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2019-01-07付昌义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辅导员

摘    要: “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是新时代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典型实践,徐川同志坚持“平等、理解、对话、交往”的教育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感融合、视域融合、语言融合、主体融合,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关键词: 辅导员    思政教育亲和力    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

2016年5月1日,一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火遍了全网,文章作者徐川因“80后”思政工作者的标志红遍了网络。徐川时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他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服务全国二十万师生,每年回答学生咨询十万余条,“川哥问答”新浪专栏开通三个月浏览量突破一千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在全省高校中全面推广“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作为辅导员中的优秀代表,“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正是新时代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典型实践,下面将从“平等、理解、对话、交往”的教育原则对“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做分析思考,看看“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是如何利用“平等、理解、对话、交往”的教育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感融合、视域融合、语言融合、主体融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一、通过“平等”的教育原则实现情感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教育,“必定投射着自己的情感、动机、态度和观点。这是一种人理解人、以人感染人的方式”[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教育原则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融合,促使双方思想共鸣、情感亲近、心灵聚拢实现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情感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教育对象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者需要积极走进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提高思想理解力和共情力,换位思考,借情感的融入性实现心灵共通、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时,教育者可以选择能够唤起情感共鸣的故事,在叙述过程中要移情想象以投入情感,文学化处理叙事细节以渲染情感,充分使用演讲技巧以展现感情,最终以情感“唤醒”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完满的渴望,发展成长为自觉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行为主体[2]。

徐川同志坚持“平等”的教育原则,时刻换位思考。他在思政工作中总是自觉地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与学生坦诚交流,用心倾听、用爱育人,以心换心,加深与学生的了解和尊重,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川哥”[3]。徐川在讲述“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回答自己为什么入党时,没有像通常一样用我爷爷怎么对我说的,而是用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大家因为受到当时学院党委书记的影响,他从党委书记的身上看到了党员的正直,从而萌发了入党的愿望[4]。这个故事的讲述有平等性,因为他没有把自己当作远离学生的辅导员,而是告诉学生自己也曾是学生,也经历过学生经历的事,由此产生的事例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这个构成了情感融合,促使了辅导员和学生的思想共鸣、情感亲近。

二、通过“理解”的教育原则实现视域融合

伽达默尔认为“交流处于两种不同意识的间距中,通过两种视域的融合而产生”[5]。理解的结果必是两个视域的融合,视域融合是一个无止境的循环过程。教育者选择有时代感和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故事进行讲述可以促进新旧视域融合,促进历史和现实融合,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精神融合[6]。唱响社会主旋律的同时,尊重青年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人发展的多样性,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培养目标与大学生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融合。

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回应同学最关切的问题。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生活阅历不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认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破大学生的认识壁垒和情感障碍,让大学生接受、认同并产生共鸣,必须触及大学生的灵魂、触动大学生的心灵。目标认同了,基于理解教育原则的“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资料)—主体(受教育者)”的新型教学关系就形成了。

徐川同志坚持“理解”的教育原则,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育学生,而是回应关切,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积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需求,总是及时给予回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育学生如何拓宽看问题的视角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将学生思政教育落小落细落实。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他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上党课,帮助学生对准问题去、带着问题改,工作具体化、接地气、见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他坚持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平时关注学生的志趣、性格、能力及原有基礎等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中注重精准把握学生的人格特征,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找准学生的问题症结,深入细致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不搞“一刀切”“一锅煮”。

徐川在《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一书中曾介绍了伟大导师马克思事迹。他没有一开始就介绍马克思如何伟大,而是用律师之子、犹太拉比的后代几个关键词形容马克思家世优越。随后他又用马克思因为参加革命而贫困潦倒与优越家世相对比。在这样的党课学习中,受教育者感受到的是可以“拼爹”的马克思却一辈子的心血献身到解放人类的伟大事业中,这种伟大不是我们吹嘘感受的,确确实实是因为共产主义伟大信念的感召。在此,共产主义的信念在受教育者的心中萌发,视域融合通过故事的理解有效完成[7]。

三、通过“对话”的教育原则实现语言融合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当今大学生语言呈现简明性、多样性、新异性、杂糅性、符号性、反讽性等特点,特别网络用语影响显著。可以通过“对话”的教育原则,有意识地采取语言融合的策略:运用贴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泼语言;有节制地“降格”部分高高在上的严肃的“大话语”,使教育双方趋向相对平等和民主的状态。语言融合更有利于教育关系的建立、教育过程的营造,让教育者说的话学生能听得懂[8]。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思政理论课给大学生搭建起一座思想交流的立交桥,使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所思、所悟、所感、所惑,走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面对面、心与心的互动、交流、对话,在文化的浸泡和活动的共享中对理论进行再咀嚼、再反思、再体悟,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转识成智的升华。

徐川同志坚持“对话”教育原则,深入浅出,用故事讲道理。他善于使用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简明质朴的大白话、大实话和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以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语表达思想,用传统文化打造思政课,让故事来讲理,让事实来说话,让事例来说明,感情真挚,入耳入脑入心,达到触及心灵、引领思想、凝聚共识的效果。语言的融合充分增强徐川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亲和力。

四、通过“交往”的教育原则实现主体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良好政治素养的社会有用之才,还必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融合。

陈宝生部长说,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精准把握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成长特征,主动对接大学生的现实关切和理论诉求,充分借鉴“微信朋友圈”的话语表达机制,通过提供背景材料、提炼公共话题和设置问题链,引导大学生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达成共识,把课堂上教师的“独唱”转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对唱”和“大合唱”。在思政教育中,学生和教师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主行动等方式,最终实现师生个体生命的自由。

徐川同志坚持“交往”教育原则,拓展教育途径,坚持学生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做到与学生交朋友,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利用课堂、沙龙、论坛等开展思政工作,而且从讲台走向网络,把党课、思政课搬上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微视频等引导服务学生,畅通沟通渠道,有效拓展思政工作领域。特别通过网络进行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不再受学校课堂的限制,全天候、随时随地,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下到线上、从封闭到开放,实现思政工作的全覆盖。

五、主体间性的良性互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徐川同志作为辅导员的典型代表,没有用高高在上的说教机械地教育学生,而是善于应用新兴教育原则,汇聚力量,把“我”变成“我们”。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日常党建和思政工作中,不仅注重自我提升,做到真学真信真爱真用,而且注意把更多有坚定信仰的人汇聚在一起,通过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学习支持辅导中心等服务实践平台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团、青春议事坛等学习教育载体,把“我”变成“我们”,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实现同频共振,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在推广“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时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一是与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二是与深入实施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三是与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四是与党建和思政工作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这几项措施是践行“徐川思想政治工作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推广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贝拉.当代榜样塑造的叙事转型[J].江汉论坛,2013(5):141-144.

[2][6][8]佴康,付昌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叙事问题研究[J].江苏高教,2015(6).

[3]江苏省教育工委.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在全省高校学习推广徐川思政工作法的通知[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6/6/3/art_4267_193575.html.

[4][7]徐川.顶天立地谈信仰——原來党课可以这么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法]保罗·利科,著孔明安,译.诠释学与人文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4,22.

猜你喜欢

辅导员
光荣啊,少先队辅导员
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之管见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思考
如何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