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因子与水稻纹枯病的关系及应用

2019-01-07洪霞黄斌唐松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气象因子关系

洪霞 黄斌 唐松

摘 要 本文利用植保站2000-2017年的田间调查数据,结合气象因子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些初始结论,为水稻纹枯病的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气象因子;水稻纹枯病;关系;应用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我区水稻生产上常发性重要病害之一。该病从水稻分蘖至抽穗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叶片和茎秆,造成叶片发黄、枯死或腐烂,茎秆软腐,易折断、倒伏。水稻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温湿度综合影响其发生发展。我区植保站与区气象局密切配合,通过对2000年至2017年(2004年数据缺损)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与各年气象数据的比对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病害发生发展与气象因子的内在联系,为更好地开展水稻纹枯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气象工作怎样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指明了方向。

1 气象因子与始见期

从表一看出,水稻纹枯病出现的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主要集中在6月上旬,2005、2006、2007、2008、2013、2015年是5月下旬末,2003、2017年是6月中旬初,其余是6月上旬,共9年。春季灌水耙耕后,漂浮于水面的越冬纹枯病菌核粘附于稻株基部叶鞘,成为当年水稻纹枯病的初次侵染源,在适温(以22-28为℃为宜)、高湿(旬平均相对湿度70%以上)环境条件下萌发侵入危害,潜育期3天左右,即可出现病斑。2005、2006、2007、2008、2013、2015年5月下旬气温稳定通过22℃,发病时间相对提前,5月下旬始见病斑。2003、2017年6月上旬后期气温开始攀高,纹枯病发病时间相对延后(始见期分别为6.14和6.12)。其余年份6月上旬温度接近或稳定通过22℃(具体数据见表二),当旬即表现出病状。

2 气象因子与防治達标时间(前期菌丝的侵染和病害的水平扩展)

达标时间的早迟与纹枯病发生前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的温湿条件密切相关,达到水稻纹枯病菌萌发的适宜条件后,田间漂浮的菌源量越大,温度越高、湿度越大,侵染点越多,病害水平扩展速度快,到达防治指标(病丛率达15%)的时间就越短,2005、2006、2007、2008、2013、2015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气温偏高,湿度适宜,病害发展蔓延块,病害5月下旬始见,6月上旬达标,始见期与达标时间相距9.3天左右。2000、2001、2002、2009、2011、2016年6月中旬达标,始见期与达标时间相距13天。2003、2010、2014年6月下旬达标,主要是因为前期温度低,始见期延后,始见期与达标时间相距16.3天,2012、2017年除前期温度偏低,始见期靠后外,主要是由于各自的头一年纹枯病发生程度轻,田间残留的菌源量小,萌发感染稻株的几率低,病害水平扩展速度慢,故7月上旬和中旬才达标,始见期与达标时间平均相距33天。

