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随物移 “我”因物

2019-01-06曹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薯块番薯故乡

曹津源

美文引路

故乡的番薯

◎孙善文

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

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从家乡雷州市善排村坐三轮车出发,先是到我们村子所在的南兴镇,又从南兴镇坐上长途客车,辗转五百多公里来到深圳。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迫不及待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裂开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虽不起眼,却是那样盛张。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机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

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那天,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个春秋。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生机,又藏有诗意。如此诗情画意,我是记在心上了。

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我要带到单位去,要种番薯了。

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薯块的五分之一泡在水中。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每天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薯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榕树根,一条一绦,却是清晰可见,洁白而纯净。

紧接着,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个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20世纪80年代前在农村长大的人,对番薯叶或许都有共同的记忆,那时的番薯大多用于煮番薯饭。而到如今,连番薯叶都成了城市人餐桌上的环保菜。这不由让我想起农村的岁月来,那年月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想,番薯会有如此“尊贵”的待遇。

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新的色彩。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枝上有枝,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举着。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片宽卵形,有的呈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叶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经遇风霜,整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花时,我总会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了,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

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了一份随遇而安。

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根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赏心悦目的风景,番薯已换了角色。

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5日)

技法借鉴

一、展开“情随物移”的全新视角。这篇文章的新视角表现在:1.“受好友的启发”,赞“瓶栽番薯”的“诗情画意”,为读者开辟独到的审美视角;2.由“赏照”转入“自栽”,由“自赏”转为与同事“共赏”;3.思由情生,拓开境界。一句发问“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自然引发关于“番薯在瓶”与“我在深圳”的人生思考。

二、升华“‘我因物新”的人生感悟。赞赏番薯新物态之美,如果停留在视觉的外在形态,那么立意很可能浅显。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让文脉由表及里,由物及“我”,由“赏瓶景”提升为“品生活”,完成了“物因我新”至“‘我因物新”的立意升华。于是,联想丰富、耐人寻味的“金句”逐一亮出。至此,“我”新颖的人生感悟和志向表达,使文章立意具有了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我仿我秀

扁豆花开

◎黄心怡

最欣赏那一篷扁豆花,缠缠绕绕地长,细长的枝分不清你我。顺着院墙,上树;顺着树枝,竟攀上了电线。于是,在那个转角搭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绿篷,紫色的小花,在绿叶间且落且开。

我常常趴在家中的阳台上,远远打量它,从冒芽一直看到绿油油的叶子铺到一墙、一树乃至大半根电线。写作业、看书累了,郁闷了,烦躁了,我便踱到阳台上,生机盎然的绿墙一直绿到我心里,顿时心情平静了。

那日,绿墙下来了一位卖灶糖的老人,扁豆花般平凡朴素。他穿着藏青色的布衣,又黑又瘦,脚踏的旧式三轮车锈迹斑斑,“嘎吱嘎吱”的摩擦声好似不堪重负的呻吟。车后有一个匾子,老人敲响色泽黯淡的旧铜锣——“当当,当当当——”那声音好似來自久远的年代,沉淀了厚重的历史。

一群人自然而然凑近,一探究竟。“呀!是灶糖!”我惊呼。那一块块圆圆的“金色月亮”正安安静静地躺在匾子里,它唤醒了我尘封的记忆。我买了一小块,舔一舔,重温甜蜜的童年,心中便淡淡生出欢喜来。

老人也不吆喝,只淡然地看着人们。他的身后,一墙扁豆花开得朴素而内敛。

“祖上就做这个吗?做灶糖苦吗?”我问。

“祖上就做,习惯了,能给人甜就行。”他微微一笑,接着说,“看这扁豆花,现在开得疯,将来给主人的豆荚才饱满。做人也一样,努力了才有回报呢!”说话时,一脸的自然平和。

大捧大捧的扁豆花继续绽放,像舞起的蝶翅。翅膀翩飞间,一弯弯镶着紫边的绿色月牙儿悄然显现。老人仍然在扁豆篷下卖灶糖,手上多了个旧式收音机,听得入神了,手打节拍,居然还能哼上两句。儿童路过买灶糖,他总是笑笑,弯腰敲,用刀切,却并不关收音机。儿童们对那收音机感到新鲜,边舔灶糖边欣赏,那隐隐约约的歌声好像是“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为她幸福,为她争光……”此时,老人与儿童,扁豆花的色彩,仿佛都融入了那悠扬动听的旋律之中。

现在,每每从阳台上注目那扁豆篷,看到老人守着他的旧三轮车和收音机,我心里便很恬静安然,又充满活力。老人背后,仍是一篷绿色随性的扁豆藤,无所顾忌地舒展着生命。蜜蜂嗡嗡,蝴蝶翩翩,一番忙碌景象。此时,回味着老人的话,我真想化作一朵扁豆花,与老人同唱,与蜂蝶共舞。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猜你喜欢

薯块番薯故乡
母亲的凉拌番薯叶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故乡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
烤番薯
发芽的番薯
故乡常在我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