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上的困惑
——公众关心的转基因问题

2019-01-06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

吉林农业 2019年13期
关键词:抗虫抗性转基因

(接上期)

11.转基因食品为何无需几代人试吃?

有人说“转基因食品吃一代人是看不出问题的,要吃三代甚至更多代看看”。

实际上,对于转基因食品,无论其转入的基因来自于哪种生物,也无论生命科学未来怎么发展,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基因的生物化学性质不会变,基因就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片段。平常食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海鲜、牛羊肉等,都含有各种各样天文数字的基因。这些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蛋白质可以被人体消化分解,无论吃几代、无论科学怎么发展,这点都不会变。我们选择转入的基因也一样,这就决定了转基因食品在人体中没有“累积效应”,它不会像某些有毒物质那样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而积累。基因的产物蛋白质压根过不了消化系统这一关,无法进入人体细胞,更不用说进入人的生殖系统了。

“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绝后”是一种在中国广泛流传的谣言,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说一个人“绝后”是最恶毒的攻击,而某些极端反转人士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反复传播这一谣言。这就像在非洲,最广泛流传的谣言是“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艾滋病”,因为在非洲,最让人害怕的就是艾滋病。

12.为什么说转基因食品“至少跟同类传统食品一样安全”?

国际权威科学机构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评价是“至少跟同类传统食品一样安全”,或者说“其食用风险并不比传统食品更大”。事实上,如果考虑其某些特性及监管因素,会发现转基因食品甚至比“传统食品”更安全:抗虫转基因技术减少了农药残留,显然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接受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层层检测,大大减少了食品生产中的不规范行为,这也提高了其安全性。

同时,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传统育种种出来的玉米,经常被玉米螟虫啃食,而被咬过的玉米在下雨后,很容易发生霉变,从而产生强致癌物黄曲霉素以及致畸的伏马毒素。黄曲霉素的毒性是氰化钾的5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转基因抗虫玉米能够防止被虫咬,也就减少了发霉带来的致癌问题。

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相比,转基因育种更为精准、过程可控、性状可预期。杂交育种可能一次导入的就是上千上万个基因,形成数以百万计的基因组合;辐射诱变育种一次可能导致成百上千个基因突变,既有我们需要的突变,也有我们不需要的突变。转基因育种一次只转入一个或几个基因,转入的是什么基因,插入的位置在哪儿,后代是什么情况,清清楚楚。

也有人会说,“杂交育种只是同种植物之间的交流,而转基因植物导入的是跨物种的外源基因,更危险”。实际上,如果它们成为食物进入人体,人的消化系统根本不会管这些基因从哪来,都“一视同仁”地进行消化。

需要提及的是,“纯天然”或“自然食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毕竟人类的食物都是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育种、选择而来的,但即使是人类上千年“挑”出来的食品,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很多人爱吃蕨根粉,蕨根粉源自蕨菜,蕨菜也是南方入很爱吃的一道野菜,但蕨菜中的原蕨苷具有致癌性;烧烤、腌制食品会增加致癌风险,所以,并不是祖先“吃了上千年”的食品就是安全的。

13.转基因是外国控制中国的“秘密武器”吗?

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说转基因是西方算计中国、控制中国的阴谋。

技术靠专利来保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通常来说,技术的保护有两种方式,一种以技术秘密的方式来保持,另一种就是以专利手段来保护。比如,可口可乐,它的配方无法用专利的方式来保护,因为专利到期后必须公开,一旦公开很容易被仿制出来。正因为可口可乐是以技术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所以很多厂家进行仿制,出现各种名堂的可乐饮料也就不存在任何侵权问题。

转基因技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逆向工程非常容易实现,这类技术利益的保护只能是专利方式。简单说,就是设计研发一个转基因产品很难,因为是高新技术,但如果有一个转基因产品做出来了,再仿制它就很容易。好比写一本《红楼梦》很难,但大量印刷《红楼梦》很容易。其原因是如多DNA测序非常简单,通过向商业测序机构购买服务,大规模的测序很容易破解转基因产品的秘密,因此,转基因无法通过“技术秘密”的方式保护。

很多人会说,为什么美国的很多技术,比如国防技术都要对中国保密,但是对推销转基因技术却很积极?这很容易理解,因为转基因技术是专利保护,有时间压力,必须在15年或者20年的专利保护期之内尽快获取经济回报,这是正常的经济现象。相反,很多军事武器等的核心技术都是以高精度加工、高度复杂结构、高性能材料、高精尖微电子技术、机器源代码等为特征,一旦公开就无法保护,只能以技术秘密方式维持利益和保持优势。

转基因技术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特定的功能基因,要得到特定的功能基因很困难,但是一旦得到了,只要把它的序列测清楚,那么很容易被复制和克隆。二是高效的表达载体,它实质还是一个DNA特定的排列组合,也是很容易被克隆和复制的。三是高效的基因转化技术,实际上在该领域的某些应用上,中国还是领先的。

之所以说转基因阴谋论在技术上不成立,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唯一价值是它包含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应它的DNA序列,测序了以后就可以进行数字化的存储和传播。所以,转基因阴谋论只是一种臆想。

14.“转”出来的“功能作物”有哪些?

