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新资料

2019-01-04吴锦平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重点保护生境保护区

吴锦平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 龙岩 364201)

从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1990年、1990—1991年间开展的综合科学考察和专项补充调查(以下统称科考)统计得知,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54科672属1521种(含变种和亚种)[1]。为了进一步摸清保护区的本底资源,作者于2013—2017年结合福建省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对保护区种子植物进行了再次补充调查,发现了红豆树、毛红椿、台湾含笑等种子植物142种(含变种、亚种)。本项调查丰富充实了保护区的植物物种资源,对重新评价该保护地的保护价值和保护地位,对保护管理机构实施保护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上杭、连城和新罗三县(区)的交界地带,位于武夷山脉南段东南坡与博平岭之间,是玳瑁山的主体部分,俗称“梅花十八洞”。保护区东西宽20 km,南北长19 km,土地总面积22168.5 hm2,介于东经116°45′25″—116°57′33″、北纬25°15′14″—25°35′44″之间,是福建三大水系(闽江、九龙江、汀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水流三江”之说。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南缘,为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3~18 ℃,最高月均温22.9~23.8 ℃,最低月均温7.5~8.3 ℃,极端最高气温35 ℃,极端最低气温-5.5 ℃,日均温≥10 ℃的年活动积温4500~5100 ℃;年日照时间1920 h左右,年均降水量1700~2200 mm,相对湿度70%~96%,年霜期75 d,年霜日15~25 d[1]。境内沟谷纵横,主峰“狗子脑”海拔1811 m(闽西第一高峰),麻林溪海拔仅375 m,复杂多样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根据综合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有植被型8个,群系63个[1],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动植物基因库”,目前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生态科教基地。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路线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路线调查主要在保护区不同植被型、不同海拔梯度、不同生境类别选择适宜的路线进行调查,如海拔千米以上的有大吴地至桂和、桂和至马家坪、罗地至青石坑、马家坪至建魁岭的小路,海拔千米以下的有下车至龙龟、龙龟至坪水、青婆渡-林斜等林间小道;典型调查选择了太平僚、大斜、桂和、池家山等原生性风水林。此外对23个珍稀植物监测点样方内所有植物种类、区域内房前屋后绿化盆栽植物以及一些特殊生境等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把近年发现的新种、在保护区的新分布、新记录种整理录入。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增植物科属组成分析

据统计,共新增种子植物142种(含亚种、变种),从新增物种的类别组成来看,裸子植物3种,隶属2科3属;双子叶植物109种,隶属51科83属;单子叶植物30种,隶属4科26属。其中属于新增的科有银杏科(Ginkgoaceae)、铁青树科(Olacaceae)、山柑科(Capparidaceae)等3个科[2],属于新增的属有银杏属(Ginkgo)、青钱柳属(Cyclocarya)、青皮木属(Schoepfia)、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芍药属(Paeonia)、琼楠属(Beilschmiedia)、白花菜属(Cleome)、博落回属(Macleaya)、米仔兰属(Aglaia)、老虎刺属(Pterolobium)、栾树属(Koelreuteria)、无患子属(Sapindus)、崖爬藤属(Tetrastigma)、苘麻属(Abutilon)、红楣属(Anneslea)、结香属(Edgeworthia)、萼距花属(Cuphea)、灰莉属(Fagraea)、花皮胶藤属(Ecdysanthera)、厚壳树属(Ehretia)、心萼薯属(Aniseia)、假连翘属(Duranta)、鸡仔木属(Sinoadina)、黄棉木属(Metadina)、泡桐属(Paulownia)、婆婆纳属(Veronica)、狗肝菜属(Dicliptera)、唇柱苣苔属(Chirita)、接骨木属(Sambucus)、蜂斗菜属(Petasites)、蟛蜞菊属(Wedelia)、泥胡菜属(Hemistepta)、大丽花属(Dahlia)、菊薯属(Smallanthus)、省藤属(Calamus)、磨芋属(Amorphophallus)、广东万年青属(Aglaonema)、麒麟叶属(Epipremnum)、半夏属(Pinellia)、大薸属(Pistia)、山菅属(Dianella)、万寿竹属(Disporum)、丝兰属(Yucca)、竹根七属(Disporopsis)、玉簪属(Hosta)、朱顶红属(Hippeastrum)、君子兰属(Clivia)、舌唇兰属(Platanthera)、小沼兰属(Oberonioides)、美冠兰属(Eulophia)、异型兰属(Chiloschista)等51个属(表1)。