3 气象因子与病害后期蔓延速度

水稻纹枯病达到防治指标后,水平扩展(水稻丛间和株间方向的扩展,温湿度要求分别为20℃和70%以上)速度加快,病丛率、病株率迅速增加,直到杨花灌浆期(7月中旬)基本趋于停滞,纹枯病的发展主要以垂直扩展(株间由下至上方向扩展,温湿度要求分别为21℃和80%左右)方式进行。在此水平扩展期间,由于气温均都在适宜温度范围区间,病害的扩展速度主要取决于达标时间的早晚和湿度的高低,湿度越大扩展速度越快,病株率就越大。2000、2001、2002、2007、2014、2015年定点系统调查最高病株率分别为31.66%、27.94%、27.54%、39.15%、21.34%、27.57%,为病株率最高的6年,其中2000、2001、2002、2007、2015年是达标时间相对靠前的5年,温度适宜,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旬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6%、81%、84%、85%、80%,均远高于70%,水平扩展速度加快。而2014年达标时间靠后,最后水平扩展速度更快,主要是由于病害扩展期间的6月下旬湿度过高(旬平均湿度为92%,为所有旬平均湿度最高值)造成的。2010、2012、2017年虽然湿度利于发病,但由于达标时间偏迟(分别为6月25日、7月6日和7月17日),水平扩展时间短,病株率分别为17.93%、8.87%和16.91%。其余各年份达标时间居中,但6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旬平均相对湿度均低于80%,纹枯病的发展蔓延在水平扩展方向不如高湿度条件下发展迅速,病株率不是太高,均在10---20%之间。相关资料显示,高温对垂直扩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旬平均气温21℃以上,低于30℃时,相对湿度达80%时就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垂直扩展。我区水稻纹枯病垂直扩展从7月中旬初(孕穗末期)至腊熟期(8月上旬)一直呈上升趋势,在病害垂直扩展期间,温度越低、湿度越大,扩展速度越快,发生程度就越重。2011、2012、2016、2017年为中等偏轻发生年,主要是残留菌源量减少(2010和2016年分别有一次雨水过田冲刷菌源载体的过程)造成的,在广播站均小于5。在水稻纹枯病垂直扩展期间(7月中旬至8月上旬),2007年旬均平均气温为26.5℃(最低),旬均平均相对湿度为82%(最高),当年发生程度最重,最高病指为18.41;2002、2008、2009、2013、2014、2015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旬平均气温分别为27.3℃、27.5℃、28.1℃、29.0℃、28.7℃、27.9℃,旬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79.7%、78.3%、75%、67.3%、71.3%、71%,温度适中,相对湿度偏低,湿度对垂直扩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年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最高病指分别为10.07、10.02、10.64、11.74、10.82、11.55;其余年份为中等发生年,最高病指在5—10之间。

4 特殊天气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

特殊天气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主要是指能冲刷田间漂浮物的集中降水,在适宜于水稻纹枯病发病的时段前后(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期间),当12小时内集中降水达到50毫米,稻田就能普遍过水,田间漂浮物就能被雨水冲刷至小溪、河流,从而大大降低了田间纹枯病菌源量,减少了纹枯病菌的萌发侵染几率,降低了初始病株率。2011年5月30日和2016年6月2日的半日降水量都超过了50毫米,直接导致当年水稻纹枯病偏轻发生。

5 气象在水稻纹枯病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1)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在对其监测预警时,不但要考虑当年的品种布局、施肥水平、栽插密度、草害等多种因素,还要考虑上年的防治水平(即残留菌源量的大小)和中长期、短期气象因素。在预警信息发布之前要多进行田间调查(包括定点系统调查和大范围的面上普查),对比历年资料综合分析,结合气象预报及时准确发出预警信息。(2)当旬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纹枯病菌即可萌发,形成初侵染,由于我区纹枯病初发病阶段(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旬平均相对湿度均在70%以上,故气温是影响纹枯病发生早迟的关键因素。在对水稻纹枯病的监测时,当日均温达20℃,特别是在22-28℃的最适温度期应及时开展大面积的普查工作,找准始见期,在此基础上结合残留菌源量、短期天气预报等因素,预测达标时间,进而根据中长期天气预报,主要是考虑垂直扩展所需的湿度条件(大于80%利于垂直扩展)来预测发生程度,及时发出监测预警信息。(3)由于气候的多变性,天气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偏差,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气象部门应及时发放补充预报,植保工作者也应根据气象因素及时发出补充预警信息。(4)水稻纹枯病在我区属常发性病害,程度可轻可重,在预警信息中一定要准确预报其发生程度,以确定其是否当年主要病害,并制定出具体的防治方案,如果属中等偏重或大发生年,就要重点防治,足量足次(一般两次)用药,如果是中等或偏轻发生年,就可结合其它主要病虫害进行兼治,尽量减少农药的田间使用量。(5)我区是农业生产大区,气象工作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气象部门与农业生产主管部门应紧密联系,携手共进。气象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影响农业有害生物、非有害生物的关键气象因子,着力加强数据采集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确保所采数据全面、真实、细化,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跃进,王建强,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10:102-107

[2]劉远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江西农业科技,1990,4:31

猜你喜欢

水稻纹枯病气象因子关系
随机森林在棉蚜虫害等级预测中的应用
橡胶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性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
助剂“激健”在水稻纹枯病防治上的应用初探
杨树叶纹斑病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