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最早引介了国外标点符号

2019-01-08关节熊

意林绘阅读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同文馆句读使团

文/江 河 图/关节熊

小王子说:年少的时候,世界总是很大,时间总是很长,诗与远方总是值得期待。不妨趁着青春,在井底之外的地方走一走,去发现世界的惊奇,人间的多变。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当时代赋予你更多机遇,个人你的经历或许会变成更多人的财富。

1866年,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个出访欧美的使团——斌椿使团中,有一位19岁的年轻人。他时刻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新奇的世界,并将有意思的事情,事无巨细地记入日记中。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学习英文的人,他随后随团多次出洋,见证了清政府外交历史上的诸多“第一次”。他就是张德彝。

张德彝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按照正常的轨迹,他或许和祖辈一样碌碌无为。但当时正值西风东渐,各种机缘巧合之下,造就了张德彝不平凡的一生。

同治元年(1862),清廷的总理衙门为了培养能够办理洋务的人才,决定创办“京师同文馆”,请外国人来教中国人外语。15岁的张德彝考入同文馆,成为首批10个学生中的一名,这也成为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经过三年的学习,张德彝进步非常大。1865年,在“毕业考试”中,他被奏保为八品官,1866年入选斌椿使团,从此开启了他的出洋之路。

在首次出访中,他详细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并写成《航海述奇》一书。书中记载了他的多个“第一”。比如他是第一个记录西餐的人:“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斌椿使团途经北非,张德彝还见到了金字塔。他首先考察了金字塔的外貌:(王陵)一个大的,两个小的,均呈“三尖形”,接着张德彝还好奇地钻入金字塔内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记载金字塔。

到了欧洲之后,他还首次描述了自行车以及火车的使用情况,并特意介绍了缝纫机,后来他在法国时,还与缝纫机的发明者伊莱亚斯·豪见过面。

第一次出洋之后,张德彝先后七次出国。除了关注西方发达的科技,张德彝还非常注意西方文化。他在书中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过分析和描述。他对自行车、螺丝、巧克力等词的翻译,至今还在使用。除此之外,如今广为使用的标点符号,与张德彝还有很大关系。

同治七年(1868),张德彝以翻译的身份访问欧美。这是他第二次出洋,他把所见所闻以《再述奇》为名出版。在这本游记里写道: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

张德彝介绍的西方“句读勾勒”,虽然觉得烦琐,但多年后,引起了国人的注意。1897年,一个叫王炳章的广东学子,取中国原有的“圈”和“点”以及西文中的“句读勾勒”,草拟了10种标点符号。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均表示欢迎并应用。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等几位教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提交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后经北洋政府教育部予以批准,于1920年2月2日颁行了《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规定了12种标点符号及其用法。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标点符号由此诞生。

猜你喜欢

同文馆句读使团
无锡“樱花使团”的浪漫外交路
简述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关键
短句(主语+谓语)
“咬文嚼字”三篇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
晚清同文馆研究述评
1922-1953年间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圣言会”传教使团:书目研究
明代蒙古朝贡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