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真菌在古代彝族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2019-01-05

中国食用菌 2019年12期
关键词:仙草彝族医药

李 艳

(长春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现代彝民生活中,人们常会采集野生食用菌食用。食用菌味道独特鲜美,为人们所喜爱;且药用菌的医疗效果非常显著,受到医生的重视。不论是食用菌还是药用菌,与人类的生活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无论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还是在食药用菌生产丰富的地区,它与那里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是彝族,有一个名称“蘑菇山”村子,在彝族和苗族聚居地区,因为村子建在蘑菇生长较多的山上,所以以此得名“蘑菇山”,彝族居住区在形状比较大的真菌生长丰富的区域,因此大型真菌在彝族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里,其出现纷繁多彩的独特面貌。

1 食用菌的采集、栽培技术以及如何治疗毒菌中毒

采食野生物,是古代民族常用的生存手段,古代彝民也不例外,不过他们采用的多是食用菌。《滇海虞衡志》的作者是清代的檀萃,他在卷13《志蛮》中写到:“罗面者,肩担背负,探薪拣菌。”而“罗面”指的就是“罗罗”,即彝族人民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采食野食用菌是古彝族的传统。檀萃作为乾隆二十六年的进士,他曾远赴贵州、云南等偏远地方当官,在《滇海虞衡志》中所提到的采集野生食用菌习俗相比于其他文献来说是较为真实的。

人们在采食野生食用菌时,会误食野生食用菌毒菌中毒,因为部分毒菌与某些食用菌外形相似,采食之人难以分辨,它们的外形具有蒙蔽性。所以,在野外采集时需准确区分食用菌和毒菌,但区分的难度极大。从而推测出古人以毒菌中毒的经验来积累如何采食食用菌。彝民自古以来就有采食食用菌的传统,毒菌的危害的分辨性相比其他人高的多。以彝文为主的《劝善经》体现了彝族的传统文化,《劝善经》大概在明代水西罗甸王国时期写成,目前,它是彝族历史上最早的用彝文撰写的刻本,这本书在翻译《太上感应篇》时,对其内容进行完善,其中还结合了彝族特色。比如针对饮食中毒的问题如何治疗的措施,具体如“人找蕈、找野菜吃的,怕中毒;煮到烂熟,煮熟了再吃。”从这句话中体现出彝族人经常采集和使用野生食用菌,并且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对于在食用过程中发生中毒情况,书中具体提到“煮到烂熟再吃”的记载,对有的有毒的真菌是有一定效果的。因具有毒性的真菌成份受热后易分解。如白乳菇,也称辣乳菇,虽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但这种乳菇口感辛辣,食用之后对胃部的刺激性较强,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的情况,所以人们在食用之前应该在热水中煮沸,才能食用。自然这种用水煮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毒菌,比如鹅膏毒素真菌,这种真菌在煮沸的情况下其中的毒素不太容易分解,而且它所特有的食用成分容易被人体内的肠胃和细胞容易吸收,食用了这种真菌的人就会出现中毒的现象。

2 古代彝族医药中的真菌以及治疗方式

彝族有一则被人们流传的民间叙事诗,名为《力芝与索布》,这首诗讲述了猎人力芝和织布姑娘索布凄美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一次机遇巧合下相识,并且互生爱意,但不幸的是,有权势绸古子的儿子阿吾喜欢上了索布,索布与力芝早已情投意合怎会被第三者所牵绊,毅然决然拒绝了阿吾,殊不知,索布的母亲却贪图小便宜,为了钱收下了阿吾的求婚彩礼,替索布做了决定。力芝伤心欲绝,但依旧不想放弃。他为了挽回索布一行上山猎虎,绸古子从中使诈不仅抢了他所打的虎,还将力芝打伤后丢弃荒野。索布心急如焚,竭尽全力为力芝治伤,决定寻找灵芝仙草,她千辛万苦终于寻找到了治疗力芝的仙草,而等到她寻回之时,力芝已经身亡,而索布也在悲痛欲绝下为爱殉情。故事中帮助索布的阿爷也因上山采蘑菇而跌伤了腰。这凄美的爱情不禁让人感动。《力芝与索布》的的爱情故事在云南的各个地方被人们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让人们想起白娘子救许采取仙草的故事。索布上山采灵芝的情节与白娘子赴嵩山盗仙草相似,也许是受白娘子故事的影响。在白娘子故事中,救许仙的草药是草药,而随着故事的流传,被人们流传成了灵芝仙草。这两个故事都是女主为了救男主用灵仙草药,有所不同的是,许仙被偷来的灵芝仙草救活了,力芝却没有被采来的灵芝仙草就活。以此可知,在彝族的医药文化历史上,灵芝的作用还不是很大。同时反映出彝族的医学传统文化是既有自己的特色,还融汇了主流民族医学的独特成分。这两个故事的影响是有一点相似的,这表现出彝汉两个民族医药传统文相交流的现象。

