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当前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的有效结合

2019-01-06教亚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博物馆

教亚波

摘 要:“以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让青少年走出去,走进广阔的世界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原文化部、教育部等11个部门于2016年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拉开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大幕。作为收藏国家历史、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中枢,博物馆在研学旅行的浪潮中,如何与研学旅行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再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最终变成一场美丽的“邂逅”,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好发挥,这是当下博物馆人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研学旅行;博物馆;行走的课堂

“以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和主动内化的教育,难以激发孩子自我内在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所以,如何让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天地,是当前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博物馆作为收藏国家历史、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中枢,在研学旅行浪潮中如何拓展博物馆概念与功能的边界、结合自身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使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的结合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变成一场美丽的“邂逅”,这是当下博物馆人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1 博物馆研学的概念与目的

1.1 什么是博物馆研学

所谓研学,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国际统称探究式学习。将旅游体验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校外教育活动就是研学旅行,这种活动有效融合了学生的所需所学,所思以及所游,故研学之旅又被称为“行走的课堂”,是校外教育和學校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1]。

博物馆研学是以博物馆为主线,通过博物馆的资源将教育内容以真实、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或是体验中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博物馆研学是课堂的载体或是延伸,它的互动性、博物性、学术性以及真实性等特征使其成了当前青少年研学的重要方式。

1.2 博物馆研学的目的

让中小学生的学习世界与现实世界构建联系关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博物馆研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学校要引领孩子走出教室,坚持以科学、自然为友,在亲身体验中收获知识,形成今后在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2]。

2 博物馆与研学结合的作用意义

2.1 博物馆与研学结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开展博物馆研学旅行可更为有效地了解文化背景

配合学校教育是当前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我们以墨西哥为例,每年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或是历史学科相关课程的时候,都要去博物馆。在新西兰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小学的校长或是教师必须要到博物馆去接受专门的教学指导。

国内的博物馆也在运用自己的优势,依据青少年观众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断进化博物馆研学的内容设计。

2.2 博物馆与研学结合有助于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是最根本,最深层、最永恒的。”对于青少年而言,“将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将个人梦想,家庭梦想,有效融入民族梦、国家梦中”。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民族就有前途,国家就有希望”。在新时期下开展博物馆研学之旅,尤其是具有特色的红色历史资源,不但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助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培育和践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必须要从学生抓起,从小注入理想信念,促使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的社会栋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奠定良好基础。

2.3 博物馆与研学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承担起“大学校”的责任

在新时期背景下,博物馆与研学结合有助于博物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校”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承担起“大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引擎。

现阶段,国家文物局联手教育部将95家博物馆有效纳入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基于此,博物馆积极采取措施,整合资源,并推出了一批精品课程和研学旅行实践项目。如由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率先倡议、首都博物馆等十余家博物馆开展的“燕国达人”活动;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馆根据地方特色,推出了“草堂一课”;广东博物馆推出了夏令营,即“自然海洋营”活动;还有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打造的“小小讲解员”的红色研学夏令营等,用这些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历史、掌握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4 博物馆与研学结合有利于把博物馆的文化底蕴融入学习需求中

《博物馆里的中国》有一段话:“博物馆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场所,这里收集着人类的记忆,这里珍藏着民族的灵魂,这里抵御着岁月的剥蚀,这里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一个生命因为有了记忆而更加精彩,一个国家因为有了记忆而更加厚重,一个民族因为有了记忆而得以延续。”[4]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将来,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和发展,而博物馆是收藏国家历史、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中枢。因此,更加需要把更多的青少年引入到博物馆的环境中,通过展览、体验活动、环境营造等一系列活动方式把博物馆的文化底蕴融入学习需求中去,这才是博物馆研学给予青少年成长最为有效而有力的支持。

3 我国博物馆与研学的结合现状

研学作为一种教学的模式和标准起源于美国,促进了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1995年引进到法国,叫“动手和面团”;2001年引进到中国,简称“做中学”。事实上,在美、法、日等研学旅行发展成熟的国家,博物馆已经是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必不可少的第二课堂,在教育功能上已能与学校相提并论,在研学教育理念、表现形式、手段方法等方面有着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

目前在我国,博物馆研学尚处于朝阳阶段,为此,国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推动。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等共11个部门于2016年11月30日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全国推进中小学研究旅行工作的要求,同时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投入人力、物力,进一步加强研学旅行基础建设,完善经费筹措机制、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等。这充分说明研学之旅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标志着青少年研学旅行帷幕的拉开。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及,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文物展览馆、历史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积极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规划研学旅行,更好地将研学与德育体验、学校课程以及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化地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

2017年的几份标志性文件都有效地将“博物馆”和“研学旅行”有效地关注在一起,旅游业界将2017年称为“研学旅行元年”,很多教育研究公司或课程建设中心将他们研学课程中的博物馆类课程由之前的极小比重逐步增加到了30%~40%。博物馆研学工作的开展就如朝阳喷薄而出,愈发火热。

