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篇结构的翻译策略

2019-01-07宋紫珍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宋紫珍

摘    要: 本文以哈蒂姆和梅森的语篇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张爱玲对《五四遗事》的自译为例,从文本元素、文本序列、文本语篇三个方面讨论张爱玲的翻译策略,从语篇结构角度对翻译的实践与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语篇结构    《五四遗事》    文本元素    文本序列    文本语篇

1.语篇结构简述

翻译是一种出于交流目的的语间转换活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传播与交流速度加快,翻译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影响各语内及语际交流效果。因此,译者及相关学者倾向于关注翻译本身的效果,很重视对翻译的研究。以往的翻译研究拘泥于在字句上对原文与译文进行比较,在词句层次上总结翻译规律,同时也以这个层次为标准判断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以词句层次为准判定译者译文的成败优劣(彭静, 2010:ⅱ)。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开始不同程度地强调翻译的跨学科性质,翻译与语义学、语用学、符号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及话语分析等学科的研究开始相结合(莫爱屏,2008:86)。其中,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众多翻译研究者开始认识到,翻译活动要处理的并不是孤立的词句,而是相互关联和制约的词句,是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组合在一起的语篇,因此翻译研究开始从字句扩展到篇章(彭静, 2010:ⅱ),翻译中语篇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课题。

在翻译的语篇研究中,需要明确思维与结构的关系。宋术玲和张轶认为:“语句结构是某一特定文化中组句成篇的特定方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使用习惯,是各种因素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果,包括社会文化、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等。其中,思维方式在语言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由于英汉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其思维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必然使英汉语句有不同的结构。”(宋术玲,张轶, 2008:120)因此,语篇结构对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巴兹尔·哈蒂姆( Basil Hatim)与伊恩·梅森 ( Ian Mason)在专著《语篇与译者》中,从文本设计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中的语篇结构问题。他们认为,语篇(Text)是翻译的单位,也是结构的单位。结构的单位除了语篇之外,还包括语篇下属的序列(Sequence)和元素(Element)。语篇是由一个或多个序列构成的,每个序列又包含互相关联的元素,是文本中语篇的基本单位。

在给定的文本中,元素、序列和语篇的边界是与话题转换,即语义相关的(哈蒂姆,梅森,2001:177)。哈蒂姆和梅森认为,元素的判断并不难,难倒译者的通常是对序列边界的判定。只有当某个序列不再对语篇达成修辞目的时,才可以将序列的边界定在此处(哈蒂姆,梅森,2001:178)。正如王晓伟提到的: “修辞结构将语篇分析和结构问题浓缩于语篇小句层面的语义关系分析,即语篇如何通过修辞关系构建为整个连贯的篇章。整个语篇分析的中心问题为修辞关系的确定。”(王晓伟,2011:70)在哈蒂姆和梅森的语篇结构理论下,序列边界代替了传统的段落边界,可以避免直接呈现源语中与译入语不同的文化和思维差异,避免译入语读者对整个语篇的理解产生偏差(哈蒂姆,梅森,2001:179)。

2.语篇结构角度下《五四遗事》译文例析

哈蒂姆和梅森的语篇结构理论对于译作的实践与研究都是具有指导作用的,利用这一理论,可以探析译者在语篇结构层面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张爱玲的英译汉自译作品《五四遗事》为例,从作为文本结构单元的元素、序列、语篇出发,总结张爱玲在语篇结构层面采取的翻译策略。

《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的英文本Stale Mates- 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是张爱玲1956年9月在美国《记者》双周刊发表的。1957年1月20日,中文本的《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才刊登在台北《文学杂志》上。李剑锋(2015)在对《五四遗事》的翻译身份进行研究时指出,张爱玲曾两次在关于自译的文字里提到过《五四遗事》。1983年,收有《五四遗事》的短篇小说集《惘然记》在中国台湾出版,张爱玲在序言中写道:“这小说集里《五四遗事》这篇是用英文写的,一九五六年发表,中译文次年刊出。”(张爱玲,2002:400)。第二次是在1988年,也是出现在同样收录了《五四遗事》的《续集》写的自序中:“‘Stale Mates(《老搭子》)曾在美国《记者》双周刊上刊出,幸得宋淇找出来把它和我用中文重写的《五四遗事》并列在一起,自己看来居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故事是同一个,表现手法略有出入,因为要迁就读者的口味,决不能说是翻译。”(张爱玲,2002:427)虽然张爱玲在第二次提到《五四遗事》这个中文版本的故事时,否认它是翻译,但“张爱玲本人并没有对‘翻译下过定义”,但《五四遗事》确实“不被她看作翻译作品,而是改写或者再创作”(李剑锋,2015)。安德烈·勒菲弗尔于1992年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中提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改写,属于改写的一种。现在这种观点也是被广泛接受的,本文仍将《五四遗事》作为张爱玲的一部自译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张爱玲在文本元素、文本序列和语篇上的“略有出入”,探析其語篇结构层面的翻译策略。

2.1文本元素的调整

拥有相同修辞目的的文本元素可以共同构成一个文本序列。张爱玲在Stale Mates到《五四遗事》的翻译过程中就在文本元素层面做了调整。

例1:

Stale Mates:

E1.He taught in the same school as Wen.

