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尝试

2019-01-07张振兴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断句古文文言文

张振兴

摘    要: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是我国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内容为史籍介绍与文献讲读等。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具有较高的难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经过数年教学与摸索,提出“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标点断句”“带着问题阅读”与“总结提炼史料观点”三步走的教学设计,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文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教学改革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课是我国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内容为史籍介绍与文献讲读等。此课程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陈垣为使中国史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历代史书的概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先后开设的“史学名著选读”“历史名著评论”两门课程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目前,国内历史学专业都是在大一年级开设,不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学时为每周2至4课时,两个学期总计开设72至140学时不等。

根据周予同等的意见,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与任务是“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但是,目前此课程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老师教学难以推进等困难。如何在新时代上好这门课,使历史学本科生得到规范而系统的专业训练与知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尝试采取“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现呈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作为历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础能力与工具。一般而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要籍介绍、文献讲读与史学常识。主要通过对历史要籍的概述与介绍、文献精读与讲解、历史常识的介绍,为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史籍版本与目录、史料阅读等基础知识与能力手段。在当下中学生文言学功底整体薄弱的背景下,对于刚进入大一的学生来说,初接触此门课程确非易事。具体而言,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薄弱;二是古文阅读困难;二是缺乏问题意识。

1.基础知识薄弱

在讲授历史要籍与读史常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具备一定扎实的文史基础知识之外,大多数学生文史基础知识很薄弱。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尽快丰富学生基础知识与加深对学术前沿问题的了解,使之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学术视野,是本课程目前教学改革中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之一。

2.古文阅读困难

古文阅读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与繁体字识读两个方面。总体而言,刚进入大一的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与中学文言文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中学文言文教学比重不大,学生课外古文读物数量更少,所以大多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薄弱。至于繁体字识读能力方面,因国家施行简体字教学与推广,导致一些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初进入大学,刚接触繁体字课本时,很多字无法识读。如何有效提高他们阅读古文与识读繁体字的能力,为中国古代史学习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无疑是本课程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3.缺乏问题意识

本课程最重要的内容便是文献讲读,文献讲读的过程不仅是老师带领学生疏通字词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文献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善于总结概括的能力。但是,中学历史教育多为既有体系的知识与意识灌输,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经过数年教学与摸索,总结归纳出“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二、“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所谓“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尝试,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抄写标点断句”“带着问题阅读”与“总结提炼史料观点”三步走的教学设计。“抄写标点断句”属于实践学习,“带着问题阅读”属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结提炼史料观点”属于文献阅读之后的总结与提升。

1.抄写标点断句

句读是检验学生阅读中国历史文献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古文阅读水平的有效手段。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学家陈垣先生曾于辅仁大学给大一学生开设“国文课”,第一步便是让学生点句,并认為“看你点得对不对,即知你国文程度”。著名历史学家,曾就读辅仁大学的来新夏先生在大一的时候便选修过这门课。他回忆此门课程时说:“(课本)无标点、句读,所以读其文必须经过至少断句过程。这对初学古文者是一难关,但又是必经历之途。不点读过白文(即无标点断句之文),就不会读懂古文。”还感叹:“这是训练读古文的传统步骤,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惜不为人所重视,以致给后来学者增添了无数标点古籍的负担,可付一叹!”

面对大一学生基础薄弱与古文阅读困难的实际情况,受到上述启示,笔者采取如下具体教学改革尝试: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著名经史学家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因为教材内容丰富,通常都是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史籍与选文进行讲授。在确定的史籍与选文范围内,提前从《中华再造善本》中找到相应原本刻本古籍作为教辅材料,在每次讲授文献之前提前发给学生,并选择将要精读精讲的段落让他们抄写并标点断句。

2.带着问题阅读

大一新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文献阅读与理解的问题,也跟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有关系。无论何种原因,培养阅读文献的问题意识,从文献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大学历史学专业学生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所谓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初入大学的新生因受到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少有人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会根据文献内容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文献,并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以此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具体课堂实践情况如下:以《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选读为例,学生完成抄写,基本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先期对选讲内容进行划分与总结,并要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秦始皇出生与即位秦王之初秦国国内与国外局势情况”“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过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的议帝号与定制度”。如此,在阅读和听老师讲解过程中便会有针对性地促使学生带着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阅读,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问题意识。

3.总结提炼史料观点

在上述基础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与效果便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与老师讲解,读懂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训练学生对所学文献进行归纳、提炼观点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为此,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文献内容及课程进度安排进行。这里我们以《史记·货殖列传》的讲解为例具体说明。

在疏通完字词句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段落划分逐段对每段的大意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体现的经济思想的认识。经过逐段分析,大多数同学都能总结出:《货殖列传》首先呈现了司马迁对《老子》描述的理想社会的认识及司马迁对经济活动的认识,接下来司马迁对先秦时期经济地理的划分及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分别对齐国姜太公与管仲、越国计然范蠡、孔子学生子贡等人的经济思想与经济实践等内容进行记述。

三、教改效果總结

通过近些年改革尝试与实践,以“以问题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言之,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识读繁体字和文言文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二是开始形成较为明显的问题意识;三是懂得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1.识读繁体字和文言文能力的提升

采用刻本文献,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堂上抄写,甚至直接进行标点断句演练,不懂的字词通过查阅《古代汉语字典》进行疏通,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一开始这是挑战,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大多数学生识读繁体字和文言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是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取得最明显的成效与收获。

2.开始形成较为明显的问题意识

由于高中时期长期养成的以应试学习为主的学习习惯,刚开始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与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课程逐步展开,学生逐渐习惯并养成带着问题阅读文献的习惯,互相之间还开始就文献中的内容与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较为良好的学习风气与氛围。

3.懂得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光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学生开始用自己的话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并对某些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同时以札记或者读后感的形式书写下来。这是我们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上述教学改革还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程设计虽然分3步走,但是由于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很难严格完成3个阶段的教学设计与内容。与此同时,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与讨论中,一篇文献往往需要花4个至6个课时,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课时安排中时间过于紧张。为了保证本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克服以上困难,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上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陈垣,编.陈志超,导读.大一国文读本“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吕思勉.经子解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课题项目: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将要籍讲读与田野实践相结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断句古文文言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文言断句判断法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妙用标点巧断句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