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形势提升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

2019-01-08周才荣

中国农业会计 2019年9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财务人员事业单位

周才荣

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提到“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为了适应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新形势,提升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本文将对影响财务人员素质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一、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财政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

从1998年开始,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试点以来,先后推出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等具体改革措施。2008年财政部又推出了公务卡制度,这是一项新的改革措施。2009年,提出了压缩出国经费、公务招待费、交通费(就是现在所称的“三公经费”)的目标,实施了财政国库资金实时、动态的互动监控机制。同时,提出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新要求,经济分类更加细化。2010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提出了监督政府的新举措,财政预算将进一步公开、透明。2012年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只减不增;首次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2013年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工作,2015年开始推进部门预算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工作。

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都直接引起财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财务人员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加以体现、落实,所以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仔细分析、深刻领会。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越来越快

我国最早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1966年制定的;1988年9月17日发布了《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89年1月1日执行,1998年1月1日停止执行。1996年发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农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1997年1月1日开始执行;1997年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是1998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为了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财政部分别于2012年2月7日和2012年12月6日,又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分别于2012年4月1日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和相关部门,于2012年12月28日发布了科学、体育、卫生、文物、计划生育等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2012年12月19日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013年12月30日发布了《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7年10月24日发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三)财务工作面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本文所说的财务工作面临的矛盾,主要是指事业单位经常面临的、由于改革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等客观条件引起的体制性矛盾。

1.单位职能与性质的矛盾。体现在财务工作中,就是基本支出经费的支出安排捉襟见肘,经费渠道不稳定,经常东挪西凑,弄不好就犯了错误。

2.经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各项事业,特别是“三农”的扶持力度,但从结构上看,经费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矛盾很大,与单位生存、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基本支出经费,特别人员经费供给严重不足,而项目经费则相对宽裕,从过去“有钱养人、无钱打仗”变成了今天的“有钱打仗,无钱养兵”。

3.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的矛盾。按照目前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的规程,每年的5、6月份即开始筹备和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11月份左右完成部门预算“一下”(即下达预算控制数)和“二上”,第二年3月份的“两会”结束后再下最后的“二下”批复。因农业生产受社会和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都很大,即使是主动地、前瞻地考虑下一年的重点工作安排,也难以准确把握中央政策关注的重点,无法预测气候变化、灾害发生、市场变化的趋势。因此,预算编制与工作计划的相互脱节就在所难免。而且,按照《预算法》的规定,部门预算一经批复,一般不允许调整,更不得随意调整。这样,就容易导致一些重大工作因没有安排工作经费而无法开展,一些预算安排了经费的工作因形势变化而不一定能成为重点工作,从而形成刚性预算与实际需要的矛盾。

(四)财务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财务工作发展步伐很快,所处的环境变化也很大。

1.财政、会计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政策、新的准则、新的制度不断出台,改革新举措不断推出,会计业务处理新规定不时出现,财务人员面临的新知识挑战会更加严峻。

2.财务工作的规范化要求不断提高。财政管理体制的各项改革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规范性、法规性文件陆续出台,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更加规范,财务人员依法理财、依规核算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3.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各种形式的检查,财务工作既要服务于本单位、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又要经得起政府和社会的监督,财务人员综合协调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4.财务工作职能得到强化。财务工作不能仅满足于原来的对内部工作的报账、记账,更要关注于对全面工作的分析、管理、指导和监督,注重为领导当好参谋,为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各级领导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也更加重视,特别是对财政资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意识得到增强。如财政资金如何使用、项目资金如何管理等等。这几年,财务人员一个十分明显的感受是,工作任务更多了,工作要求更细了,工作内容更琐碎了,工作压力更大了,工作人员不够用了。

5.财务工作面临的风险有所增加。传统意义上的“不往自己兜里装就没事”、“都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个人就没事”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现在财务管理的形势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出台,增加了行政和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风险。

以上,笔者从财政改革、会计改革、财务人员面临的矛盾、工作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财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将这些形势有大有小,但都和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笔者认为,这些情况是客观的,是不以每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每个人都要遵循这些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开展工作,即为外部影响因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积极适应这些形势。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财务工作质量高低取决于财务人员本身素质。蒲小林、郭永杰、张菁华等均提到,财务人员存在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财务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本文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性,分析财务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态度不积极,思想不上进

