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南后街花灯传承保护现状研究

2019-01-06梁丽琴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梁丽琴

摘 要:作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州南后街花灯,其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富有极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如今,曾经繁盛一时的南后街花灯遭遇了保护和传承的困境。文章通过对南后街花灯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现状的研究,呼吁群众提高对南后街花灯传承保护的意识。

关键词:福州南后街花灯;民俗文化;传承;保护

明代诗人谢肇淛曾说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1]从古至今,南后街一直是福州花灯制作和展示的聚集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繁盛一时的南后街花灯也渐渐地没落。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州南后街花灯,如何在当今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是现在南后街花灯面临的首要问题。

1 福州南后街花灯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1.1 制作工艺

南后街花灯基本是手工纸扎的篾骨灯,造型看似简单实则工艺繁琐复杂。灯体的主要结构以竹片工艺为主,不易弯曲折叠,花灯体积较大。传统花灯的制作需要经过裁纸、染色、破竹篾、扎灯架、捏人面、糊纸、调色、着色、封釉、描绘装饰物、写吉祥佳句、贴花边、装珠穗、放体内蜡烛或油灯、放檀香等多项制作工序。福州传统花灯灯体刻艺主要采用戳、切等刀法;着色工艺采用晕染。此外,还有一种表面装饰图案的拓印工艺:灯体成型后,在基底面涂刷一层薄稀的桐油,在阴凉处晾24小时以上,拓印颜色及图案后与基底整体呈现丰富的质感;拓印后的图案涂刷用秘方调配的糨糊,使晾干后的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面层的水油挥发,使灯体图案保持鲜艳的色彩,能够抵御风雨和光照,不易干裂、褪色[2]。

1.2 花灯与民风民俗

在福州,花灯与民风民俗息息相关。在以前,姑娘为人妻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早日为家族添丁。如若婚后姑娘迟迟未有生育的话,对两家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事。灯在福州话里谐音“丁”,在元宵佳节送灯给已经出嫁的女儿表达了对女儿来年“添丁”的美好祝福,于是就有了“亲家舅送灯”的习俗。送灯的人选首推小舅子。由小舅子把娘家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灯挂在两根白蔗两头送到男方家中。姑娘出嫁的第一年,送的是“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的是“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如若姑娘仍未添丁,就加送一盏桔灯。在福州话里,“桔”与“急”谐音,取家里人为姑娘未生儿育女的着急之意。如果已经有了儿女,一个孩子就要加送一盏灯,表达外家对孩子的祝福之意,送灯的盏数要超过子女数,如关刀灯、走马灯、绵羊灯等。灯送到时,亲家妈妈或者姐夫要煮太平面给亲家舅,还要给小舅子压岁钱。福州至今流传着一句童谣“亲家舅送灯,亲母带身(怀孕)”[3]。

2 福州花灯的传承和保护问题研究

2.1 传承上存在的问题

2.1.1 收入菲薄,从业人员减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审美精神和价值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更热衷于选择五光十色的现代花灯,传统花灯的销量逐年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花灯制作人会在制作花灯的空余时间去选择另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一直坚持制作传统花灯的周永拯师傅表示,除了在春节期间售卖花灯之外,他平日则在外开车,或以售卖普通灯饰物品等方式补贴家用。周师傅还说:“做花灯其实主要是因为实在放不下这门手艺,如果仅仅是依靠卖花灯,实在是难以维持生计。”因此,选择专门从事花灯制作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2.1.2 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南后街花灯的代表性传承人郑明霖今年已经72岁,其余的花灯制作师傅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老龄化问题是南后街花灯传承人队伍的突出问题。花灯的制作工艺繁琐精细,对制作人的体力、眼力、手的灵活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从事花灯的制作和教导徒弟对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1.3 传承上后继乏人