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朝阳阶段的博物馆与研学的结合就像两大模块的拼合,相互产生一定的作用力,但更深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好似一种“物理反应”。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思维模式却需要博物馆人不断更新思维版本,创新博物馆研学的教育形式,在学生的心理、认知、信念和潜能上发挥更大、更持久的内在作用,使其思与行、内与外均为一体,最终实现与研学产生的“化学反应”。当前我国的博物馆研学正处于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这一过程的探索之中。

4 当前博物馆研学的基本方式及有效结合的问题与建议

4.1 当前博物馆与研学的基本结合方式

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具备与研学结合的专业能力。现下的博物館研学,多是各学校或课程建设中心在研学活动中将博物馆作为主要活动基地,其研学内容的着眼点在于力求实现立体分解、丰富课堂教学知识,所以研学结合的基本方式多为聆听讲座、参观展览、实践体验、讨论总结、分享学习心得等,主体导向多以学校和课程建设中心为主,具备开发主导能力的博物馆还很有限。

4.2 博物馆与研学有效结合面临的问题

博物馆研学的经验是对过去有效方式的总结和积累,但同时也容易出现思维定式、忽略问题。因此,我们总结了几个当前遇到的问题以供探讨。

4.2.1 研学活动设计落后

有些博物馆在设计研学内容的时候,活动设计仍以参观、讲座、讨论总结等形式为主,略显沉闷,一些学生们会排斥,参与感不强,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4.2.2 与研学结合的意识还不够强

个别博物馆对博物馆研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面临着地方不重视、群众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职工拒绝走出思维定式等情况,因而采取措施不力,没有开展活动,有的即使开展了一些活动,也大都没有制度化、经常化,活动方式比较简单,缺乏营销策划意识,活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4.2.3 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内设机构尚未优化

有些博物馆,特别是一些基层博物馆因地方的意识落后,对博物馆不够重视,存在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内设机构尚未优化等情况,以至于博物馆研学的工作开展进展缓慢。

4.2.4 博物馆文创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对薄弱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走近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结合研学主题创造出来的文创产品将会以另一种形式将研学体验凝固,持久发酵。有些博物馆不具备文创开发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在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营销推广意识淡化,缺少了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文创产品,趣味性和艺术性浓度降低,博物馆研学体验也减少了一种凝固和持续发酵的途径。

4.3 关于博物馆与研学有效结合的建议

针对当前博物馆研学面临的问题,我们思考了以下几条建议作为参考。

4.3.1 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探究性、体验感强的深度课程

例如,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课题研究竞赛等形式,尽可能地通过研学形式的改变,让学生们参与进来,从而让博物馆变得“活”起来、好玩起来。

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每年都坚持举办各种红色主题研学营,通过动手搭帐篷、篝火联欢、找宝答题、手工制作等游戏体验和“我是情报员”等角色扮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战争历史、国防知识和英雄事迹等知识的了解。新颖的研学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增强了研学内容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使学生们学有所获、行有所思、游有所乐。

4.3.2 组建营销策划团队,将研学活动形成一种制度化、经常化的教育形式

博物馆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与研学结合的意识,拓宽职工思维边界、打破定式,组建起营销策划团队,使研学活动成为一种制度化、经常化的教育形式,从而促进博物馆研学的持续发展。

4.3.3 加快体制改革,厘清发展机制

博物馆在与研学结合的浪潮中,还需加快体制改革,厘清发展机制;深挖特色资源,做好研学的项目规划与设计;增强职业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另外,还可以打破边界、以博取胜、讲好城市故事,充分发挥城市文明的展示作用。

4.3.4 重视博物馆研学的文创产品开发、营销推广和管理人才培养

有趣、有用、有艺术性,才能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只有当历史文化与科技创意联姻,经典与时尚相遇,这样的文化遗产才是活态传承的、有生命力的。因此,重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抓好博物馆研学的营销推广,加强博物馆管理人才培养,更好地促进博物馆研学的繁荣发展,也是当前博物馆需要持续面对的自我成长问题。

“行是知之始、重知先重行”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学生在学校里所接受的知识已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学生要在新时期将所学知识实践到社会中,就要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博物馆如何在与研学旅行的结合中不断探索发挥特有优势,积极解决面临的困难和不足,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方向,使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的结合从“物理反应”逐步走向“化学反应”,更大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这是当前博物馆人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将对未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理娟.董倩茹博物馆研学的内涵是什么?怎么“学”怎么“游”?[J].文博中国,2019(10):22

[2]马率磊.中小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探究[J].文物春秋,2018(5):52-56.

[3]薛丹,刘雅琨.浅议博物馆研学游热潮下对讲解员提出的新要求——以齐文化博物院研学课堂为例[J].兰台内外,2019(16).

[4]王超,侯春燕,张遇,等.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博物馆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博物馆,2014(1):123-126.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博物馆
博物馆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