很多财务人员在进入到事业单位工作的时候,都认为只要拥有了事业编制的身份,就不会被辞退,即拥有了“铁饭碗”。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性,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同等级别的人员,工资收入基本无差异,干得多干得少工资待遇都一样。级别高的人员,工作不积极,待遇一样兑现;级别低的人员,工作很努力,待遇也没有给以一定的提高。由于薪酬待遇上的不公平,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会形成这样一种“工作不积极,思想不上进”的懒散意识。这将造成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低,思想懒惰,在工作中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少工作进取精神。再加上财务人员的工作性质以及面对的各种诱惑,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办事效率低,工作缺乏主动性。

(二)专业能力不强,影响职业判断能力

随着财政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财务人员需要随时更新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由于财务工作的琐碎性,很多财务人员疲于解决日常工作事项,没有沉下心来对财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将会出现财务人员业务知识更新较慢,对新准则、新制度、新政策理解不透彻,难以正确运用,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导致财务核算信息不准确。甚至会出现,不按会计制度准则记账,胡乱进行账务处理,会计科目乱编,从而造成财务核算信息严重失真,降低财务工作质量,不能客观的反映出单位的经济情况。

(三)知识结构单一,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大部分财务人员总体上都仅仅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缺乏对财政、市场、科研管理业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口头语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的掌握。财务人员全年几乎是一件接着一件的琐碎事情,只专注于单一的财务业务,对单位内部相关业务知识不了解,单纯地做着简单的财务核算工作,提供着低价值的财务服务,管理服务意识不高,而且极少有充足时间对财务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回顾,认真研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运用开阔创新的思路予以有效的解决。总而言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工作思想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管理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鉴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铁饭碗”思想,用人单位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完善用人制度。坚持品德、能力、业绩综合评价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坚持进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聘用动态调整,做到能者勤者上、庸者懒者下,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于年轻干部,应该着力培育,需要更加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出台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激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对于年老的资深干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对年轻干部做好传帮带工作的作用,培养整体风气,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完善岗位待遇,激发工作激情

由于事业单位长久以来的“大锅饭”问题,结合大部分事业单位正在大力推进改革的契机,事业单位要抓实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调整各类人员分配关系,破除平均主义,突出体现业绩贡献。用人单位在岗位设置中,应充分考虑财务人员管理风险较高、质量要求较严、工作压力较大等客观实际因素,通过明确职务、适当提高岗位待遇水平等措施,不断完善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待遇,特别是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人(主管人员)的岗位待遇。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岗位待遇在满足了财务人员低层次需要的同时,有助于财务人员追求高层次需要,具有良好激励效果,从而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激情。

(三)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专业技能

加强现有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要不断细化人员分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初级财务人员要侧重于专业知识,重点培训会计基础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并按财务岗位要求训练操作技能。中级财务人员要系统培训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农业科研经济管理知识,增加市场经济、财政、金融、税法、经济法等宏观知识。对于会计主管等骨干财务人员,应强化培训宏观经济理论、应用写作等,为培养高层次财务人才打下知识基础。财务管理人员要结合业务工作需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快从业务型向管理型、复合型转变,努力提高服务单位科学决策的参谋水平。

(四)强化思想观念,注重自我修养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就要求财务人员爱岗敬业,强化服务等。财务人员要改变陈旧思想,要树立管理服务意识,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观念,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和向上的精神面貌面对工作。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供保障支撑服务。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积极主动地为业务部门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在工作中,要分清大局小局,要明白大事小事,要摆正位置、端正态度,真正让单位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同志能体会到财务部门的热情周到和积极有力。财务人员一定要有公平公正、平和的心态,要公平对人、理智对事,以热情洋溢精神面貌做好财务服务工作。由于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各种利益诱惑也逐渐增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受到严重挑战。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财务人员就要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做一名财务人员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要时刻记住眼前的“钱”不是你的,要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财务人员事业单位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心理契约在企业财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探讨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基于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