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戏剧“非遗”吉安采茶戏的传播策略研究

2019-01-07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采茶戏活态吉安

孙 华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 343000)

吉安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重要流派之一,是茶农在种茶、采茶等劳作过程中自编的采茶歌,之后与民间舞蹈融合在一起,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民间小戏。吉安采茶戏于2010年入选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吉安采茶戏内容多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近年来,吉安采茶戏的创作者一方面传承优秀传统剧目,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一批与时代接轨、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作品,其中《远山》《热血山哈》进京演出,收获国家级大奖。

然而,尽管吉安采茶戏积淀深厚,是吉安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以网络化娱乐为代表的精神文化铺天盖地,其传承和传播问题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与很多传统戏剧类非遗一样,吉安采茶戏主要以口传身授、舞台演出为传播方式,并未搭上新媒体传播的快车道。因此,在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以吉安采茶戏为样本,研究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活态传承及其新媒体传播策略迫在眉睫,对于吉安采茶戏生存现状、传播现状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将填补有关学术研究的空白。此外,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学术研究热点,但是将传统戏剧类非遗与新生的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来进行研究并不多,因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吉安采茶戏国际传播的可行性及策略进行探索,将为“一带一路”沿线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吉安采茶戏研究现状和生存现状述评

目前,关于吉安采茶戏的研究较为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吉安采茶戏传播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不过,围绕江西采茶戏主要流派的传承与推介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吉安采茶戏发展源流考据和沿革梳理。比如,吉安广电局牵头撰写的《吉安采茶戏溯源》简要梳理了吉安采茶戏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剧目;韩春宝的《江西主要采茶戏流派起源及作品简析》对吉安采茶戏以及赣东、赣北、赣南等采茶戏的起源进行了考据,盘点了部分经典剧目。2.吉安采茶戏艺术本体研究。比如,汤光华的《吉安采茶戏的音乐及文化意义》、詹纯的《吉安采茶的音韵研究》分析了吉安采茶戏的唱腔发展、表演风格、音韵特色等;方芸的《浅谈〈热血山哈〉的艺术创新》、康式昭《来自远山的震撼———看吉安采茶戏〈远山〉》,从音乐、叙事、主题等角度,对当代吉安采茶戏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3.江西采茶戏主要流派生存现状、演员生存现状及传承保护研究。不少学者对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的演员生存现状、传承现状进行了田野调查,并从加强传承人培养、改革剧团管理体制、打造新旅游样态、利用新媒体传播等方面做了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思路。

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掌握吉安采茶戏的重点剧本、唱腔、艺术风格、传承人及演员的现状等,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参与者,即表演者和接受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传承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透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吉安采茶戏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现状以及受众反馈等信息,系统性地梳理了吉安采茶戏的受众群体分布、主要传播方式、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等。纵观吉安采茶戏是一门传统戏剧艺术,常年偏安一隅,大众对其不甚了解,而且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即当代主旋律大戏走俏,优秀经典剧目难觅其影。新媒体传播拥有无限的时空和流量,是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融于一体的再造,利于吉安采茶戏保持“原味”、“旨”向特色,避免“价值中空,失魂落魄”的窘境。

2 新媒体视域下吉安采茶戏活态传承策略分析

通过借助网络搜索引擎以及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梳理“互联网+”时代吉安采茶戏在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移动媒体、APP等平台的传播现状,采集吉安采茶戏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主要作品、传播频次、受众反响等基础数据,并运用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其传播特点、主要特征等,在大量的国内外非遗传承经验的比较研究之后,提出吉安采茶戏的活态传承策略和新媒体传播策略。

为何将课题研究核心放在活态传承和新媒体传播策略上?其一,考虑到目前国内外对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但吉安采茶戏虽为省级非遗,却鲜有学术关注;其二,新媒体发展迅猛,很多产业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吉安采茶戏理应做出思考。吉安采茶戏要想在纷繁的文化消费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扬弃地发展、创新地发展,做好活态传承的功课。基于新媒体技术开展的吉安采茶戏活态传承及传播策略研究应用性强,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剧团、传承人以及专业技术力量的支持。本研究依托问卷调查与整理、传承人和演员访谈、大数据分析、科学研究等方式进行,通过开展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大数据分析,围绕吉安采茶戏与其他地方剧种及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传统经典剧作的改编、打造新时代新剧等方向探讨其活态传承策略,同时将为政府部门及剧团思考吉安采茶戏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新媒体艺术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其受众参与的互动性成为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而且,这种受众参与和互动行为,为吉安采茶戏的“大众”传播提供了可能性。本部分研究吉安采茶戏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策略,研究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分两部分进行。首先是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分析移动直播、微博微信、APP等平台特点,并结合吉安采茶戏的呈现特点,提出立体化、多层次、分受众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提出新媒体传播需要克服的娱乐化、价值中空等弊端。其次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增强吉安采茶戏的舞美、音乐的表现力,如设置网上虚拟体验馆、3D技术运用等。主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新媒体技术拉近吉安采茶戏与受众的距离,让吉安采茶戏搭上“互联网+”的发展快车。

3 “一带一路”倡议下吉安采茶戏的新媒体传播可行性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沿线国家的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对吉安采茶戏的国际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虽然吉安采茶戏不是“一带一路”沿线“非遗”文化,但是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吉安采茶戏也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新媒体走向国际戏剧圈。本部分将从作品选择、传播方式等方面探讨吉安采茶戏国际传播策略。

其一,作品选择方面,剧团、传承人及政府相关部门合力打造江西非遗故事化传播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国内国际艺术认可度。内容上创新以改编传统经典剧作,打造新时代新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红色文化,赣鄱地方文化。形式上创新,用“互联网+”激活非遗传承和传播的生命力,如运用情景叙事法,VR动画活态传播非遗,或尝试开发“非遗”题材电影,建构“互联网+非遗题材电影”传播新阵地,推动中国非遗“走出去”的“新姿势”,让世界倾听中国非遗故事。

其二,传播方式方面,发挥学校传承作用,重视培养国际化传承人才,实现经济人文共赢发展;完善健全传承保护的法律法规,构建华侨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多数国内代表性传承人的外语水平低、对国外情况不了解等缺陷影响着我国非遗的国外传承和传播。为此,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为激发华侨在非遗传承和发扬上的积极性,有必要构建华侨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出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道路是必不可少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得文化产业的开发形成规模,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打造地方特色,做大做强赣文化。

在市场经济以及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的语境下,吉安采茶戏活态传承的重点不仅是传承人的保护、表演程式、经典剧目保护的问题,其传播与推广同样重要。从传承到传播的转换,是吉安采茶戏必须直面的问题。通过传播介质转换之后,吉安采茶戏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并经受受众的“检验”,既可以拉近该艺术(传承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也为该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动力。吉安采茶戏是活态的文化,其传承需要发展的传承、扬弃的传承,即注重活态传承。利用新媒体传播吉安采茶戏适应了“互联网+”的时代,是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吉安采茶戏良性发展。本文为吉安采茶戏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从大的范围来看,对于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传播也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采茶戏活态吉安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活态传承的策略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妈妈,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