现在南后街花灯的传承人处于青黄不接与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走访了3位花灯制作师傅,他们表示,现在几乎没有主动上门来学习花灯制作的年轻人,他们现在的徒弟的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当被问及下一代是否也是在从事花灯的制作工作时,传承人表示下一代只是在花灯制作繁忙时来帮工,并未以花灯制作为本职工作。原因如下:

①花灯制作要求高,学习耗时长。南后街的花灯制作需要能熟练地掌握书法、绘画、彩扎、刻纸等多种技能,难度大,耗时长,元宵节的花灯一般在前一年的五月份左右师傅们就要开始着手准备。南后街花灯作为一种口授心传的文化,其技艺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否则是无法独立完成花灯制作的。郑明霖师傅也曾说花灯制作需要不断学习精进,他也在不断地学习改进。但在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和多元化现代文化精神下,鲜有年轻人愿意花费多年时间全心全意学习花灯制作,即使有也是浅尝辄止,未能真正地学成出师。

②花灯收益有限,现在职业选择多样。花灯的节令性强,仅在元宵節前后受到市场的青睐。随着南后街花灯的文化空间的逐年萎缩,大众对花灯的需求逐年降低,从事花灯制作并不能维持生计。周永拯师傅提道:“以前的花灯制作行业是很吃香的,很多学生辍学没有学识,只能靠一双手来讨生活,于是再苦都会坚持学艺生活。现在的工作机会比以前多了,花灯的收入也不如从前了,人们都不爱学习了。”

2.2 保护上存在的问题

2.2.1 社会公众的参与保护意识不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标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加之传统节日民俗的文化功能的衰退、大众对福州花灯的价值的忽视等因素,大众对福州花灯的关注度逐年降低。公众是孕育、传承、发展非遗的重要角色,公众对福州花灯的关注参与度过低也是将来福州花灯传承和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2.2 相关资料收集研究的欠缺

据调查,现在关于福州花灯制作的记录和收集整理的完整文字资料较少,现有的影音资料和图片资料只能反映福州花灯的某一突出特征的片段式资料,未能反映福州花灯这一项目的整体特征。一旦福州花灯出现了传承上的中断,仅凭现有的资料后人难以得知福州花灯的全貌,那么福州花灯的传承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3 改善福州花灯传承与保护情况的对策与建议

受到现代文明进程的影响,福州花灯在传承与保护上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因此,笔者针对福州花灯传承与保护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对福州花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1 加强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强化福州花灯的学术研究

在福州花灯现有的资料中,文字资料空白较大,视频、音频资料并不完善,缺乏系统的研究整理。因此,鼓励传承人将制作花灯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一套详细的集文、图、音频、视频于一体的规范书籍。

3.2 提高社会关注度,全面激发福州花灯的活力

公众参与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现在福州花灯保护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社区和村镇是公众社会生活的主要聚集地,在开展福州花灯的保护工作时应该重视发挥社区和村镇的重要作用,组织关于福州花灯的社区活动,如元宵节的花灯制作的活动,宣传元宵与花灯相关的民风民俗,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到公众的生活中,从而使公众参与福州花灯的传承保护意识逐渐形成。

3.3 发挥学校的促进作用

在近年来的非遗保护工作以及宣传实践中,“进校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就福州花灯而言,将福州花灯作为福州乡土文化教育内容引入福州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学以及大专院校课程中,有利于增强年轻一代对于福州花灯的认知,培养年轻一代对于花灯制作的兴趣,培育愿意投身花灯制作的年轻人才。

4 结语

福州南后街花灯代表福州传统的民俗文化,是福州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了历史和文化的积累沉淀,南后街花灯不仅仅是元宵节的观赏灯具,更是福州的一种人文情怀。虽然目前南后街的花灯在保护和传承上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经过公众、政府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南后街花灯定会重新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明)王应山..闽大记[M].陈叔侗,卢和,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丁凡倬,范训瑞,李雪艳.福州南后街花灯的文俗源流与艺术特征的研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6):24-25.

[3]方炳桂.福州习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