E2.They both owned land in their home village,

E3.and taught school in Hangchow merely as an excuse to live by the West Lake,

E4.where every scenic spot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memory of some poet or reigning beauty.

《五四遗事》:

Ea. 他和这姓郭的朋友同在沿湖一个中学里教书,

Eb.都是以教书为借口,

Ec.借此可以住在杭州,

Ed.担任的钟点不多,花晨月夕,尽可以在湖上盘桓,

Ee.两人志同道合,

Ef.又都对新诗感兴趣,

Eg.曾经合印过一本诗集,

Eh.因此常常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自称“湖上诗人”,以威治威斯与柯列利治自况。

在例1中,中文本在E1,E2和Ea,Eb的自译上进行了文本元素的打散与重组,同时,中文本也进行了增删。《五四遗事》中删去了关于E2人物家庭背景的文本元素,更加凸显了人物的文艺范儿,塑造神秘的文艺青年形象。与此同时,中文版还针对英文版的E4进行了元素增添与扩展,更详细地交代了两个人物的兴趣与关系。并且,考虑到中西方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张爱玲对E4中的“some poet or reigning beauty”在Eh中进行了文本元素内部扩展,举出了诗人威治威斯与柯列利治的例子增强中国读者的感性认识。当然,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也对一些解释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了删减,比如未列出的文本中的“家法”(“Family Law”was a euphemism for the plank used for flogging)、“填房”(tian-fang-room filler, a wife to fill up a widowers empty room)、“艳福”(glamorous blessings)。

2.2文本序列层次的调整

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还出于诗学形态的考虑,对语篇结构中的文本序列进行了调整。

例2:

Stale Mates:

S1. Each of the men sat with his own girl (E1) because the little boat balanced better this way than if the two girls sat side by side(E2). The girls were around twenty- young for high school in those days (E3) when progressive women of all ages flocked to the primary schools (E4).

S2. The pale green water looked thick (E1) and just a little scummy(E2), and yet had a suggestion of lingering fragrance like a basin of water (E3) in which a famous courtesan had washed her painted face (E4).

S3. Miss Chou was much admired for her vivacity (E1) and boldness as being typical of the New Woman (E2), while Miss Fans was the beauty of a still life (E3). She sat smiling a little (E4), her face a slim pointed oval (E5), her long hair done in two round glossy black side knobs (E6). She wore little make-up(E7)and no ornaments except a gold fountain pen tucked in her light mauve tunic (E8). Her trumpet sleeves ended flaring just under the elbow (E9).

《五四遗事》:

Sa.两个男子各自和女友并坐(Ea),原因只是这样坐着重量比较平均(Eb)。难得说句笑话,打趣的对象也永远是朋友的爱人(Ec)。两个女郎年纪约二十左右(Ed),在当时的女校高才生里要算是年轻的了(Ee)。那时候的前进妇女,纷纷大批涌进初小、高小(Ef)。密斯周的活泼豪放(Eg),是大家都佩服的(Eh),认为能够代表新女性(Ei)。密斯范则是静物的美(Ej)。她含着微笑坐在那里(Ek),从来很少开口(El)。窄窄的微尖的鹅蛋脸(Em),前刘海齐眉毛(En),挽着两只圆髻,一边一个(Eo)。薄施脂粉(Ep),一条黑华丝葛裙子系得高高的(Eq),细腰喇叭袖黑木钻狗牙边雪青绸夹袄(Er),脖子上围着一条白丝巾(Es)。周身毫无插戴(Et),只腕上一只金表(Eu),襟上一只金自來水笔(Ev)。

Sb.西湖在过去一千年来,一直是名士美人流连之所(Ea),重重叠叠的回忆太多了(Eb)。游湖的女人即使穿的是最新式的服装(Ec),映在那湖光山色上,也有一种时空不协调的突兀之感(Ed),仿佛属于另一个时代的(Ee)。湖水看上去厚沉沉的,略有点污浊(Ef),却仿佛有一种氤氲不散的脂粉香(Eg),是前朝名妓的洗脸水(Eh)。

对比中英文版的文本序列可以发现,中文版文本序列缩为了两个,其实与英文版的修辞功能相比,并没有变化。这是因为在英文版中,S1与S3都是对故事男女主人公的描写,中间插入了S2,是一段关于西湖的环境描写。那段环境描写的突然插入从中文阅读习惯来看略显突兀,所以张爱玲调整了序列结构后,S1与S3并为Sa,剩下的环境描写直接放在Sb中,符合诗学形态的要求。当然,因为这部分主要讨论文本序列的改变,对于各序列内文本元素的增删调整,就不做过多赘述。