《明代彝医书》又叫作《双柏彝医书》和《齐苏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l6 世纪以前彝族医药经验的记录,不仅对医药进行了总结记录,标志着彝族医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本书中写到,治疗多种病症的药方,例如真菌药,木耳、茯苓、马勃,还有治疗毒菌中毒的记载,对如何治疗肠胃和中毒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对后世的医药价值极大,成为人们治疗相类似病症的重要借鉴方法。还提到如何治疗久病体弱的症状,其中的医药价值极大。《作祭献药供牲经》,这本书中就包含了很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医药药方,对人们发展医药配方的影响极大,文种所提到的配方,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经验的积累,不仅有医药价值,而且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文化传统,还起到了文献的价值。

《明代彝医书》也中“羊血生服”和“泥浆水过滤后内服”的方法,在汉文书籍中早就有相关类似的记载,例如在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18《兽部下品》中:“诸血。解诸药毒、菌毒,止渴,除丹毒,去烦热,食筋令人多力。”其次还有《洼垤彝族医药抄本》中也有书写中了毒菌如何解毒的办法:“最好的是麂子舌头,麂子皮烧黄吃好,蹄爪烧黄吃好,芒果树皮剥下煨吃好。”还有口含茯苓等来治疗刺戳进人的肉里的药方,如何防治“屙红病”、人的脾胃虚寒不舒服以及如果感冒咳嗽怎么办等等;《老五斗彝族医药抄本译注》记载:“羊油、羊肉、羊骨加胡椒、甜白酒、水酒一起泡饮,干人粪泡饮能好,毛芋头叶脉泡饮能好,松灵芝、松白生泡饮能好,茯苓去皮留心煎服也能好。”除此之外,书籍中还记录着口含茯苓来治疗“腹疖”的办法。大型真菌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被赋予了美好故事的背景,有的可以救人性命,有的可以致人死亡,彩色的蘑菇历来被人们视为有毒的,而有些彩色的蘑菇或者是大型真菌实际上是没有毒的,人们在食用的过程中中毒以后便不敢再轻易食用彩色的大型真菌。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是以这样的背景来构思的,使人们会给这类真菌赋予不同的意义和含义,更加增加了它的神秘感,现代人对大型真菌的理解是不同的,而医药价值是最根本的价值,既是一种重要的菌类食物,也是一种具有医药价值的处方,所以大型真菌不论是对古代彝族人来说,还是汉族人来说,都是具有重要价值。古代人们毒菌中毒后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就会死亡,从而从这沉重的代价中才能了解到毒菌的伤害之大,可见,以生命为代价来分辨是否是毒菌,古代彝族人们对大型真菌的认识完全来自于大自然,自然界中所长的这些大型真菌是人们在平常的生活生产中紧密接触的。一些形状较大的真菌不但是引起树木病害的元凶还可能对多种木质产品产生损害,因此做好对病原真菌的认识了解,有助于对木质产品的保护,继而预防和减少此类危害的发生。

3 结论

从古至今,彝民居住地真菌资源较为丰富,为彝族后世的文化发展和医药发展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型真菌的采集和使用,并通过中毒的经验来将其分类。在各类文献古籍中,比如部分诗歌中,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中,对真菌的记载极多。值得注意的是彝族医术和汉族医术在记载上语言不相同,所以,人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总有些出入,并且,彝族的医术中所记载的文字鲜为人知,很多现代的人翻译不准确,难以理解。例如人工栽培木耳的方法也在彝族古老的传说被隐晦地谈到,像茯苓、马勃、灵芝、猪苓、天麻等形状较大的真菌药在古彝族的医药方中也被使用,这些当地出产的药物其实在汉族医药书籍中频繁出现,表明它们的使用也很频繁,而古彝文撰写的医药古籍,要传播或推广其特色,就必需依靠翻译,但是语言的不同,翻译出的内容就会出现偏差。因此,这就解释大型真菌药为什么在记载上会出现译名各异的现象。

猜你喜欢

仙草彝族医药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彝族海菜腔
清凉可口的烧仙草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仙草石斛的护肤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