表1 新增植物科属组成及分布情况

表1(续)

表1(续)

表1(续)

*:带“*”号的为新增科;带“#”号的为新增属。

3.2 外来物种类别分析

本次调查把外来物种(本项所称外来物种是指从外域引进的植物物种,包括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的物种)也列为调查对象,但不包括景天科、番杏科等微型盆栽植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乡村绿化美化和居民盆栽等活动日益频繁,导致外来物种数量明显增多。据统计,共有19科24属26种,其中以草本植物居多,有9科11属11种;灌木次之,有8科9属9种;乔木较少,有4科4属5种;藤本最少,1科1属1种。本项调查的外来植物中,雪莲果[3]、铁皮石槲为经济药用植物,空心莲子草为有害生物,其余均为绿化观赏植物(表2)。

3.3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析

本项调查新增植物中有一部分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福建省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据统计,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毛红椿、红豆树;属省级重点保护珍贵树木有青钱柳。此外,还有多花兰、黄花鹤顶兰、石仙桃、密花石豆兰、日本卷瓣兰、镰翅羊耳蒜、见血清、台湾独蒜兰、小舌唇兰、小沼兰、长轴白点兰、无叶美冠兰、广东异型兰、铁皮石槲等14种珍稀兰科植物[4]。

表2 外来物种类别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据保护区建区初期综合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54科672属1521种(含变种和亚种)[1]。本项调查,新增种子植物142种(裸子植物3种;双子叶植物109种;单子叶植物30种),隶属57科112属,其中新增科3个,新增属51个。属于乡土物种有39科88属116种,外来物种有20科24属26种。通过本次调查可知,保护区境内共有种子植物157科723属1663种(含变种和亚种)。

在新增植物中,有一部分物种虽然不属于重点保护对象,但由于其种子天然繁殖力低下及我区属于该物种分布边缘等原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需要采取一定保护措施,才能确保其在梅花山繁衍生息。如近年发现的新种——楚光冬青[5],目前仅在桂和村有极少量分布,天然更新较困难,应积极开展人工繁育来扩大和恢复其种群数量;据省志记载,华南桦仅在永安有少量分布,郑清芳教授曾建议将其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对象[6],本次调查在罗胜村发现了该物种,因其生境为毛竹林,未见幼树幼苗分布,应立限制标牌,禁止人为干扰;保护区境内的岭南青冈仅在大斜村有2株幼树,应是该物种分布的北缘,也是佐证本区具有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殊物种,需加强保护;台湾含笑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次重点野生植物调查名录,可作绿化观赏树种[7],区内的龙龟及林斜山场有少量分布,应加强该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

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是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核心工作之一,本文在对新增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生境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保护措施。如红豆树仅在林斜有少量幼树分布,且分布区狭小,应设警示牌防止人为采折、劈山等破坏活动;在小高斜山场发现一小居群的毛红椿,目前已面临劈杂、除草剂的威胁,应尽快设立防护设施进行保护,此外还可把分布较密的部分幼苗迁移至其它相似的生境;在马家坪、池家山瀑布发现少量的省级重点保护珍贵树木青钱柳,其生境为林缘和路边,应立警示标牌并开展繁育种苗、野外回归等方式来扩大其种群数量;黄花鹤顶兰、石仙桃、密花石豆兰、日本卷瓣兰、镰翅羊耳蒜、见血清、小沼兰、长轴白点兰、无叶美冠兰、广东异型兰等兰科植物,大多集中分布在麻林溪和浮竹溪的坑沟边,也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带,应控制毛竹林扩张、喷施化学药剂等生产活动,并严厉打击采挖、收购等违法行为。科考期间记载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杜仲(栽培)、省级重点保护珍贵树木格氏栲(自然分布),在此次调查中均未发现,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

本次补充调查对象主要以种子植物为主,下一步将对蕨类植物进行收集整理。此外,受个人水平和时间所限,还有一些领域尚未涉足,如禾本科、莎草科、唇形科等,可以说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相当丰富,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期待同行专家前来考察指导。

猜你喜欢

重点保护生境保护区
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修订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连城自然保护区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重点保护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