2.3语篇层面的调整

除了文本元素与文本序列的调整外,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还在语篇层次做了调整。

例3:

Stale Mates:

T1. Lo was only home once in two years. (S1)They were difficult years for both the mother and daughter- in- law. They began to get on each others nerves. There was an unwritten law that a wife could never be divorced once she had worn morning white and the ramie scarf of mourning for a parent- in- law. So the old lady got the idea that her daughter- in- law wished for her death. It would certainly settle the divorce problem. But the old lady swore she would see the younger woman out of the house vertically before she made her own exit horizontally. (S2)

Outwardly the divorce negotiations had not gained much ground in six years. (S3)

《五四遗事》:

Ta. 罗在两年内只回去过一次。(Sa)他母亲病了,风急火急把他叫了回去。他一看病势并不像说得那样严重,心里早已明白了,只表示欣慰。他母亲乘机劝了他许多话,他却淡淡地不接口。也不理睬在旁边送汤送药的妻子。夜里睡在书房里,他妻子忽然推门进来,插金戴银,穿着吃喜酒的衣服,仿照宝蟾送酒给他送了点心来。 两人说不了两句话便吵了起来。他妻子说:“不是你妈硬逼着我来,我真不来了——又是骂,又是对我哭。”她赌气走了。罗也赌气第二天一早就回杭州,一去又是两年。(Sb)

Tb. 他母亲想念儿子,渐渐地不免有些后悔。这一年她是整生日,罗被舅父劝着,勉强回来拜寿。这一次见面,他母亲并没有设法替儿子媳妇撮合,反而有意将媳妇支开了,免得儿子觉得窘。媳妇虽然怨婆婆上次逼她到书房去,白受一场羞辱,现在她隔离他们,心里却又怨怼,疑心婆婆已经改变初衷,倒到那一面去了。这几年家里就只有婆媳二人,各人心里都不是滋味。心境一坏,日常的摩擦自然增多,不知不觉间,渐渐把仇恨都结在对方身上。老太太那方面,认定了媳妇是盼她死——给公婆披过麻戴过孝的媳妇是永远无法休回娘家的。老太太发誓说她偏不死,先要媳妇直着出去,她才肯横着出去。(Sa)

外表看来,离婚的交涉办了六年之久,仍旧僵持不下。(Sb)

以上截取的这个片段讲的主要是罗文涛为了离婚,和家里闹僵,几年不回家,进而家里婆媳关系急剧恶化。英文本描述这一内容只用了一个语篇,分为三个序列:两年未归家、婆媳关系恶化、离婚僵局持续。但是,张爱玲在把这一内容翻译成中文版时,增加了一个语篇作为婆媳矛盾恶化的过渡。Ta写罗文涛的母亲装病召他回来,重新撮合夫妻两人,不想他们竟然闹僵了,罗文涛又一连两年未归,为Tb中罗母的懊悔和转变做了铺垫。因此,Ta语篇后,再接着写语篇Tb婆媳俩势同水火,就自然而然了。张爱玲通过在译文中增加语篇,使原来的故事情节发展更连贯了,既初衷未改,又锦上添花。

3.结语

从语篇结构角度看,张爱玲在将Stale Mates- 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译为中文本《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的过程中,在文本元素、文本序列和文本语篇上都进行了调整。文本元素层面,既有元素的重组,又有文化元素的增减,便于中文读者理解;在文本序列上,对序列的划分与顺序进行了调整,使中文版的诗学形态更上一层楼;在语篇层面上,通过增加语篇,改善了语篇的修辞功能,使行文逻辑更严密。因此,从语篇结构来看,张爱玲的这次自译活动是非常成功的,给其他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参考借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从语篇结构入手,在充分考虑译入语文化、结合文本语境的情况下,可以从文本元素、文本序列甚至文本语篇上着手调整结构。当然,张爱玲的自译活动是有特殊性的,张爱玲作为自譯者在调整语篇结构方面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非自译的翻译活动在语篇结构上的调整尺度还是需要视情况而定的,应该以具体实践效果为准。

参考文献:

[1][英]哈蒂姆(Hatim, B.),[英]梅森(Mason, I.),著. 语篇与译者[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李剑锋. 建构与解构——论《五四遗事》的翻译身份[J].东方翻译,2015(8):10-15.

[3]莫爱屏. 译者主体性与语篇中视角的互动研究[J].外语教学, 2008(5):86-90.

[4]彭静.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以《儒林外史》及其英译本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5]宋术玲,张轶前.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中的语句和语篇结构调整[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8(3):120-123.

[6]王晓伟. 语篇结构分析的回眸与前瞻[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3):68-72.

[7]张爱玲.怨女[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8]张爱玲.张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9]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10]CHANG E. The Traces of Love and Other Short Stories[M]. Eva Hung, (tr.)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