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探究社团体系,提升大学英语文化自信

2019-01-07王红毅杨柳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自信

王红毅 杨柳

摘    要: 文化自信作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社会和文化课题,已经成为大学英语培养高素质国际人才的研究主体。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教学现状,探讨了如何运用基于探究社团体系动态机制,从认知临场、社会临场、教学临场角度针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有关文化自信内容的教学现状,通过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提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技巧。

关键词: 探究社团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自信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环境。”大学英语网络化越来越广泛地开展,各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结合网络技术的现代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任务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和网络技术的整合为大学英语构建了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和方式。2009年至2011年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63.1%的学校全部或部分采用“课堂面授+网络自主学习”混合教学模式,有88.6%的学校认同“课堂面授+网络自主学习”混合教学形式是有效的(王守仁,王海啸,2011: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在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意义重大,因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理论综述

(一)探究社團体系的内涵。

探究社团体系最初由Garrison et al.(2000)提出,用以指导构建网络课程体系及网络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理论基础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Dewey提出的一种实践性探究理论,用来衡量网络与课堂混合学习模式构成要素的动态机制。探究社团体系认为混合学习环境下的知识构建源于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即学习者在探究社团中进行知识构建。探究社团体系的认知临场、社会临场和教学临场三个核心因素的发展、交互,形成有意义的教学体验。认知临场是指参与者为达到提升对知识意义进行建构的能力及对学习主体的认知程度,必须通过持续的反思、讨论及互动,这一过程包括引导问题思考、探究、联系、解决问题等环节;社会临场是指参与者要提高自身能力,包括情绪表达、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就要在思想上认同社团,发挥个人特性,并在相互信任环境中进行交流;教学临场指教师通过设计和组织课程及教学方法、促进会话、直接指导等形式,使参与者获取对个体有意义、对教学有价值的结果,发展认知和社会临场(Anderson et al.2001)。

(二)文化自信。

《周易·贲卦》彖辞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主要指“文治和教化”,即:人不但能敬人爱人,也能敬物爱物。英文中“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指对农业的生产和劳作及培育植物。到十七八世纪,此概念重在指称一切经人为力量加诸自然物之上的成果。十九世纪,恩格斯在《劳动者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借助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和符号系统。可见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还是“culture”,都是指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然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种追求一旦超越特殊,遍及全人类,突破时间和空间界限,文化自信就会在相关认知、比较及反思的基础上产生,从而通过各种物质或非物质载体,以符号形式表现出来。

所谓文化自信,是在全面理性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充分了解外来文化之后,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自我文化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源于对自身文化理念的认同,既不能简单的“自大或自傲”,又不能单纯的“自美或自满”。必须在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并创新中国文化。

三、文化自信在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状况

就文化自信这个问题,有研究人员对部分大学生展开过相关调查。

(一)文化教学观念。

虽然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界已达成共识: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但是部分老师错误地认为,文化教学就是讲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无关,从而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引入教学误区,导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更谈不上用英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来源。据调查当前国内高校大学英语使用比较多的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第二版)1—4册、《新世纪大学英语读写》1—4册及《大学英语精读》(浙江版)1—4册等三套教材,此三套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素材的比例很低,分别为1.2%、1.5%和2.9%(李娅琳:2011)。由于缺乏中国文化元素,学生难以接触到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三)教师的文化素养。

目前,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对英语国家文化稍有涉及,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一般在大学国文课上。这一点可以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文化课程与语言课程的设置比例看出。所以当他们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时,习惯性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对于文化教学仅限于课堂导入点到为止,更不用说深入讲解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

(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比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观乃至生活方式等都受到影响,学习英语时,部分学生关心的是英语考试成绩是否会影响自己毕业或找工作。

一些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即便对中国节日及中国功夫等大众文化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四、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文化自信提升策略

先进的网络技术改变了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和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同时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沟通环境,引导他们发挥个人特性,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在混合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都能互动学习,通过探究社团体系的介入,构建相互作用的立体的文化自信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发展的同时学习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构建认知临场,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

认知临场强调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反思、讨论及互动提升对知识意义进行建构的能力及对学习主体的认知程度,包括引导问题思考、探究、联系、解决问题的循环体系(沈瑛,盛跃东,2015)。在大学英语增强文化自信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这种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接待留学生、参观博物馆、重走长征路、游览各地名胜古迹或学习各种戏剧、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等。接到任务后,学生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根据各自的认知水平安排学习与工作,通过互联网强大的资源,搜索相关资料的英文表达,了解如相关戏剧及古典文学等的时代发展背景。与在校留学生建立口语练习小组,学生在与留学生的交流中提高英语水平,还能不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适时进行自我指导及自我调节。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不断反思、讨论和互动,各自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及自我调节主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弥补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或英语表达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对中华文化知识的了解。

(二)构建社会临场,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社会临场最初由Short, Williams和Christie三位学者提出,他们认为:社会临场感是对他人存在的感知。人们在相互交流中通过不同渠道体验到的另一方的社会临場感程度不同,越强的社会临场感越能促进人们被中介的互动交流。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将网络学习时学到的知识通过小组演示、互动或探讨等方式与其他同学分享。不同的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出发点也不一样,大家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探讨和交流。在大学英语文化自信增强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组织一些破冰活动,让大家相互交流,了解对方,根据各自爱好选择各自的组员;然后教师设计话题,比如中国地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或者语言文化等都是不错的话题,学生用英语分享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习俗、美食或方言,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课后,把社会临场感的指标穿插进学习过程,在微信或QQ群里引导学生表达学习后的感想,可以表达安慰、鼓励、开心、幽默及感激等,并且随时与学生保持情感互动。这样一个温馨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及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能力等。

(三)构建教学临场,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教学临场感最早由Kessler提出,用教学临场感探寻和评价课堂教学中期望的教学行为,用以描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身体与情感的联系(Kessler 1991)。Garrison从教学法视角出发,认为教学临场感的内涵包括:为了实现在教学上对个人有意义的、在教育上对个人有价值的学习结果,而对学生的认知和社会过程进行的设计、促进和指导(Garrison 2000)。因此,教学临场感由三个部分组成:对课程进行设计和组织、促进学生进行讨论和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在大学英语文化自信增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中我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结构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其中具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通过PPT演示、小组辩论、开发音频或视频的小型演讲等不同形式展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课后,在微信或QQ平台上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析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调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促进者,又是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者,既要实现中国文化学习结果对学生有学习意义,又要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综合能力。

在探究社团体系的三个核心因素中,认知临场的重要性在于调节社会临场和教学临场的关系,是建构有意义的教学体验的关键所在。社会临场的建立可使认知临场相应受益,进而促进教学临场发展(Lee 2013),教学临场支持社会临场和认知临场。通过线上与线下,网络与课堂,采用探究社团体系教学模式,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师生主动构建中国文化知识体系,促进生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增强同伴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应用能力。

五、结语

从探究社团体系的认知临场、社会临场及教学临场三个核心因素出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4-11.

[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向给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沈瑛,盛跃东.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J].外语界,2015(4):81-89.

[4]赵旸.从文化自觉_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D].海口:海南大学,2011.

[5]罗颖德.从新课标角度谈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存在的必要性[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3):4-5.

[6]李超,刘爱真.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0-122.

[7]宋莉,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确实现象探究-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2(5):75-78.

[8]李娅琳,陈晓靖.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41-144.

[9]王媛媛.探索社团体系与大学英语教学[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30):86-90.

[10]果佳,张雪.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过程+能力”多元化大学英语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92-9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外语专项规划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树立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4WX302)”。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自信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