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交口村的罗业坚就是这样一个人。初中毕业后,罗业坚没有再升学,而是跑到县城找活干,开创了村里人外出务工的先河。罗业坚有着层出不穷的想法,先是从小商贩做起,后来把购销和运输做成产业链,生意越做越大,随后,他利用积蓄办起了米饼厂、灯饰厂、木板厂、冷库……哪行没人做、少人做,他就做哪行,一步一个脚印,每样都做得风生水起。

罗业坚的成功给村民带来无限遐想和希望,他们也不再满足于吃饱饭,村中外出务工挣钱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土地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开始拴不住村民的心了。2000年后,村中的田地开始出现撂荒,随后,撂荒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块、两块、三块……5年前,村里的田地全部撂荒了。每次回来,看着这些几千年来延续了先祖命脉、养活了自己和村民的土地由宝变成草,罗业坚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年的大集体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现在的各自经营分散了经济效益,要让土地生金,就要突破这种局面。单门独户耕一亩二分田,很难施行机械耕作,人力耕作成本高、效益低,根本划不来,这就是田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来,实行现代化统一经营才可能有出路!”罗业坚的想法引起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村民的共鸣,大伙儿一致赞同。

2016年的清明节,趁着外出的村民都回家祭祖的时机,罗业坚与罗业桂、罗富安等人一起召集全组村民到祠堂前,经大家一致商讨,决定成立打铁咀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4种股份:一是资源股,按所承包的责任田入股,一份田就是一股;二是投资股,5000元一股,每人限购两股,筹措起步经营资金;三是生长股,人口增长,如结婚、生子,则按当时价格入股;四是集体股,以组集体土地、资金入股,产生的收益归组集体,用于公益事业。

合作社还为村民颁发了股权证,股权证在手,田地永远丢不了;合作社经营接受村民监督,重大投资需经过成员讨论决定;收益属于合作社,成员按股分红,合作社聘请专业会计管理账务。全组34户的户主一一在合约上签上了字,还摁上了红手印。

立体种养,生态循环

田地收拢了,该怎样经营呢?

罗业坚走访了多地,咨询有关公司、专业人士、技术员,经过一番谋划,决定走现代生态农业之路。

合作社走的是“猪—沼气—果树—鱼塘—蔬菜”的立体循环生态种养之路,利用生猪粪便生产沼气,利用沼气发电、照明、家庭煮饭,利用沼渣、沼液种植水果、蔬菜、鱼草等,实现种养生态循环利用,达到养殖废弃物零排放。目前,合作社建有50立方米沼气池2座,高架网床猪栏750多平方米,投入猪苗600多头,鱼塘6张80亩,投放鱼苗8万多尾,种植大青枣200多亩。

建猪场、建沼气池、挖池塘、挖树坑、修公路……交口村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合作社发展改善了乡村面貌,村民纷纷参加投工建设,人工钱先是记着账,但大家都没有说二话,都以行动来支持这项改革。村民罗富安坚信合作社集中经营的模式前途无限,走生态循环之路对头,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辞掉每月5000多元收入的工作,回到村里担任合作社的出纳工作。

合作社的农产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这让合作社的经营迅速打开了局面,第一年盈利40万元,第二年盈利60万元,第三年盈利80万元。2019年,合作社开始扩大发展:搬迁扩建养猪场,扩种40亩金丝蜜枣,辐射带动并帮扶周边的大坟村、同安村的30户贫困户种养,送给贫困户果苗3000株、猪苗38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盈利突破100万元。”罗业坚自信地说。这片60公顷的土地开始焕发新的活力。

培育新型农民,创建美丽家园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镂刻在合作社院子里的一尊大石头上的鲜红大字。罗业坚解释说,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首先是契合我们交口村打铁咀组的名字;二是告诫合作社的管理者们,要廉洁自律、勤劳有为,对得起村民;三是勉励自身要有技术有本领,能够为合作社、为村民带来好效益。

“以前种养靠感觉,感觉不灵,收效不行;现在则不一样了,有不懂的随时可以‘微信’专家。”养殖小组长罗业桂说。

为做到自身硬,罗业坚花了很多心思。不仅成立了合作社的管理机构,还成立了养鱼、养猪、种果、种菜4个小组,小组长都是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为使各组组长的技术更过硬,合作社通过送他们去参加技术培训、邀请专家来授课指导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

他们还同时建有微信群、QQ群,方便交流沟通。“多交流、多学习才会有进步。别看给大青枣果实套袋那么简单,可它就是一个技术活。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村的村民每人每天也只能套几百个,经过培训实践后,现在每天能套两三千个了,效率高了很多。”罗业坚说。2019年,合作社计划加强与县农广校的合作,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针对季节的不同特点,及时开展各类培训工作,使每一名管理技术人员都能熟练掌握相关的种养技术,能够轻松地应对日常种养、管理工作。

如今,罗业坚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绿化道路,美化村庄,建设乡村旅游中心、文体广场,开办农家乐,着力将交口村打造成集清洁、生态、休闲、宜居、娱乐于一体的幸福的美丽家园,并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田地种养土地
我爱这土地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找梦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田埂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