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对抗吊舱维护保障人员培养机制优化研究

2019-01-06陈志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吊舱监控部队

陈志荣

[摘           要]  针对当前电子对抗吊舱维护保障人员的培养现状,从战略需求、问题聚焦、基本策略、质量监控四个方面研究吊舱维护保障人员培养机制的优化问题,给出初步的优化方案和实施建议,为吊舱维护保障人员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关    键   词]  电子对抗;吊舱;培养机制;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222-02

近年来,随着各型吊舱大批量配装,急需精通电子对抗吊舱理论、熟谙电子对抗吊舱维护保障技术的维修保障人员。而一线并不具备成熟的维护保障体制,吊舱维保人员的能力素质距离使命任务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还不够优化、完善。因此,研究优化吊舱维保人员的培养机制对提升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吊舱维保人员培养机制优化的战略需求

(一)吊舱地位作用不断提升急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强国必须强军。随着地缘政治变化及周边局势发展,对航空兵部队作战能力提升的需求愈加迫切。电子对抗吊舱正是空军电子对抗作战拳头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用于增强自卫干扰能力的通用干扰吊舱和用于随队支援干扰的大功率干扰吊舱,正在大批量列装部队并投入使用。作为吊舱的维护保障人员,更要顺应吊舱在未来战争中地位作用不断提升的趋势,依托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锻造过硬的维保能力。

(二)瞄准吊舱维保任务不断深化,需要优化吊舱维保人员的培养机制

东海、南海等应急作战方向形势变化牵引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作战训练的内容发生剧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支援干扰任务大幅增加;(2)电子侦察任务日益繁重。为了满足作战训练的需求,航空兵部队增配了新型的侦察与干扰吊舱。

(三)着眼吊舱维保人员的培养现状,需要优化吊舱维保人员培养机制

部队吊舱维保人员主要是军官和士官,而士官又是维保主力。由于吊舱装备时间较短,其维保人员的来源途径少,大多来自各院校培养的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毕业生和部队相近岗位选调,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因此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因此,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必须着眼空军吊舱人才培养途径,优化现有的维保人员培养路线,提升维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二、吊舱维保人员培养机制优化的问题聚焦

(一)顶层设计粗放,人才培养路线不清晰

人才培养路线是吊舱维保人员培养的蓝图,是顶层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空军尚未有专门培养吊舱维保人员的院校专业设置,部队上岗人员大多是从院校相关专业分配来的毕业学员或从部队其他岗位上转岗过来的人员,人才培养路线模糊,培养机制缺失。

(二)过程设计不精细,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人才培养过程是吊舱维保人员培养的具体实施,需要对培养过程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从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条件建设等方面展开。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过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但在当前的吊舱维保人员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善,重点表现在培养目标不能体现吊舱维保特色、知识体系构建不贴合吊舱维保岗位需求和教学条件建设跟不上任职教育需求三个方面。

(三)运行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效益难把控

运行机制的设计要合理科学地融合于事务、融合于目标。吊舱维保人员培养的运行机制,是指在吊舱维保人员培养过程中的各要素结构及相互关联作用的内在机理。在吊舱维保人员的培养过程中,运行机制能为其保驾护航。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部队战斗力,必须配套健全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但目前的运行机制在管理与评价方面还不够健全,限制了吊舱维保人员培养的运行过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也难以把控。

三、吊舱维保人员培养机制优化的基本策略

(一)优化顶层设计,勾画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路线

1.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路线

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遵循任职教育规律,着眼部队岗位任职需求,由院校与部队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估等内容,并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以实现院校教育与部队岗位有效对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入学→培训→分配”全过程无缝对接。在整个培养路线中要坚持空军机关、部队、院校三级监控制度。

2.采用“点对点”人才培养路线

部队和院校就培训内容直接对话,根据部队岗位需求及转岗人员的具体情况,向院校提出具体的培养需求。院校根据部队的这一具体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部队约定的时间施训。具体实施中空军机关需要随时掌握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向院校下达培训任务,并跟踪检查培训质量。

(二)优化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侦察吊舱为例,吊舱维修保障人员核心能力目标主要有:分机性能检修、接收天线检修、馈线检修、接口检修和灵敏度测试调整等。依据能力培养目标,制定相應的人才培养方案。吊舱维保人才培养方案是院校实施吊舱维保人员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院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院校在吊舱维保人员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重点突出能力需求,对培养目标设定、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细化,为人才培养提供纲领性的文件。

(三)优化知识体系,确定简洁高效的人才培养过程

电子对抗吊舱系统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深厚。在吊舱维保人员的培养过程中,培训知识体系的选取应遵循“够用”的原则,融入“全程培养”思想,不能贪图在一次培训中学到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订单式”的培养还是“点对点式”的培养路线,解决的都是人员当前阶段维保能力提升的问题,并不能做到“一学定终身”。对吊舱维保人员来说,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吊舱装备知识。其中专业基础知识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吊舱装备知识中有一部分是维保工作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其他则为伴随装备发展与作战使用过程要拓展的知识。

(四)优化运行机制,探索良性人才培养回路

1.健全主体要素宏观决策机制

电子对抗主管业务部门负责吊舱人员队伍能力建设领导和管理,对人员配置、培养使用具有主导作用,对吊舱维保人员的培养提供顶层决策和制度保障。

2.建立管理活动组织协调机制

(1)要搞好组织协调。从部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步骤,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2)增强工作协调。分清主次,抓住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管理活动的服务保证功能,形成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局面。

3.完善培养流程联通机制

吊舱维保人员培养流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输入(招生、选拔),培养(教育、管理、训练)和输出。(1)建立清晰合理的输入→培养→输出的链条关系;(2)明晰各个环节的独立责任与相互协作。三个环节之间要明确自身的独立责任,各个单位之间要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四、吊舱维保人员培养机制优化的质量监控

(一)坚持多元监控

在吊舱维保人员培养机制优化的过程中,科学确定监控主体是优化质量监控体系的关键。机关、培养机构和部队是吊舱维保人员培养过程的主要负责人、完成人和使用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司其职,对人才培养质量负有重要责任,同时他们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主体。

(二)坚持全程监控

机关要加强进出口专业匹配控制、培养质量反馈控制和培养过程质量控制。培训机构应对从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选择等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到培训后的岗位任职情况进行追踪,对培训期间的行政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监控。部队从出口对人员岗位任职能力评估并形成培养意见反馈给机关和培训机构。

(三)坚持动态监控

综合考虑人员、环境、条件、装备、作战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设置評价指标,充分考虑指标内涵,根据作战、装备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权重,纠正指标体系中的偏差,实行动态监控。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吊舱监控部队
战机吊舱火力赋能“神器”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NEO—2X光电吊舱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侦察兵
1-Wire在家庭监控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