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论视角和文学翻译质量评估

2019-01-07刘平李明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刘平 李明

摘    要: 翻译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文本信息的保真度。文学文本的信息框架宏观上包括语言、文化及审美信息;微观上涉及语义、语法、结构等八种信息。可以将此多维信息作为翻译质量评估指标,建立参数体系,构建文学翻译质量的评估模型。

关键词: 翻译质量评估    文学文本    信息保真

一、引言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应用翻译学理论的核心课题,一直是难点重重的领域。国内外学者针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研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有效评估模式及实证分析依然欠缺。定量评估正以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趋势发展,但量化方法、理论支撑及参数体系的制定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构建依赖翻译标准的认定。翻译标准因研究者的认识和切入视角的差别而各不相同。近20年来,中外学者试图从信息论角度界定翻译标准。他们认为,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信息的保真程度高低决定译作的好坏优劣,因此,信息论可以成为翻译质量评估的有效理论。本文尝试从信息结构视角审视文学翻译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学翻译质量的评估模式。

二、国内外主要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综述

J. House[1]提出了自建的用于翻译评估的语言学模型,且对参数设置进行了改进,这是一个更系统全面的新评估模式。此评估模式不仅具有理论依据,而且结合实证研究,特征是“定性分析、量化及在定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语境重构”。但是此模式的实证对比分析是德英语篇及句子,对其他语言对的翻译质量评估不具有普适性。从何三宁[2]和刘晓峰[3]梳理的国内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来看,国内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评价理论依据不一,致使评价参数及权重众说纷纭,评价之主观色彩浓烈;二是评估模式或机械烦琐,或过于理想化,或过于抽象,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科学的实证操作。翻译评估需要依据一定的翻译标准,翻译标准的确立离不开对翻译本质的界定。翻译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威尔斯[4]把翻译定义为:“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和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传播学中的信息论理所当然地成为翻译质量评估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信息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质量评估

(一)信息论与翻译

信息论乃传播学的主要理论。自美国数学家C.E.Shannon首次提出信息传输过程的图解模式后,信息论便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控制论、遗传学等研究领域,还给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5]。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但意义作为一个静态的多层次的结构,具有不确定性。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信息虽以意义为基础,却是动态的,比意义更明确,更具客观性。所以,相比其翻译理论,从信息论角度研究翻译的可接受性应更高。首先将信息论引入翻译领域的是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6]。按照信息论的观点,翻译的本质是通过语种转换把一种语言的言语承载的信息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的言语当中,用该种语言表达出来以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言语的活动。把原著的信息通过翻译转移到目标语言的言语(译语),是信息载体的转化过程,使目標语言读者获得原作包含的信息则是信息的传递过程。Nida[6]认为,翻译是指“复制原语的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因此,翻译的总要求是:通过语言转换(翻译)把原作的信息完整、准确地转移到目标语言当中,并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读者。此外,翻译标准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要量化翻译标准,标准的量化有赖于双语信息的量化。不少学者已经从信息和量化信息角度探讨翻译及翻译批评。例如,冯志杰、冯改萍[7]提出了翻译的抽象二元标准即“信息等价性”和“信息传递性”,以及八个具体标准,突破了狭义的静态信息等值,同时考虑了原作及目标语言读者。但具体标准的项数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们需要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完善。普适性需要根据不同文本类型进行针对性调节,以使评估有据而依,更易操作。

(二)信息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构必须参照文本类型。我们以文学翻译为例讨论文本的信息结构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构与操作。文学文本因为不同于非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有语言、文化及审美三个信息维度,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意义结构。这三个维度囊括了文本的具体信息结构。周方珠[8]认为,文学文本的复杂性决定其信息构成是多层次的,通常包括语义信息、语法信息、文化信息、结构信息、修辞信息、风格信息、语用信息和审美信息八种。所以,翻译的优劣取决于各层次信息的复制程度的高低。在确定文本类型的前提下,有效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构应该是理论—参数—方法的系统确立。首先要建立评价参数体系。对于参数较多的文学翻译文本的比较,如何合理地、客观公正地选择主要参数极为重要。继而是处理实证操作问题,即需要探求评估中如何构建科学简便的评估模型及如何进行数值运算。数学中的层次分析法在1991年曾被用来评估科技文本的翻译质量,此后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并未得到充分运用。2012年何三宁[9]阐述了层次分析法对翻译质量评估的可行性,遗憾的是并未对参数的科学取舍方法做出研究。笔者拟参照信息论及文学文本的八种信息参数,采用层次分析法为计算方法,构建文学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由于量化信息的途径是分类分层次量化,文学文本可以从三个宏观信息层次量化,即语言、文化、语篇(审美)。为使评估更易操作,我们把这三个宏观信息结构融合及具体化。语言层面包括语义、语法及语用信息,审美层面包括修辞、风格及篇章连贯信息。因长篇文学文本的信息复杂性,评估中应根据抽样文本包含的信息调整参数体系。笔者设想的评估模式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根据抽样文本材料包含的信息建立参数体系。因为抽样文本不一定包含文学文本的所有信息层。其次,针对每种参数信息,分别判定译文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信息等值,以赋予微观采分点。再次,翻译中由于各种信息标准实现或达到的难易程度不同,不可能同时照顾各种信息,往往会顾此失彼,而且各个具体信息标准对译文质量的重要程度也略有不同,因此,可根据各标准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此模型由目标层(译文质量等级)、准则层(信息参数)及方案层(不同译文)三级构成。再计算出译文的整体分值即可确定质量等级。在这个结果中,我们可看出文学文本各参数信息在翻译中照应的优先顺序,即可以确定出文学翻译中哪些是中心信息,哪些是次要的附着信息。

四、结语

译文质量评估模式构建的原则是依据翻译的本质寻求和确定科学、理性的翻译标准,以及客观准确的评价参数。信息论比较完美地解释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在构建文学翻译质量评估时,可以成为制定参数体系的科学合理依据。因此,这种质量评估模式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结合获得的结果既可以比较出译文的优秀等级,又可以看出文学翻译中各信息因素应给予的侧重程度,进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2]刘晓峰,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研究评述[J].语言与翻译,2015(3):56-62.

[3]何三宁.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阅江学刊,2011(2):124.

[4]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4.

[5]王晓军.信息论视角下的翻译测试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56-57.

[6]Nida, E. 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 1969:12.

[7]冯志杰,冯改萍.译文的信息等价性与传递性:翻译的二元基本标准[J].中国翻译,1996(2):20-22.

[8]周方珠.文学翻译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3.

[9]何三宁.层次分析法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57-60.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7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归结论视域下文学翻译质量评估研究(SK2017A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