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友圈刷屏现象的背后——是民众社会责任感的提高,还是虚荣心的彰显?

2019-01-07吴欣怡

记者观察 2018年16期
关键词:时事责任感滴滴

文/吴欣怡

现阶段,社会上的各类大事或新闻,大量网络公众媒体第一时间的推送和朋友圈铺天盖地的转发,就足够让我们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资讯。

面对不同的新闻事件,朋友圈产生的这样刷屏现象,是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大众传媒崛起的重要标志。在不违反法律道德基础上的转发和对时事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像是法治社会下言论自由高度发展的产物。

每当某大型的新闻事件出现,最先开始发声的人便会迅速将自己的观点转换成简短精炼的语言放在信息传播媒介上,接下来很多人在没有仔细了解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的时候,便开始跟着最先发声的人发表相似的看法,并没有任何自己清晰的视角和立足点,甚至在一段义正辞严的文字后面,看不到任何可以改变事件走向的具体措施提出。一段时间之后,朋友圈便形成了跟风的现象。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这种看似“义愤填膺”的正义的言辞,是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体现,跟风而成的观点和评论,足够彰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认为大多数人的转发只是出于“虚荣”,来彰显自己所谓的社会责任感,甚至还隐含着一些别样的心思,诸如“我转发了同样的观点,因此我和周围人的立场是一样的”“我也是站在社会正义方向的”……

公众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对时事的高关注度和责任感是好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基础上,片面地发表观点,不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例如,之前被刷屏的“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事件”中,对作恶者的谩骂、对滴滴管理制度的抨击不绝于耳。无论刷屏与否,社会的道德天平都不会倾斜向作恶方,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深层次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司机的从业资格认证是否存在问题,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等。然而在社交媒体上很少能看到这样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而方案和解决方式的提出更是微乎甚微,千篇一律的讨伐更像是旁观者的做法。

无畏的谩骂并没有价值和意义,这样做更多的只是体现了社会的浮躁面。倘若是缺乏理性思考的一味跟风刷屏,那么“言论自由”更像是一纸虚浮的口号。上文提到的滴滴事件,网络上对滴滴公司的声讨逐渐消停之后,才有系统的官方数据指出,事实上,网约车的案发概率比出租车要低很多。这时,人们沉默了,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之前的慷慨言辞存在片面性,社会弥漫的依旧只是家长对孩子“出门不要打车”的所谓“忠言”。

每件事情的存在或者发生都有它在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原因。看待问题时,不能一味地片面,两面地思考和考虑问题才是理性的。同时,笔者认为只有寻找到各种措施在实际中才能去降低“坏人们”触碰法律底线的机会才是解决之道。一味地跟风刷屏,从根本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现阶段对各种时事热点的跟风刷屏,主要发生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由于大学生对于很多高热度事件,往往喜欢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大学生对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但同时需要重视的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很容易被带入思想歧途。

所以,面对跟风刷屏这一现象,更需要引导大学生对时事热点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思考,学会全面看待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这才是真正至关重要的,否则只能是一纸空谈。

最后,本文对“跟风刷屏”现象的辩证思考,是希望公众都能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并分析问题,并能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的措施,这才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该有的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时事责任感滴滴
时事半月谈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滴滴”上的叮咛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时事政策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
《时事联评》第一期“南海风云”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