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认同教育

2019-01-07杜玉帆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时代

杜玉帆

摘    要: 本文对广东省1000名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感现状。通过研究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培育机理,遵循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内化接受规律,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教育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工匠精神    认同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致力于创造发明,精益求精,成为中国工匠的楷模,今天中国呼唤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呼唤新时代各行各业的“鲁班”。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方面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1]。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当前德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培育的应有之义。

一、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感现状分析

本文对广东省1000名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9份,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感现状。

(一)大部分学生把握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特征。

“你认为什么是工匠精神的精髓”?87.97%的学生认为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你认为哪些词是工匠精神必备的特征?”(不定项多选),“耐心、专注、坚持、严谨”(92.44%)位居第一,“专业、敬业(88.29%)”位居第二,“注重细节,精益求精(84.56%)”位居第三。反映大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较高。

(二)大部分学生对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自觉自信。

关于是否知道工匠精神,65.18%的学生知道工匠精神,32.37%的学生听说过,但不大清楚没听说过工匠精神的占2.45%,94.25%的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工匠精神。81.79%的学生认为学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76.25%的学生认为应具备工匠精神,71.78%的学生表示通过努力有可能成为工匠精神代表人物。新时代大学生对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现状认识清楚,并对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高度的认同感,具有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优秀工匠的自信。

(三)学校着力工匠精神培育得到认可。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管理者和专任教师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基本达成共识。“在大学期间,您觉得哪些方面对培育工匠精神起到了作用?(不定项多选)”,“实训实习”(82.75%)位居第一,“专业课学习”位居第二(75.32%),“优秀工匠进校园交流”(69.93%)位居第三。81.26%的学生所学的专业开展了职业技能大赛,79.46%的学校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匠精神。学校在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尤其是学校层面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工匠精神培育深入教育教学骨髓,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工匠精神培育渠道多样化,学校缺乏系统指导。

“你是从哪些渠道了解到工匠精神的”?“互联网”(81.68%)位居第一,“报纸、广播、电视(77.21%)”位居第二,“学校课堂(57.61%)”位居第三,可见学校在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相比其他渠道力度不够。“在培养工匠精神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你认为自身可以做到的是”?88.07%的学生选择“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91.91%的学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应该通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85.62%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培养应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83.6%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培养应包含对工作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培育,80.4%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培育必须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94.25%的学生认为要“从点滴做起,树立职业思想”,培养工匠精神中的职业道德素质。当前大学生肯定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意识到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更希望借助学校平台,然而一些学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面臨理论脱离实际、夸夸其谈、应付了事,一些教师认识不够等现实问题,缺乏系统性指导。

二、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培育机理分析

认同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社会学意义上的认同是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与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3]。工匠精神认同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通过自身价值结构内化自身价值取向并转化为价值行为的过程。价值内化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认同过程,即“认知认同(感性认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递进式连续动态过程。

(一)认知认同是前提。

认知认同发展理念认为青少年在世界概念化和推理方式方面的变化,会影响他们的认同系统并产生变化和发展。因此,要让大学生形成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认同,首当其冲的就是让大学生既完整又精准地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本质,这是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接收信息时,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的过程,并依据主客观评价标准,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教育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分析和判断,并整合新的信息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感性认同是认知认同的桥梁,感性认同处在认同的表面和初级阶段,主要具备表面性、直接性和不全面性等特点,更多的是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肯定和向往的态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理性认同是认知认同的关键,实现认知认同从感性认同转化为理性认同是大学生对工匠精神认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

(二)情感认同是催化。

情感认同阶段不仅包括认知认同,还包括价值评价和选择,是理性思维和价值选择的结果。大学生工匠精神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在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对自己或他人行为是否符合工匠精神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时产生的满意、肯定、喜爱等主观体验。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知伴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知而产生发展,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一旦形成,便会对工匠精神认同认知起到引导和深化的作用,并对践行工匠精神有显著的催化和强化作用,由认知认同发展到情感认同是一个“认知——评价——选择”的过程。

