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多个山区生态工程,提升县域整体生态安全

2019-01-06黄虹宇

现代园艺 2019年13期
关键词:岩溶生态

黄虹宇

(广西融安县雅瑶乡林业站,广西融安 545412)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状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1]。探究融安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提升县域整体生态安全,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将产生积极作用。

1 融安县自然地理概况

融安县地处桂北山地向桂中岩溶峰林洼地、岩溶峰丛谷地及柳州台地的过渡地带。48条河流均属西江水系融江河支流。土地总面积2905km2。

2 生态系统总体结构分类及其特征

融安县生态系统总体结构分为2个类型:红壤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结构。

2.1 红壤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特征

2.1.1 地质地貌。寒武系地层。砂岩、页岩、灰岩等构成的山地和丘陵。山地:分布于县的东北、西北部。分中山和低山。中山切割深,坡度陡。周围是片、带状低山,切割浅,坡度较缓。水、土、光、热条件较好。丘陵:分布于山地边缘,坡度缓。丘间距离较宽,平坦。耕地较多。台(阶)地:轻微切割,土层深厚肥沃。泗顶、桥板乡(镇)生态遭破坏的台(阶)地,土壤变黏,浅、瘠、旱。平原:丘陵之间的盆地和江河沿岸是平原。土壤深厚肥沃,光热条件好。

2.1.2 土壤。除水稻土、旱作土,红壤占自然土2.32%,质地较黏重,自然肥力不高。砂页岩红壤占自然土55.03%,质地较好,蓄水保肥力较强,自然肥力高。砂岩红壤占自然土的2.27%,质地较砂,保水保肥能力较差,自然肥力较低。页岩红壤占自然土的4.01%,所处位置坡度大,易引起水土流失。

2.1.3 水文。该区年雨量1900mm以上,河流密度大,每4km2有1km河流。植被覆盖率高,蓄水保水能力强。2.1.4植被。区系组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许多珍稀树种、植物在本区生存。植被覆盖率高达80%~90%,天然林中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含针叶树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

2.2 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特征

2.2.1 地质地貌。县东南部主要是白云岩、石灰岩等;西南部为白云岩、泥炭灰岩等;通过海西造山运动和风化作用形成峰丛、峰林地貌。岩溶峰丛洼地面积5519.2hm2,石山高大,山峰成丛。各丛之间是洼地,也是水田、旱地和牧地。地表水不多,地下水丰富,雨少干旱,雨多成涝。水田土壤黏、碱。分布于3个乡镇。岩溶峰林谷地位于东南部,面积2324hm2。石山如林,成排成列,两排之间的峡谷多是水田、旱地、牧地。地表水、地下水均发育。灌溉之利和洪涝之害兼有之。岩溶孤峰平原面积1164.5hm2。大小石山散布在岩溶平原上,土层有的深厚肥沃,有的瘦瘠浅薄,甚有石牙裸露。地面河系发育,地下水埋藏较浅,灌溉条件好,低处易涝,高处易旱。

2.2.2 土壤。有如下3种:硅质页岩红壤分布在东南部硅质页岩低丘坡上,土中硅砾石多,有机质和养分缺乏,肥力低。棕色石灰土15639hm2,占自然土6.43%。岩溶峰林谷地,石灰岩山脚。粘壤质,土壤紧实。石灰(岩)土50192.7hm2,占自然土20.62%。该土以石灰岩为主。石灰岩及其风化物富含钙质,山上多长有喜钙的乔、灌、藤植物,对保水保土、调节气候有一定作用。

2.2.3 水文。岩溶地形发达。年均降雨量1400mm左右,植被率低,蒸发量大,对降雨利用率低。河流密度每10km2有1km河流,且常以季节河、断头河、地下河出现。地面水资源少且不稳定。

2.2.4 植被。植被覆盖率较低,50.2%~75.1%。天然林主要是壳斗科、山茶科、樟科,少而分散。西南部丘坡以草本灌丛为主,人工林有油茶、果木。

3 农林业生态系统结构

3.1 农业生态系统

包括稻田、旱作、园地(果园、菜园、茶园、桑园)、水域、草地。水域面积6285.06hm2,含河流、库塘。水库49座,山塘131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花生、甘蔗、桑。水域可养殖面积4429hm2。现有主要鱼类:鲤、鲢、鲫、草鱼。

3.2 林业生态系统

3.2.1 天然林生态系统。主要森林群落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含针叶树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竹林。划分生态公益林,面积62826.5hm2。其中有防护林、水源涵养林。

3.2.2 人工林生态系统。分为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等。主要树种有杉、松、桉、油茶、金桔等。面积118240.2hm2。

4 生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1 生态破坏

迅猛的“城镇化”,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建设,筑路架桥等,对原生植被、耕地、山体、水域、生物带来破坏与威胁,由此引发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汇集生态多重问题与灾害隐患。

4.2 植被退化

大量天然阔叶林变成单一杉、桉、金桔人工林。渐趋树种单一化。2009年调查,天然阔叶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29.8%,接近1960年27.9%。势必造成原生植物群落结构破坏,生态功能削弱,生物种类减少。不少珍稀乔灌木面临濒危。如银鹊树、红豆杉、桫椤等。

4.3 石漠化

即喀斯特荒漠化。岩溶地区土地极度退化的表现。融安石漠化面积8443.164hm2。典型岩溶峰丛洼地与岩溶峰林谷地最严重。行政区域,东起、沙子、泗顶、桥板乡和浮石、大良镇局部。面积大,且是重度石漠化分布地区。岩溶丘陵和岩溶孤峰平原的长安、大良、潭头乡(镇)局部地区也是石漠化分布区。共计8乡(镇)36个行政村。石漠化地区灰岩裸露,植被少,地面河少,地下河发育。年降雨1400多mm。地面蓄水保水能力差,易涝易旱,灌溉条件差。

