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研究

2019-01-07余培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余培

摘    要: 基于大学英語教学现状,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构成三要素,即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并从这三个构成要素出发提出相应的大学英语隐形课程构建方式。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隐性教育功能,二是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三是利用互联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隐形课程    教学改革

一、隐性课程的发展及概念

关于隐性课程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杜威(Dewey,J.)和克伯屈(Kilpatrick,W,H),杜威和克伯屈的相关理论一般被认为是隐性课程的思想起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其他“不同的东西”,称之为“附带学习”。他认为,这种“附带学习”比正规课程还重要[1]。克伯屈在杜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为学生的学习可以大致分为“主学习”“副学习”“附学习”三类,其中“附学习”和“副学习”主要指学习过程中自发的或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等,这些能够持久保持并对学生有深远影响。由此可见,杜威提到的“附带学习”和克伯屈的“附学习”都蕴含了隐性课程的思想,可以看成隐性课程的萌芽和雏形。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隐性课程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杰克逊(Jackson,P)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一书中提出:“学校教育映射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例如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安静等待、容忍谦让、与人合作、遵守规则等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不是通过正规课程的学习而获得的。”[2]在此,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习得与经验称为隐性课程。自隐性课程提出后,引起了课程研究者极浓厚的兴趣,并迅速为人们接受。此后几十年,大量国内外学者积极参与到隐性课程研究中。

在西方,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有三个主要流派:一是以伊里奇、鲍威尔和金蒂斯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派,他们通过学校中隐性课程的分析,揭示出学校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二是现象诠释派,他们从“人是有意义的诠释者和创造者”这样的命题出发,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意识在知识构建中的作用,认为所有隐性课程都是学生创设的,是学生在与教师的人际互动中交换和重构隐性课程的意义和符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隐性课程的内容,而且对其主动产生意义和价值的解析,进而积累生活经验[3]。三是结构功能学派,代表人物为德里本(R.Dreeben)、阿普尔(M.Apple)等,他们把学校看作一个社会化的场所,认为在隐性课程中不仅应从宏观注意到学习者身心特征之外影响学习成效的因素,而且应从微观上注意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技能,以及学习目标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我国有意识地研究隐性课程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至今隐性课程不仅成了课程理论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对于隐形课程的概念界定仍然存在诸多分歧,主要有四个方面,即隐性课程在设计上是有计划的还是无计划的;在实施中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在结果上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在范围上是在校内发生的还是在校外发生的。现在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学校教育中的潜在课程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4]。

二、大学英语中隐性课程构建的必要性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中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5]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在教学目标上越来越重视实际语言应用技能和文化交际。

在教学模式中,倡导个性化、自主式、多样化发展。纵观我国大学英语学校课程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尽管大纲要求已经倾向于个性化、自主式发展,但很多还是局限于词汇量的掌握和篇幅的记忆,学校仍然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作为主要目标。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王海啸,2009)[6]在调查中发现即使“在学生入学水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学校仍将达到‘一般要求作为本科大学教学的终极目标”的比例不少”。大部分高校将学习目标统一化,更不用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大部分学校实行大班教学,学生容量大,有的高校已经大大缩减了。大学英语教师往往疲于赶教学进度,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教学内容上,基本使用统一的教材,很难跟进最新的内容;在教学评价上,很多还是采用期末统一考试的终结性评价。

综上所述,现行的大学英语学校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此时,隐性课程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隐性课程能够弥补学校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学到除学校课程以外的知识,隐性课程的构建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一致: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大学英语中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大学英语中的隐性课程由教师、教材、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各种要素都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是掌握着通往知识和智慧大门钥匙的人,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长期扮演人类知识财富合法的“代理人”与“供应商”,而是一个与学生一起投入学校生活世界的共同经营者,也是学生学习世界的优化建构者和基本示范者,更是多元化世界的重要转化者[7]。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教师。教师的语音语调、仪表气质、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等都会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比教授的知识更加深刻、更加久远,甚至会伴随学生一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上了大学后,以前的教育缺失都表现出来了,如:英语只会做题不会交流,辨别是非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等等。此外,进入大学,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要面对各种外界的诱惑因素,往往感觉迷茫,无所适从。一位博学多才、见识广博、教学严谨、积极乐观的老师,既能传授专业知识,又能影响学生生活和做人,总能无意中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教材

教材承载的内容都是從外部知识素材中选择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大学英语教材一方面要遵循通用英语阶段语言学习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都潜藏着无数教育因素。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如教室的座椅摆放整齐、教学设备完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达到教师和学生共赢的目的。此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从而改变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四、大学英语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开展途径

(一)发挥教师的隐性示范作用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学英语一直作为高校基础英语必修课程开设,共计288学时(即4学分/学期,四学期),课程要求大学英语“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许多高校每周开设4个至6个课时不等,一般开设18周左右。由此看来,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教师更要积极发挥隐性教育优势,在专业方面,应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比如:规范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用语音纯正;多学习国外和本国文化知识,能够游刃有余地比较中西方文化,时时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学生的表率,正所谓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要尊重关心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关心学生,课后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育材料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仅有传统的课本形式,还有配套的各种辅助学习材料、报纸杂志、音像视频。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网络学习材料品种繁多,极大丰富了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内容,扩展了隐性课程教材的选材空间。现行大学英语教材除了传统的综合教程以外,很多都配套了相应的视听说教材,这些教材通过文字和影像等方式向学生展现英国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不同的价值观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将教材中这些隐性的教育内容挖掘出来,让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表面的单词和句子的记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递教材中的隐性教育因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隐性课程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加入,大学英语学习早已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许多学校开设了混合教学模式,如:2+1(传统课堂两学时+网络自主课程一学时)或者3+1模式等;有的学校还设置了大学英语自主教学平台,目前来说效果并不显著。原因一是无论是混合教学模式还是自主教学平台,内容都来自课本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认为加大了学习负担;二是大多内容围绕四六级展开,变成了变相的自习;三是形式较为单一,网络课程以录播和测验的形式出现,缺乏趣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调动教学活动内外的隐性教育因素,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网络平台隐性课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网络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根据学生兴趣建立不同的学生社群,如:英文歌曲板块、英文电影板块、英文话剧板块等,构建学生的学习社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二是通过网络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在课堂上不善于或者没有机会交流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三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比如与国外大学建立交流社区,让我国学生也能远程体验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丰富的资料库,共建共享的学习资源,不断发展更新的社交媒体,都为隐性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以此为契机建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

五、结语

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英语。通过构建隐性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一定会开启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Dewey,J..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 New York: Collier Macmillan,1938.

[2]Jackson, P.. Life in Classrooms[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8.

[3]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

[4]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6-9.

[6]冯朝霖.自我赋权、公民社会与教育改革——台湾近十年教育改革的理论反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

[7]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2):62-69.

[8]何云峰.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06):50-52.

[9]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104-107,140.

[10]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4):34-36.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