(三)行为认同是目的。

行为认同是在认知认同、感性认同、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折基础上,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的过程。因此,在对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教育过程中,只有使大学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内涵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规范,并转化为持久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行为认同,才能说工匠精神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行为认同一旦产生,就会反哺认知认同、感性认同、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加强和强化这些认同。此外,从心理学角度可知,人的行为方式通过实践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后,容易在新情境中发生迁移,将会主动和自动按习惯行为方式行动,因此,实现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行为认同是认同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教育路径

(一)发挥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认同。

一是整合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认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一渠道帮助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把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课堂教学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从方法论和实践论两个方面阐释工匠精神内涵,让学生明白最终实践将统一工匠精神的技术和价值两方面,工匠精神的专业性在于技术上精益求精和价值上的专注、细致的专业精神,另外追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对真善美的伦理追求,关注技术专业性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价值问题,唤起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本能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认同。

二是讲究教育教学方式,彰显人文性。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充斥大量工匠精神的内容,大学生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快和越来越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和把握其内涵,单靠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大學生需求。当前教育者在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必然要求下,不仅要熟练掌握多种网络教学技术和驾驭大量教育信息,使其为学生所接受,而且要落实人文性培育。思政课程除了传统思辨方式教学外,更要思考技术问题的人文性问题,尊重学生主体,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寻找人的主体性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中的平衡性和可靠性,让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关注、理解和认同教师传播的内容。

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体现丰富性。如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报告,包括聘请校外专家和工匠精神杰出代表分析工匠精神内涵,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活动,选取不同载体的红色文化和表现形式,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海尔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申奥精神等,拓宽学生的眼界,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明晰工匠精神内涵和本质特征。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

一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以工匠精神认同教育培养为导向,精心策划组织以工匠精神认同培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生动有艺术魅力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多彩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耳濡目染的熏陶,校园文化互动成为传播工匠精神文化、培养工匠精神的生动课堂。

二是积极拓展校园文化载体。校园文化载体应丰富多样,要借助多样化的文化载体传播工匠精神,比如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可以从活动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比如通过组织观看《大国工匠》等观影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匠精神。此外,校园文化载体还要从校园向学生公寓和社区拓展,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生活、娱乐和学习的另一个空间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使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课外生活空间,达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是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引导。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内BBS论坛和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学生及时传播和报道有关工匠精神的优秀案例,由此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包括加强职业意识和习惯养成教育,从日常生活、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上培养工匠精神中专注、耐心和精益求精等品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实实在在践行工匠精神。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行为认同。

一是校企合作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高校虽然拥有仿真的条件设备,但难以达到真实企业的要求,毕竟虚拟的运营只是短期效应,缺乏企业文化,未能体现企业的真实环境。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育工匠精神行为认同教育的途径,如通过企业文化熏染学生,或者通过设置质量优秀奖激励学生,学校和企业定期对学生进行抽检和评价服务技能,使学生认识到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是强化实习实训活动。学校要抓住学生企业实习的重要黄金时间点,将工匠精神行为认同教育延伸到实习企业,如实行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教师制,分别从理论和技术方面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无缝对接,尤其注重指导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素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此外,学校还要及时掌握实习学生的生活学习动态,注重引导工匠精神培养,并在实习鉴定表中增设工匠精神评分细则,重点考查学生工匠精神践行情况。

三是引导学生明确实践处理问题的重要性。要使学生明确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问题,才能少走弯路,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源泉,需要我们反复实践。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劳动才能树立劳动光荣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理念,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体会到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快乐。因此,只有通过参加有关工匠精神活动,才能体会到精益求精、专业、吃亏耐劳等工匠精神品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深刻体会教育者发出的工匠精神教育信息,才能自觉将工匠精神认同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并最终自觉内化为自身的工匠精神认同结构。

参考文献:

[1]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EB/OL].http://theory.gmw.cn/2018-08/30/content_30873399.htm,2018.

[2]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3]Theodorson G. A. and Theodorson A. G.. 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M]. New York: Crowell,1969:85.

[4]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新时代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