4.4 土壤衰退

金桔园8866.7hm2,约50%以上占用稻田。施尿素、复合肥,极少农家肥。土壤酸化程度与氮肥投入和作物吸收带走氮素的盈余量成正相关[2]。果园土壤多数酸化。同一林地二代栽种杉木,单产降低20%。三代连栽杉木单产比第一代降低40%~50%。造林整地方式,全垦水土流失量3~4t/hm2·a。全垦的泥沙流失量是穴垦的1.5倍[3]。融安花岗岩发育的土壤,更易严重冲刷。全垦整地在多个乡、村仍在通行。油茶“刮山”抚育也是土壤衰退主要原因之一。

4.5 生物多样性降低

双南、摆竹山、四盘岭等主要天然林区阔叶林群落逆向演替,林相稀疏,珍稀树种如南华木、观光木、篦子三尖杉等濒临灭绝、罕见。野生动物如香狸、果子狸、狗熊几乎绝迹。山羊、山猪、黄猄难见足迹。雉鸡、毛鸡、鹇鸡罕见踪影。鱼类也减少多个品种。

4.6 自然与地质灾害

1988年8月,连降大雨,县城水位118.4m。农田受灾2933hm2,成灾2193hm2,受灾人口8.5万人,死亡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6.36万元。近10年来,北部内涝,南部水、旱灾害时有发生。浮石镇蒋村屯、六寮屯相继发生2起重大地质灾害,巨石,大树从陡峭石山滑坡,毁坏村民房屋、小学校舍近10间,伤亡数人,损失惨重。

4.7 物种入侵

国际贸易频繁,货物、动植物流通增多。近10年来,融安境外入侵有红火蚁、福寿螺、假高粱等物种。尤以红火蚁危害之大,果树、苗木、作物都是危害对象,连片危害的达数百亩,甚至伤及人群。假高粱等入侵生物传播也不能忽视。

4.8 功能减退

融安县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受到破坏。各个系统内、外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受到严重影响与困扰,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减退,构成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多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生态安全的威胁。

5 构建整合、协调,相互依存的生态工程

针对面临问题与挑战,应实施融江流域生态建设和高效生态工程。一建、二退、三造、四封。建造梯田、梯地,布设拦沙坝、拦洪沟、小型水库;退耕还林还草;造林种树栽竹植草;封山育林。整合、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系统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结构要素,构建各自的而又相互依存的生态工程。

5.1 山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工程

包括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江河护岸林、特用林、经济林等多个林种。在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同时,同步进行。既包括多物种、多层次结构,具有比单一经济林更好的生态功能,也异于单纯的防护林,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4]。生态防护效益置于首位,生态功能为主的防护林面积占40%~50%,经济林占20%~30%,其他林种占余下比例。深根性与浅根性、常绿与落叶树种,乔灌木等配植比例协调。大力发展阔叶树为主的不同类型混交林。经济林依据适地适树、市场需求为原则选择当地树种。创建基地,科学支撑,品牌战略。

5.2 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陡坡耕地是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之一。岩溶山区陡坡垦殖是土壤退化原因之一。退耕还林还草顺序是停耕→育草→育林→成林。防护林核心区采取全封。禁止任何人畜生产、生活活动。防护林边缘区采用半封、轮封,保护天然阔叶林是重点。依靠坡地植被自然恢复能力与补植相结合,恢复植被。建立与发展乔、灌、草多层次、多物种、多结构的混交复层林。除常用的杉、枫香、酸枣、樟,可选择桤木、泡桐作造林先锋树种。陡坡地可发展竹类、金银花等有价值的灌木、藤本。

5.3 山区植物——动物——沼气(微生物)配套循环生产和环境自净生态工程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含食用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分别发挥生产、消费和还原的作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相结合,实现循环生产和环境自净是农村生态工程中的主干工程,由三大类生物的生态功能耦合而成。技术体系包括:粮食、精饲料优质高产栽培;畜、禽、鱼、虫养殖;牧草、饵料种植、绿色健康食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多项技术。三大生物类群共生互促,构成综合农业循环持续发展的合理生物种群基础,物质、能量多层利用,废弃物转化再生,提高物质和能量转化利用效率。既生产多种物质,又生产生物质能,实现环境自净。称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工程。

5.4 山塘、水库生态工程

该县水库49座,山塘131处。多处于山区峡谷之间或河道径流隘口。是用以汇集坡面径流的半人工、半自然水体。与集水区森林、其他生物和居民住宅、生产生活设施构成水库——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对集水区坡面径流起着水汇作用。防洪、蓄洪、减灾、灌溉、水产养殖、水能发电、旅游和生活用水都发挥显著效能。配套的生态技术体系包括:造林树种、草种选择及施工技术;水产养殖技术;果、桑立体生产技术;水体与坡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5.5 山区生态经济林树种选择

大面积砂页岩红壤、页岩红壤,小面积棕色石灰土、石灰(岩)土。性状不同。树种选择服从总体规划,遵循生态学、生物学原则。从使用价值看,有食用油料、工业油料、果品、造纸原料、香料、木草饮料。选择的树种有油茶、茶树、金桔、柑、橙、板栗、八角、竹子、香樟等。

猜你喜欢

岩溶生态
穿越岩溶
覆盖型岩溶注浆路基施工技术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生态养生”娱晚年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