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实实在在地通过饮食来改善消费者的健康状况。

目前,全球能够造福百姓的“功能作物”至少有如下十余种(见表1):

(1)黄金水稻:富含胡萝卜素,防治夜盲症,对贫困地区的失明儿童具有重要作用;

(2)高抗性淀粉转基因水稻品种:通过转基因抑制淀粉分支酶基因的表达,提高高抗性淀粉含量,有效控制糖尿病人血糖的升高,使得对大米有偏好的糖尿病人可以正常食用大米,同时也可以减肥;

(3)低谷蛋白水稻新品种:适合肾脏病患者食用;

(4)富铁转基因水稻:改善营养性贫血症;

(5)富含a亚麻酸转基因水稻:有利于降血压血脂,抑制血栓性疾病,用于医学治疗;

(6)富含γ氨基丁酸转基因水稻:缓解高血压症状、心血管疾病等;

(7)高GABA含量水稻:有利于缓解高血压症状;

(8)富含人乳铁蛋白转基因水稻:利用新型抗菌、抗癌药物和极具开发潜力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9)富含人血清蛋白的转基因水稻:利用转基因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出可供人类使用的人血清白蛋白,可代替人工血浆用于医学;

(10)高油酸含量大豆: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

(11)去除过敏原转基因大豆:可供对大豆过敏者食用。

第三章批准的作物,放心种

即便是许多支持转基因的人士,也会存在一种困惑:既然转基因技术能够抗虫,那么它是否会对生态环境存在一种迥异于传统作物的影响呢?

通过长期监测、田间观察以及科学家的严格实验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种植转基因作物和种植传统作物一样,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权威研究证实:转基因作物种植20年多来,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也就是说,相比于传统作物,转基因作物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

15.转基因农业会破坏生态环境吗?

首先要明确农业是一种人工生态,它不是自然生态。影响农业生态的因素,未必能影响自然生态。同时要认识到,农作物的害虫是自然生态对人工生态的入侵,而不是相反。

与中国人早先更多担心转基因的食用安全性不同,欧美国家的人们一开始更多的是担心转基因的环境影响。

最早引发人们对转基因环境安全性担心的,是源于20世纪末发生于美国的“帝王蝶事件”。

1999年5月,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其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帝王蝶幼虫,发现这些幼虫生长缓慢,并且死亡率高达44%。文章发表后,美国举国震动,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展开专题研究。研究结论认为,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毫无威胁,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这一实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并不能反映田间的真实情况。

类似的还有“墨西哥玉米事件”。2001年11月,《自然》杂志发表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在墨西哥南部采集的6个玉米品种样本中,发现了一段可启动基因转录的DNA序列,以及一段与转基因抗虫玉米所含的基因相似的基因序列。但是,这篇论文发表后受到了科学界的批评,指出其试验方法错误,试验结论错误。2002年4月11日,《自然》杂志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

这是迄今声称转基因可能对生态产生负面影响的最有名的两起事件,最终都被科学界否决。

还有两个谣言是“种植过转基因作物的土地会寸草不生”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土地会出现超级杂草”。很明显,这两则不能兼容的谣言互相矛盾。

认为转基因作物危害环境,其实只是一种猜测。他们认为农业是一种“天然”状态,而转基因作物是一种新的物种,那么,这种新物种是否会破坏原来的农业状态,或者打乱原来的生物链呢?

这种“猜测”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农作物是人类选育出来的,农业更是需要农民去维护的,没有人的维护,农田里杂草丛生,是因为农作物根本竞争不过杂草。二是转基因作物只不过是具有某方面“优势”的作物,选育有综合优势的作物,这是人类正在做,也是一直在做的重要工作。

转基因作物在本质上与普通作物并无差别,没有理由认为它对环境会有特殊危害。相反,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免耕,反而能保护环境、减少水土流失,这却是大家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实。

16.为什么说转基因作物对环境有保护作用?

转基因作物可以成为环境卫士,它可以从多个方面保护环境:抗虫技术可以减少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耐除草剂技术有利于推广免耕、少耕的生产系统来减少水土流失;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可以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肥、药等,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耐除草剂转基因技术使免耕法(即不用翻地)等保护型耕作方式的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最终保护了环境。传统的耕作方式容易因反复耕作造成水土流失而导致土壤退化,而保护型耕作方式可以通过减少土壤的风蚀和水土的流失,从而减缓土壤的退化,减少化肥中氮、磷等营养成分流失到水体。

据统计,目前转基因作物每年帮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3000万吨。转基因作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燃油的使用量,从而直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来间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通过免耕,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成分,使更多的碳保留在土壤中,这相当于另一种方式的“碳固定”。

17.基因漂移可怕吗?

