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参与、接触与中国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研究

2019-01-06杨景茹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22期

杨景茹

摘 要:如今,社会的发展使野生动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而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强弱对未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影响。为进行研究,笔者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分别和保护行动意愿正相关。为此,我们应当增加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丰富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和与野生动物的接触经历。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行动意愿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2-0211-03

0 引言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已被视为反映社会道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如圣雄甘地所说“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和她道德的进步可以用他们如何对待动物来加以衡量。”而动物保护意识中,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对自然和社会而言尤为重要,其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野生动物保護行动的进行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实施,进而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公众对饮食、娱乐、医疗、衣着等方面需求的增加,使得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而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强弱对未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笔者以山东为例,对3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问卷调查,并与多所学校的师生进行了访谈,以此对中国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展开研究。

1 研究构思与研究假设

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中国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山东省3所初中、3所高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总结出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主要维度,并初步探讨了影响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维度总结方面,张术霞等人将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总结为“知”、“意”、“行”,即知识、态度、行为。为了让研究更加简化和具有可操作性,笔者结合访谈,将行为倾向作为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关键维度。在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影响因素方面,结合访谈可以发现,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教育和培训经历、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可能会对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具有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与教育和培训经历有关,有过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教育和培训经历的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更强。

假设2: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与参与经历有关,有过野生动物保护行动参与经历的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更强。

假设3: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与友好接触经历有关,有过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经历的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更强。

2 数据来源与核心变量

2.1 数据来源

为进行本研究,笔者制作了调查问卷,样本涵盖山东省多所学校的青少年,对于该研究而言,其样本较具代表性表型,最终确定有效样本量为328个。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线性回归。

2.2 核心变量

2.2.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中国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表征方式为野生动物保护的行为倾向。在问卷调查中选取三个题目:(1)用“您是否愿意为保护野生动物捐出你的零花钱”来表示野生动物保护的个体行为倾向。(2)用“您是否愿意加入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来表示野生动物保护的集体行为倾向。(3)用“您是否愿意为保护野生动物而参与请愿”来表示野生动物保护的激进行为倾向。选项为“非常愿意”、“愿意”、“不确定”、“不愿意”、“坚决不愿意”。经过因子分析,发现三个题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7,其中集体行为倾向的因子负荷超过0.8。为此,本文最终采用集体行为倾向这一题目作为表征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2.2.2 自变量

本研究选取的自变量包括“教育和培训经历”、“保护行动参与经历”、“友好接触经历”三项。题目分别为:(1)“您是否接受过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教育或培训”;(2)“您是否参与过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3)“您是否有过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选项为“是”和“否”。

2.2.3 控制变量

遵循以往的研究惯例,本研究将性别、民族、宗教、户籍、年级五个项内容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性别包括男、女,分别占比45.1%、54.9%;民族包括汉、少数民族、分别占比96.0%、4.0%;宗教包括无、有,分别占比96.3%、3.7%;户籍包括非农业、农业,分别占比55.8%、44.2%;依据青少年年龄的有关文献和规定,年级包括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共10个年级、其中小学生占比12.2%,初中生占比38.9%,高中生占比19.5%,大学生占比29.5%。样本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3 调查结果与讨论

3.1 描述性统计

3.1.1 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总体评价

从表2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绝大多数有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集体行为倾向,且具有很强的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集体行为倾向的青少年占比最大。进而,我们可以得知,青少年大都具有良好的野生动物动物保护倾向。从“意”的角度来讲,青少年具有较好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3.1.2 教育和培训经历、参与经历、友好接触经历的总体评价

从表3中可以看出,少部分青少年具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教育经历、野生动物保护行动参与经历和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经历。其中,具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教育经历的青少年占36.8%,具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参与经历的青少年占28.3%,具有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经历的青少年占41.0%。

3.2 回归分析

3.2.1 控制变量对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意愿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模型一中,有性别、民族、宗教信仰、户籍、年级为控制变量,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意愿为因变量。其中,年级与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意愿的关系显著,其他控制变量与因变量间关系不显著。但与我们预想的不同,年级与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相关性系数为-0.128,即负相关。通过访谈,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年级越低的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中越多的包含动物保护有关。这也从某种侧面上说明,对培养青少年动物保护意识的重视程度呈现出显著提高的趋势。

3.2.2 教育培训经历对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意愿的影响

在模型二中,我们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的教育培训经历。回归结果(如表4)表明,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38,即青少年所受到的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的教育培训越多,野生动物保护意愿就越强,两者正相关,假设一成立。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的教育培训经历可以增长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使青少年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意愿。

3.2.3 参与经历对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意愿的影响

在模型三中,我们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回归结果表明(如表4),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449,即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越多,野生动物保护意愿就越强,两者正相关,假设二成立。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可以使青少年认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意愿。

3.2.4 友好接触经历对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意愿的影响

在模型四中,我们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回归结果(如表4)表明,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282,即青少年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觸的经历越多,野生动物保护意愿就越强,两者正相关,假设三成立。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可以使青少年对野生动物产生亲近心理,进而增强青少年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意愿。

4 结论与启示

总体来讲,青少年所具有的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的教育培训经历、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并不多,但是动物保护态度良好。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分别和野生动物保护行动意愿正相关,且相关性显著。

完善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丰富增加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知识。青少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时,会系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其中理应包含丰富的动物保护知识,但是就访谈结果和调查结果来看,受到系统的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教育的青少年占比较低。因此,有必要普及青少年的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完善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按年级有分别有重点地向青少年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使青少年认识并了解到野生动物保护现状、野生动物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政府为野生动物制定的政策。另一方面,社会的宣传也可增长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完善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体系,进而提高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学校、社会组织青少年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丰富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责任感,提高强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然而,就访谈结果和调查结果来看,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的参与经历的青少年占比很低。因此,有必要丰富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参与经历,实现从“意”到“行”的转变。

青少年参与到大自然中,与动物进行友好接触。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有利于使青少年产生对野生动物的亲近心理,尤其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在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然而,就访谈结果和调查结果来看,有与野生动物友好接触的经历的青少年占比并不高,因此,青少年应当适时适度走出城市,对野生动物进行友好了解,进而增强青少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术霞,李超吉,王冰.大学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实证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06):104-108.

[2] 胡建国,裴豫.中国公众环境意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后物质主义理论视角的研究[J].晋阳学刊,2019(03):101-107.

[3] 王纳,刘红彩,赵雷刚,雷鹏,王静,张振华.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调查[J].陕西林业科技,2012(06):34-36.

[4] 郑石明,罗凯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与环境政策工具选择——基于29个省市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7(09):184-192.

[5] Ming Z,Ximei L,Na L,et al.Overall review of renewable energy tariff policy in China: Evolution,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25:260-271.

[6] (印)甘地(M.K.Gandhi)著.甘地自传[M].杜危,吴耀宗合译.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