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难题与突破

2019-01-07张东霞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张东霞

摘    要: 本文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的相关问题。要从“应试先行”理念和“重分析轻体悟”方法两个方面,分析散文阅读的审美难题;要从优化目标、创设散文阅读情境,自主体悟,以及提高阅读主动性三个方面,探讨突破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难题的路径。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散文阅读教学    审美难题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教学对培养高中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提高學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当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散文阅读教学陷入审美难题之中,需要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积极寻求突破之法。

一、审视当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难题

经历了多次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是,以往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带来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散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当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难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应试先行”的理念。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多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试的压力仍然困扰着教师与学生。尤其高中阶段,高考的压力更是影响了语文散文阅读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付散文阅读考试,一些教师给学生灌输常见的散文阅读方法。在这种公式化的方法制约下,学生通过散文阅读获得的审美体验变成一个个标准答案,并不是真实的文学审美感受与体验,而是套用一套或几套阅读公式生成的千篇一律的答案。面对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人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个人经历、文学修养水平及情感倾向不同,获得的审美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在应试压力下,为了降低风险,教师常常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灌输从标准答案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散文阅读中习惯性地套用应付考试的那一套审美公式,懒得审视自己在散文阅读中获得的真实体验,难以真正提高散文审美能力。

(二)“重分析轻体悟”的方法。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一套统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伊始,教师一般会介绍散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然后对散文的段落、语句进行详细的分析,接着总结散文表达的感情与主题思想,最后分析运用到的散文写作技巧。毫无疑问,这是一套适合应付考试的程式化的散文分析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快速得到符合参考答案要求的结果。但是,通过这种程式化的分析方法进行散文阅读的弊端显而易见,散文教学不再有创造性,学生在散文阅读过程中很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个性化情思的体现,阅读散文是一次探索作者情感世界、感受作者喜怒哀乐的过程,在阅读中实现与作者的思维互动与情感共鸣才是散文阅读学习的最终目的。当前散文阅读教学与这种初衷相去甚远。教师将大量精力用于散文文本分析,通过分析字词、语句、段落结构、表达技巧阅读散文,分析几乎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唯一方法。现实是,机械的分析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散文审美能力,如果没有体悟的参与,学生就难以在散文阅读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体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古人常常用忘情的朗读获得情感体悟。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这种体悟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而新的体悟教学方法又未能及时开发。

造成这些问题,还有有主观选择的原因。观察学生回答散文阅读题目的答案就可以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作者通过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感悟,只是套用阅读程式得出来的标准化的、千篇一律的答案。学生只是学会了写出标准答案的技巧,文学审美能力依然不强。

二、突破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路径探讨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是普遍存在的,改变这种困境是当前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优化散文阅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与指向标,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教学活动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学目标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为了突破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抛弃以往的以应试为唯一目的的散文阅读教学目标,将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与鉴赏能力作为散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要让学生的散文阅读审美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必须结合课程标准中关于散文部分的要求,以让学生学会探索散文的意蕴、领会散文的内涵及领会作者的情感为目标。

一,通过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探索其丰富的意蕴是学生在散文学习中需要致力实现的重要目标。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情感及意义等。散文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学体裁,要提高学生的散文审美及鉴赏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探索散文意蕴的能力。

二,许多散文表达的内涵是隐性的,通常隐藏在文字后面。提高学生的散文审美与鉴赏能力,要求能够通过阅读,透过表象,挖掘潜藏在背后的深刻意蕴。通过反复品味与分析文章语言,领会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及作品真正隐含的含义,一步步揭示散文深层次的内涵。

三,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哲理散文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每一个个体的审美体验都会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具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散文阅读必须基于文章本身,不能完全脱离文本。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这样学生的散文阅读与审美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二)创设散文阅读情境,自主体悟。

散文作为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文体,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表达更个性化,会给学生的散文阅读带来更大难度。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进行散文创作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思考与体悟。并以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探索,通过换位思考、移情等与作者形成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最终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创作散文时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

例如,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阅读教学。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考察作者生平、作者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特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音乐、影像等给学生还原作者郁达夫创作这篇散文时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当时山河破碎的社会背景与儿子病逝的家庭背景给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带来的冲击与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这种国破家亡的情境中,来到北国面对满地的落叶、低矮破败的房屋、衰弱的蝉鸣、忽而来的秋风,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想,会生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正所谓感同身受,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则很难领会他人的情感。虽然当代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是每个人都有不顺利、不如意的时刻。在这种时刻里人们见到某些事物就会睹物思情而生出伤春悲秋之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散文閱读中达成移情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内心世界,回想自己是否也有那么一个时刻被某个季节或某些事物触发情感。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作者见到秋天会突然产生这么多感想,会得到这样的人生感悟。

了解作者的个人背景及生活与创造的时代背景是任何文学鉴赏都必需的。但是,在了解完相关背景后,散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给学生创设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体悟,而不是执着于散文中的字、词、句、段的解剖与精确分析。机械地分析,学生得到的只是字面的意义,而没有更深一层的思想与情感体会。创设情境进行体悟,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起自身与作者的情感联结,从而在思想与情感上产生共鸣,真正读懂散文。这样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提高学生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动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散文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教学方法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式的品味语言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散文。对话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形式进行。以往散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活动都由教师包办,学生在课堂上只负责听、抄笔记,很少有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体悟。在这种情形下,再精妙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发挥作用。为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吸收对话式教学的精髓,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品味与理解散文的语句、情感、情韵、内涵及意境。改变教师单方面讲解与灌输的局面,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考、用心体悟,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照搬照抄教师的想法。散文审美与鉴赏能力要靠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和领会。对话式教学相比以往的“满堂灌”更容易实现这样的目标。

教学效果不理想,与教学过程中理念与方法等出现偏差有关。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黎雪丹.高中散文教学突破审美困境的三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5(46):72-73.

[2]孙彬.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61.

[3]程静.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困境与突破策略探析[J].课外语文,2016(14):87.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讨德育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