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离心源性猝死,我们该做些什么

2019-01-07王秉阳

畅谈 2019年23期
关键词:心源性目击者心内科

王秉阳

日前,高以翔在录制节目过程中突发心源性猝死离世,在人们对生命突然消失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心源性猝死”这个词也反复出镜,刺激人们的神经,引发了不少人的焦虑。

心血管系统问题导致的猝死被称为“心源性猝死”,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相当于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

人们往往觉得猝死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但专家表示,目前中年人乃至年轻人也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不可大意。

◎ 防患未然:关注筛查、评估和身体预警信号

“猝死中90%是心源性猝死,而心源性猝死的80%又是心肌梗死导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崔松表示,知晓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尽早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对于预防猝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如何辨别自己是否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崔松说,心梗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后果,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岁,且伴有1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就是高危人群。如果患有糖尿病或早发家族史危险度更高,需要进行冠心病风险的筛查。且现在冠心病发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长福表示,心梗的高危因素包括:直系亲属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岁前、女性65歲前)、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长期的精神紧张、长期口服避孕药物、偏好高糖高脂饮食等。

刘长福表示,虽然心源性猝死相对较难预防,但是可以通过优化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健康干预。身体处于熬夜、抽烟、醉酒、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下,血管都会受到损害,生活中应回避这些危险因素。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缺乏医学指导的不当运动训练,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大诱因,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务监督医师朱敬先建议,如果有慢性病,应先到医院进行简单评估,看能否耐受新的运动项目。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达到一定年龄,也应该到医院对心肺功能和骨关节系统进行评估,以调整运动量。朱敬先说,普通人应进行以保障健康为目的的中等强度运动,极限运动对机体是有一定风险的,不建议大众过多尝试。

高危人群尤其是中年人应该关注身体的预警信号,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德平表示,心梗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迫感、窒息感的疼痛,也可能在后背、左臂,甚至颈部、下颌,或者剑突下有发紧的感觉,疼痛剧烈而持久,还可伴有面色苍白、恐惧、大汗淋漓、濒死感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警惕心梗的发生,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

◎ 院外急救: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据统计,我国有87.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一旦不幸发生心梗等意外,目击者就要面临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实施有效抢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马青变表示,目击者应首先进行心肺复苏,为医务人员到现场抢救赢得时间。

欧洲目击者心肺复苏可以达到60%,但是我国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很低,现场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更是非常少见。

“85%—90%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也就是‘室颤。”崔松说,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院外发生的猝死,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推广使用,对于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医学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进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3分钟内进行,存活率达70%;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则下降7%—10%。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挽救生命。(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

六个信号 为“猝死”留下一线生机

1.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

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心源性心肌梗死。

2.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心源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心源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应当及时就诊。

3.心跳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起搏细胞发起的,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

心跳过缓,血压变低,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也会导致猝死。

4.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

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

5.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患者会有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等症状。

有些脑卒中发病缓慢,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需要多加留心。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

6.出现憋气、明显的口唇发紫的症状

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警惕可能是肺栓塞。

猜你喜欢

心源性目击者心内科
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分析情景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联合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教学价值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神秘来客
糖尿病是猝死“黑手”
怎样远离心源性猝死
目击者隔街相望
浅谈心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和应对策略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