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多维路径

2019-01-07段立郑志玲李冰冰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专业实践实践育人应用型本科

段立 郑志玲 李冰冰

摘    要: 实践育人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着力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如何开展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育人的意义、开展实践育人的形式、实践育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打造专业特色实践育人项目、充分发挥平台协同效应、开展实践育人项目课程化建设和推动实践育人成果的产学研结合四个方面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多维路径,旨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专业实践    实践育人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是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旨在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育人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着力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

新任务与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有较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如何紧密衔接第一课堂,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育人的意义

1.服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衔接、有机嵌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服务高校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积极作用。通过丰富项目供给内涵,切实促进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通过完善通用能力类实践育人项目体系,不断强化大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出综合型应用人才。

3.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能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锤炼品德修为,在校园里专心学习,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为具有过硬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形式

1.紧跟国家政策,通过高校多部门构建协同实践育人。应用型本科高校各部门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实践育人工作的文件要求,不断强化实践育人工作,按职能归属组织学校师生开展实践育人项目,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通过思想政治导师和专业导师协同育人,共同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开展课外实践项目,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发挥专业特长优势,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效,强化实践育人效果。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格调高雅的实践育人氛围。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对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用红色、健康、高雅文化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多方面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结合专业教育教学课程,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结合市场、行业和学科本身对大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要求,开展行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课外实践活动,项目来源于市场和岗位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通过开展结合专业教育教学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实践育人项目趋同,缺乏专业特色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部分高校在實践育人内涵式发展方面未能及时紧跟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践育人项目形式化,难以实现项目传承发展和构建品牌特色,实践育人项目效果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发展不一致,实践育人项目内容同质化,导致学生在参与实践育人项目过程中缺乏特色教育,难以形成成长优势。

2.实践育人资源整合不够,实践育人过程零乱化。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不断丰富实践形式、大力拓展延伸实践领域,以全面强化实践育人的成效,让学生多方位融入实践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一些学校多部门联动,部门各自为政,以自身业务为方向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学术和文体艺术活动等,学生的培养过程被分解为碎片化的模块,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导致实践育人不能形成有效合力,实践育人过程零乱化。

3.实践育人课程化和非课程化并存,总体尚未形成课程体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因缺乏规范化和体系化的课程机制,专业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即使指导也多为临时性行为,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个人成长意义的理性理解,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整体实践育人效能降低。

4.实践育人评判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成果利用不足。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一套完整的实践育人评价判断体系判断实践活动育人效果。例如高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一些高校仅通过总结和表彰大会就结束了项目,较少有后续成果交流、转化和推广。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实践成果有效转化与推广的机制,导致实践成果利用不足。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多维路径

1.打造专业特色实践育人项目,提高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竞争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突出“学生、学习、学习效果”的新三中心作用,依据学校目标定位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特长,创新教育教学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构建“学校搭台、教师导演、学生表演”的实践育人平台体系,认识到实践育人理念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使学生重视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过程,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将教师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引导者,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念,使学生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如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育人专业素养模块培养方面,可以加强在课外开展财务办公软件的操作,有效结合授课教师理论教学的内容,在相关财务软件中以案例的形式展开实践教学环节;外语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育人专业素养模块培养方面,可以加强开展外语教学技能大赛、外语辩论赛等实践育人活动,打造专业特色社会实践项目,提高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竞争力。

2.充分发挥平台协同效应,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平台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工程,改进实践育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齐抓共管充分落实和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优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政部门在学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由学校教学相关部门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安排制订实践育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践育人教学工作;由学校团委和学生处负责实践育人具体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并总结推广实践育人工作经验和成果,创新构建特色品牌实践育人项目;由相关宣传部门负责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营造学校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广大学生了解和参与实践育人项目,通过学校各部门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平台协同效应,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平台发展。

3.开展实践育人项目课程化建设,形成总体课程体系和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分析本科人才所需的核心技能、辅助技能、发展技能等,构建相应实践育人项目课程化体系,明确实践育人项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场地,实现育人项目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有机衔接,相互嵌入形成教育教学闭环,明确实践育人项目课程的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明确项目的培养平台、竞赛平台、展示平台、评价和推广平台,实现实践育人教育目标和教育途径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课程”为载体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系统,减少工作重复性,同时将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保证课程的延续性和覆盖面,提高工作实效。

4.完善实践育人评判体系,推动实践育人成果的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完善实践育人评价判断体系以达到良好的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积极推动实践育人成果的产学研结合,耦合实践育人制度平台、培养平台、竞赛平台、展示平台和孵化平台的生态链。实践育人成果产学研的本质是将育人研究与开发成果,通过技术创新与扩散,最终形成产业。实践育人成果的产学研结合不仅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践育人成果的产学研结合能增强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科学性,提高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在校大学生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极蓄力做好扎实准备。以产学研为导向的实践育人改变传统的育人理念,将以往的课堂育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拓宽教育活动的空间,改变以往的“灌输式”的专业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更具体、更现实的教育环境,有利于验证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否有效掌握,从而强化学习效果,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图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产学研项目运行生态链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充分开展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有利于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引导大学生有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切实发挥高等教育的时效性,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燕君.引领下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创新機制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0).

[2]吴立全.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探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3]刘璐.构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实践育人新模式[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5).

[4]张雅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与人才,2018(6).

[5]张瑾瑜.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9(4).

[6]李先国.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

猜你喜欢

专业实践实践育人应用型本科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