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麦、德国畜牧工程建造技术及智能装备考察报告

2019-01-05穆钰罗恩浩矫健朱丽梅盛宝永闫冬梅曹楠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丹麦畜牧业畜牧

穆钰 罗恩浩 矫健 朱丽梅 盛宝永 闫冬梅 曹楠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100125)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养殖智能装备与信息化技术研发”项目,2018年11月 11~18日,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一行3人赴丹麦、德国执行畜牧工程建造及装备技术学习交流任务。期间代表团访问了丹麦技术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2家研究机构,拜访了丹麦畜禽舍通风装备企业SKOV 公司,调研了丹麦现代化种猪场,参观了全球最大的畜牧业展会Euro Tier 德国汉诺威国际畜牧展。代表团分别就畜禽场设计建造、畜禽舍通风技术、先进设施装备及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交流。

1 概况

1.1 丹麦畜牧业概况

丹麦畜牧业科技水平先进,是重要的畜产品出口国。该国以发展高效畜牧业为动力,通过强化联合育种机制、坚持发展生态循环、扶持专业合作社等手段,积极探索高效养殖模式,努力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1]。畜牧业是丹麦农业主导产业。2017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左右。其中生猪养殖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最高,超过50%,奶牛业产值占比超过30%、肉牛业产值约占7.0%,禽业、养羊业和特种养殖约占6.5%。

丹麦是世界三大猪肉出口国之一,被誉为“猪肉王国”。母猪年饲养量达100 万头,年出栏育肥猪约3300 万头,其中90%的猪肉用于出口。该国生猪饲养技术水平较高,母猪产仔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猪场平均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PSY)可达到33 头,部分猪场可达40 头。丹麦智能畜牧业起步较早[2],生猪养殖以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著称,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饲养1 万头生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

1.2 德国畜牧业概况

德国是欧盟第三大农产品生产国[3]。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0%。德国畜牧业中主要以奶牛饲养为主,2017年奶牛业产值约占畜牧业的37.3%,其次为生猪饲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1%,肉牛业第3,占16.6%。2017年,猪肉产量 550.6 万 t,居世界第3,牛奶产量 3266.6 万 t,居世界第4,牛肉产量 113.7 万 t,居世界第9。

德国畜牧业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居世界前列。如Ziegelhütte of Farm 蛋鸡场存栏 7 万只鸡仅需要 3个工人,Zandhof蛋鸡场存栏12 万只,仅需要6个工人,工人每天仅工作8h,有严格的工作和休假制度[4]。

1.3 Euro Tier德国汉诺威畜牧展概况

Euro Tier 展会被誉为全世界规模最大、最专业、最具影响力的畜牧科技成果展。该展会由德国农业协会(DLG)主办,始于 1993年,每两年举办 1 届,迄今已有 20 余年历史。本次德国汉诺威国际畜牧展吸引了来自全球62个国家的2597家参展商,范围涵盖畜牧养殖机械和设备、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动物保护、兽药等畜牧产业链的各环节[5]。

Euro Tier 展会聚集了畜牧行业中最具实力的企业和产品,成为展示推广创新产品技术的重要平台,展会设立的“创新奖”已成为畜牧行业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创新技术与产品奖项的设置旨在鼓励研发企业和机构,注重技术对农业实用性、动物福利、农场经营和劳动力管理等领域,同时也重点关注减轻工作负担,改善工作条件的创新技术与产品[6]。本次展会创新奖参选技术共250 项,其中103 项来自德国、36 项来自荷兰,最终评选出1 项金奖,25 项银奖。

2 体会收获

2.1 畜禽舍建设装配式趋势明显

装配式畜禽舍建造方便、安装便捷,各类型预制构件质量可靠且易于更换,且形成良好的密闭性,高效集成于环控系统。随着畜牧工程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畜禽舍建筑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基于工艺需求的畜禽舍工程建设需要与设施装备高度集成,传统的工程建造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装配式构建趋势明显。丹麦、德国等欧洲畜牧业发达国家在装配式畜禽舍建造及相关产品研发方面已开展深入实践。如本次参观位于丹麦斯基沃的现代化种猪场,全方位应用了装配式建造技术。建筑主体采用了装配式轻钢结构,内外围护应用各类成品建材组装,地面采用预制的混凝土漏缝地板和花纹钢板,猪栏根据工艺需求采用了金属栏杆、预制混凝土栏板、塑料栏板等。同时,汉诺威国际畜牧展上也有大量畜禽舍建造材料技术参展,包括建筑围护材料、地面材料、养殖栏位和设备等,也包括可移动的畜禽养殖装置、装配式混凝土青储窖及集装箱青储窖、废弃物处理装置等。

2.2 设施装备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科技进步及行业细分,畜牧业发达国家在不同畜种各生产阶段均研发出自动化水平较高的设施装备。如生猪养殖饲喂环节,德国Witte 公司与Hog Slat 公司分别推出一款转角器,有效解决了塞盘式料线系统转角饲料残留的问题。奶牛挤奶环节,瑞典Delaval、德国GEA 等公司研发出更加智能的挤奶机器人。清粪环节德国Peter Prinzing 公司的MultiRob 自动清洁机器人,可通过计算机智能学习,定时定期清洁牛舍,并将舍内环境实时反馈给牛舍智能管理系统,减少养殖者工作量的同时,协助养殖者对牛群进行高效管理。环控方面,丹麦SKOV公司研发的各类通风模式,利用舍内温湿度及有害气体传感器监测舍内环境数据,通过控制器对风机、湿帘、通风口开启角度等进行调控,自动进行舍内环境控制。粪污收集方面,德国Big Dutchman 公司研发出了PIG T 自动化猪厕所,较传统刮粪板、水厕所等模式,粪尿混合程度更低,清理残留更少,有效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氨排放。

