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博物馆的情感教育功能

2019-01-06李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个体博物馆意义

李倩

摘 要:博物馆的情感教育是依托观众自身的情感经验,利用博物馆的展示,不断建构观众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并将其朝有利于自身需要的方向转化。

关键词:博物馆;情感教育

1 博物馆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可以引导人所含的各种情感要素发生新的质变,从而去契合个体的自身发展需要。人需要主动地去认识与理解自己的情感,并将其朝有利于自身需要的方向转化。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其独立地位未得到完全体现,其实施途径单一化,过多地局限于学校教育中,这对情感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教育,在情感教育与社会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确立博物館的情感教育功能,将其纳入博物馆教育的体系中是为了情感教育更广泛地开展。

另一方面,博物馆的情感教育对于博物馆教育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性质的转变,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收藏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场所,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博物馆是扎根存在于社会中后,博物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社会需要中积极寻求着自己的责任和存在价值。博物馆的存在与发展应是同相应的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的,博物馆教育应是贴近社会需要的,这是由博物馆本身的社会机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需要可以理解为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大众,即人的需要。人们在满足基础的生存需求与表面的物质欲望后,其生活的欲望方能从单纯的物质满足转向人生整体的充实感,开始寻求更为知性的转变。针对人的这种精神情感的需要,博物馆教育应当给人带来“最广泛意义”的教育,“最广泛意义”的意义就在于博物馆不仅仅是提供认知教育的场所,往往还实施与观众精神、情感相关的教育。

博物馆的情感教育引导人们转向纯粹且非物质的体验、使个人得到情感世界的满足,得以重新认识自我的面貌。人们得以从当代生活的疏离中透过情感感受与体验提升自我,进入充满意义且精神自由的世界。博物馆是因社会需要而存在,博物馆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社会普遍的人的情感需求便指向了博物馆的情感教育,这确定了博物馆情感教育在博物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博物馆情感教育的意义。

2 博物馆情感教育的内涵

博物馆的教育是让观众展开积极的“自我教育”。在博物馆里,观众担任学习的主体,他们是“自我教育”的学习者。观众在博物馆的场景中,将从展示中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结,再将这些消息为自己所消化、沟通与重建,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以上这种观众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博物馆教育采用的建构模式所主张的学习模式之上的。

建构主义主张的是个人本身的体验与意义的学习,知识如果无法为学习者所体会,无法形成意义,那都是没有意义的学习。Barry Lord认为:“博物馆学习是一种在基于博物馆实物的非正式、自愿的情境中所具有的塑造性经验,我们在这种经验中发展自身的态度、兴趣、鉴赏力、信念或者是价值观念”。对此,有学者认为关于情感方面的教育更适合博物馆教育的特点,情感教育的主观能动性能在博物馆教育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博物馆情感教育的含义:博物馆的情感教育是让观众在博物馆的展示场地中通过对客观存在的展示事物与信息产生的感受与体验形成不同意义的情感知觉,再将这些新产生的情感与自己先前的情感经验相联系,让这些情感发生新的质变,使其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满足人的生活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的精神与心灵自由的需要。博物馆的情感教育引导人们不断构建、转变自己的情感,让自身得到更完善的发展。

博物馆的情感教育充分体现了观众的主动性,而不是机械性地向观众灌输各种情感指向,不是给观众提供情感学习的教材,观众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展示所传达的观念与态度。博物馆是要营造一个能让观众产生情感的环境氛围,使观众能主动地与展示物件产生连结架构,使观众能在博物馆的环境中产生情感的关联,自行在展场情境中建构情感。博物馆引导观众的心灵脉动,协助观众情感态度的改变,这种情感方面的学习对观众的影响是较大且较长远的,也完全适合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因此更有意义。

3 博物馆情感教育的本质

博物馆的情感教育是通过调节观众对展示信息的主观态度反映来引导观众情感品质的更新,使其满足个体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完整发展的教育形式。这使个体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得到发展,而使个体转向人类普遍性的发展是博物馆情感教育最深刻的本质意义。

情感教育的概念在西方哲学研究的体系中很接近情感教化的含义。情感教化指的是一种精神的造就或陶冶,教化是个人向普遍性提升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舍弃了特殊性而追求普遍性。在教育中所强调的社会化共通并不只是行为的遵循,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共同感觉的培养。

而博物馆作为人类物质文明的展示场所,蕴含的是人类最具普遍意义的精神文化。博物馆情感教育是培养观众对这种共同事物的普遍感觉和一种适度的精神状态,使观众能在参观的过程中体验历史文化的意义,体验人类共同的精神成就,这让人们不把一切归到自身的功利之上,而是注意追求精神文化,使个人的想法能客观化、能超越个人实用的层面,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4 博物馆情感教育的机制

孟昭兰在《人类情绪》一书中写道:“情感这个词,它包括一个感字,有感觉感受之意,还包括一个情字,又有别于感觉之解。情感的概念既包括同感觉感受相联系的感字,又包括与同情、体验相联系的情字。因此,情感这一术语的基本内涵是感情性反映方面的觉知,它集中表达了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方面。”

“感受—体验”是保证情感发生的根本,是个体直接的情绪感受、体验向情感转化。博物馆的情感教育的运作机制便是提供客观存在的展示信息,让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展示情境中获得最基本的感受与体验,通过这些感受与体验所产生的态度反应,即是观众对博物馆信息的情感状态的反映。

4.1 博物馆内的观众感受

感受是主体在现实情境中获得客观事物的价值与情感性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个体情感产生的基础是自我感受,感受在情感最初的形成阶段有一定的触动作用,为之后个体情感的产生作了先导。

在博物馆内,展示物与展示环境共同构成展示信息,其直接面向每一位观众,观众在此开放的情境中,凭借身体与心灵去感知展示场景中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展示说明,去感受展示环境的氛围,去感知这些展示信息所蕴含的内在意义。从这些感知活动中,观众能感受到展示信息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才能形成自身内在的情感。观众对博物馆信息这一客体的感受现象的存在是观众情感产生的机制,这些感受会促成情感经验的积累,唤起个体的情感。因此,自我感受是个体的情感基础,博物馆需要不断丰富观众的感受,这有助于培养观众的情感,并将这些情感转化为符合个体需要的情感意志。

4.2 博物馆内的观众体验

体验是主体把自己当作客体,从而获取客体的感性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体验是情感发生与存在的形态,这种情感体验通常被心理学称之为移情,情感不是通过主体被动的联想,而是主体将情感积极地投射到客体对象中去。移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投射,在知觉中自我把情感投射到对象当中,与对象融为一体。

博物馆内的观众体验就是指观众在建立情感观念的基础上将自己融入博物馆的展示信息中,置于这些信息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中。观众以最深刻的感知形式去体会博物馆信息,在内心深处与这些信息沟通对话,观众感知这些信息的原因不在信息客体,而在观众自己,让观众感到需求获得的那个自我。基于这种感性体验的情感是自然生成的,且具有意向性。在博物馆中,这样深层次的体验会使观众对博物馆信息产生更知性的理解,这种情感理解赋予了共有感受的深度,这种共有感受是观众对博物馆信息的“感同身受”,引发的是观众的共鸣。基于这种共鸣所产生的個体内在情感是最深刻的,这使观众的情感体验经历摆脱了所有物质的限制与现实的关联,这种深层的情感体验诱发人获得个体生命精神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沈嘉祺.论情感在道德内化中的运作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2(3).

[3]谭容培.论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9).

猜你喜欢

个体博物馆意义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有意义的一天
博物馆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露天博物馆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