基因漂移又被称为基因漂流、基因流动,指的是基因在不同种群之间的转移。

“基因跨种转移”是一个自然存在的过程,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农杆菌就能将自己的基因悄悄地转移到植物中去,目前广泛运用的转基因方法就有农杆菌侵染法。除此之外,能够发生基因漂移的方式还有种群迁徙或者植物花粉随风飘散等。

上亿年来的生物进化都离不开基因漂移,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向附近野生近缘种的自发转移,会导致附近野生近缘种发生内在的基因变化,从而具有了该基因的一些优势特征,最终形成新的物种,使生态环境发生结构性变化。

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和担忧,也是科学家所关心和担忧的,这些问题科学家全都进行了评估;人们没有注意到的问题,科学家也都进行了严格的评估。科学家在评估基因漂移,会全面评估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向栽培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等漂移的概率、影响、潜在风险等情况。为了避免转基因作物的一些性状向非目标植物传递,科学家会采取在试验区设立隔离带等一些防护措施。比如,10米的间隔就可以防止转基因水稻影响非转基因水稻。

18.科学家都要做哪些环境安全性测试?

与传统作物相比,科学家在转基因作物种植之前所做的安全性评估工作要严格得多,其中就包括环境安全性评估。

通常情况下,科学家对一种转基因作物需要做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涉及十几项甚至几十项,主要包括四个大的方面:

一是生存竞争能力评价,在自然环境下,与非转基因对照生物相比,评价转基因生物的生存适合度与杂草化风险。

二是基因漂移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向其他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生态后果。

三是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根据转基因生物与外源基因表达蛋白的特异性和作用机理,评价对相关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转基因植物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地位演化的风险。

四是靶标害虫抗性风险评价,评价转基因抗性作物可能造成靶标害虫产生抗性的风险。

19.“抗性”害虫及杂草的出现可怕吗?

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后,如果害虫形成了抵御能力怎么办?这个问题科学家早已未雨绸缪。

美国抗虫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十几年了,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大面积具有抗性的虫子,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使用一种“害虫避难所”的策略,就是在种植抗虫害转基因玉米的同时,还会种一些不抗虫的玉米作为害虫的“避难所”,这可以极大地延缓抗性害虫出现的速度。

即使真的出现了抗性虫子也不可怕,科学家可以研究新的转基因抗虫作物——这也是科学家正在做的事情。一些科学家的实验室会专门人为筛选、培育抗性害虫,目的就是要为以后抗性害虫出现的情况未雨绸缪。抗性杂草问题,也一样可以通过新技术来解决。

抗性的产生并非转基因作物所独有,并不是转基因作物的特征。人类和害虫一直在斗争,过去害虫对农药严生了抗药性,我们会研制、生产新的农药,并没有谁认为因害虫会对农药产生抗性,所以我们就不用农药了;用转基因技术抗虫,当然也应该秉承一致的逻辑。

第四章转基因面临严格监管,实践中日趋完善

农业转基因技术跟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本身都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从理论上来说,转基因技术既可以造福于社会公众,也可能产生风险,因此需要在政府严格的管控下有序发展,这正是世界各国强化监管的目的所在。

20.既然说转基因的安全性有定论,为什么对它的管理更严格?

从科学原理来说,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跟转入的基因、表达的产物,以及转入过程是否增加了相关的风险有关,对这些环节进行评价即可以确保安全,这也是世界各国进行转基因安全管理的通行做法。

育种企业的目标是长久赢利,更会想方设法保障转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农业发展的20多年历史也证明,转基因技术一直在造福农业、农民和消费者,并未有“有害产品”上市。

转基因管理比传统技术更严格,说的是企业、监管部门对这项技术的各个环节、各种影响都会进行评估,其安全保障的要求、措施是充分而完善的。

21.欧、美、中管理转基因的原则为何有差异?

由于各国在农业、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以及经济、贸易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国在坚持科学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利益需求和国情制定的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及法规不尽相同。

美国主要遵循“实质等同原则”,实行以产品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即强调产品本身是否确有实质性的安全问题,而不在于它是否采用了转基因技术,无论是否是转基因产品,都只在有科学证据证明其存在安全问题并可能导致损害时,政府才采取管制措施。这与美国FDA一贯秉承的科学原则相一致,那就是:只考察食用或医用途径中的新物质对人类是否有安全问题,而不论这个物质是什么技术带来的。美国在风险分析中应用产品实质等同原则,不对转基因单独立法,而是实施多部门按既有职能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

与之相对应,欧盟主要采用“预防原则”,强调过程安全评价管理,即关注研发过程中是否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并通过专门的法规加以管理和限制。

中国遵循国际通行指南,综合借鉴美国和欧盟的做法,根据自己的国情农情,安全评价既针对产品又针对过程,以确保产品安全。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抗虫抗性转基因
关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9711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的更正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欧黑抗虫杨N12对美国白蛾的抗虫性研究
甲基对硫磷抗性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基因枪法和农杆菌介导的Bt抗虫基因转化芥蓝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防治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