2.3 信息化智能化成为畜牧业未来发展方向

此次Euro Tier 汉诺威国际畜牧展的主题是畜牧业的数字化发展。如美国FarmTool 公司出品的PigTool 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可视化界面对猪群进行管理,配套自动化装备实现了猪群生理特征监控、自动饲喂、自动清粪等功能,提高猪群管理效率。奥地利Wasserbauer 公司开发的NANOConcept 智能饲喂机器人可通过人工智能规划饲喂路线,自动补充饲料、投料、推料、充电,一台设备就可以满足中小型养殖户自动化饲喂需求。此外,互联网数字智能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国内畜牧养殖遗传育种、饲料加工、动物生长、环境调控和生产管理等领域,涉及育种、环境、饲喂、饮水、清粪、挤奶、集蛋、能源消耗、劳动力管理等各环节。

2.4 重视福利养殖成为发展趋势

近年来,欧美国家不断提升动物福利。丹麦是欧洲较早实施动物保护法的国家之一,规定猪舍建筑要符合猪的生长环境,屋顶必须覆盖木头、稻草等自然生物,在地面要有垫料,禁止对猪群实施限位栏饲养等措施。为解决提高动物福利与控制养殖成本之间的矛盾,装备企业研发出可自由出入的定位栏及机械化的垫草铺撒装备。如德国Big Dutchman 公司设计的轨道式垫草撒料车,通过设施装备减少人工,提高动物福利。福利养殖目前在我国尚未明确要求,但随着各国交往日益密切,相互影响不断深化,未来对此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将成为畜禽养殖业的共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福利养殖的重视程度,加快开展动物福利领域的相关研究。

2.5 装备企业专业化导向突显

调研发现,国外先进畜牧装备生产企业不再追求研究领域多而全,而是更加专注单一专业化生产,做精做深单一领域。通过在单一领域的多年积累,形成畜牧生产中某一环节的成套解决方案,并能保持科研创新,及时把装备与新工艺、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新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和稳定性。如丹麦SKOV 公司专注于畜禽场通风与环境控制系统,经过几十年不断创新、积累和沉淀,开发出畜禽舍风机、湿帘、通风窗、传感器、控制系统、动力系统、采暖系统及空气过滤系统等成套环境控制装备。

2.6 从业者职业素养不断提高

丹麦始终强调有知识才能养猪,成为养猪户需经过44个月的专业培训,学生也要经过2年学习才能进入猪场[2]。在丹麦斯基沃种猪场调研发现,畜牧业从业者普遍年龄较低,能主动接受先进生产技术和理念,熟练应用计算机端的各类专业管理软件,可高效分析数据,提高养殖效率。同时,还能与设备供应商有良好的互动沟通,及时反馈问题,获取解决方案。

2.7 问题导向型科研创新更具活力

近年来,欧洲畜牧科技研发重点关注生产中实际问题。问题导向的科研创新更具活力,动力十足,科研成果也很好的服务于社会和用户。此次出访参观的丹麦技术大学,其畜牧领域科研创新主要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模式。重点关注企业及用户在应用层面的实际需求,并开展深度合作。同时针对畜牧养殖二氧化碳减排、养殖废弃物处理等亟待解决前沿领域,政府给予大量财政支持。

3 启示和建议

3.1 构建畜牧工程标准化建造体系

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畜牧工程标准化体系相对健全,以畜禽舍为核心的模块化、装配式工程技术发展迅速。美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系统工程委员会早在1999年就编制了畜牧生产和装备技术手册,用以指导畜牧工程健康发展,随着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丰富内容。目前,我国畜牧工程标准化建造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没有建立系统的畜禽舍建筑与装备集成技术标准,畜禽舍建设随意性大,质量参差不齐。造成连续发生事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良性发展。为确保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快数字畜牧业建设,系统性构建畜牧工程标准化建造体系刻不容缓。

3.2 推进畜牧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高标准畜牧设施装备需求旺盛,供给端短缺严重,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国外畜牧装备企业看准中国市场,纷纷将成套装备系统引入中国。但国外成熟技术在本土化适应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欧洲精细化管理的畜禽场规模相对较小,不适用于我国扩规模化生产。此外,我国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对畜禽舍环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引入国外先进生产装备的同时,如何使其因地制宜,适应我国特点也成为国内畜牧装备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此次德国汉诺威国际畜牧展,中国参展企业共259家,成为继东道主德国之外参展企业最多的国家,但总体看,参展产品知名度不高,缺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未来国内畜牧装备企业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以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畜牧工程设施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3 加大智能化装备研发支持力度

近年来,畜牧工程发展迅速随着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重心不再局限于追求机械化和自动化,对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与国外相比,我国自主研发的装备在信息化、智能化领域尚存在较大差距。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畜牧装备企业在智能化装备研发支持力度,加快开展相关领域科技攻关[7]。同时也应理性看待智能畜牧业,以国情出发,整体提升,质量并重。

3.4 加快提升从业者专业技术能力

当前我国畜牧业各生产环节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生产者对新装备、新技术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不强,智能化生产管理技术尚未实现普及,与丹麦、德国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工作,将“农民”转化为“农业工人”。同时提高畜牧行业从业者待遇,增加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畜牧行业,提升行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丹麦畜牧业畜牧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映像畜牧业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