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北地区切花洋桔梗设施栽培技术

2019-01-04

福建林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切花桔梗可湿性

江 斌

(福建省清流县林业局,福建 清流 365300)

洋桔梗(Eustomagrandiflorum)又名土耳其桔梗、草原龙胆,为龙胆科草原龙胆属植物,原产于北美地区,后在日本大量栽培。因其花色典雅、花形优美、株型轻盈,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十大切花之一。 洋桔梗可分为单瓣、重瓣两大类品种,其花色有单色、复色之分,单色有粉、玫粉色、白色、紫色、绿色、香槟色等,复色常见的有白底紫边、白底粉边[1]。 洋桔梗切花生产主要用设施栽培,借鉴日本泷井种苗公司的先进技术。本文从气候条件、土壤选择、栽前准备、定植时间、定植密度、栽后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切花采收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闽西北地区切花洋桔梗设施栽培提供技术参考。目前,国内洋桔梗栽培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包括花期调控、防莲座化等方面技术研究不够深入,还有待在具体栽培过程中进一步予以总结。

1 气候条件

洋桔梗喜欢温暖、霜期短、稍干燥的环境条件,最适温度15~25 ℃,低于5 ℃或高于42 ℃几乎停止生长,属长日照植物,要求每天日照16 h为佳[2]。闽西北年平均气温17.9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9 ℃,极端最高温为38.5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6 ℃;常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603.9 h;≥10 ℃的年积温在5015~5157 ℃之间;全年无霜期253~280 d,基本适合洋桔梗生长。

2 土壤选择

洋桔梗适合肥沃、疏松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pH值6.0~7.5为宜,最佳为6.5~7.0[2]。土壤pH过低会导致叶片枯焦,生长不良,甚至不长花蕾,可通过生石灰调整。不宜连作。

3 栽前准备

3.1 施足基肥

在整地之前施用含枯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3.0亿·g-1,有机质≥40%的生物有机肥4800kg·hm-2做基肥,具体可根据施用地块本身含有肥料的情况而定。

3.2 土壤消毒

洋桔梗易感染土生病害,可采用噁霉灵+福美双熏蒸消毒法对土壤进行处理,具体方法为:先进行旋耕整地,将70%噁霉灵、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分别按30 kg·hm-2、100 kg·hm-2混合拌匀,然后盖上塑料薄膜进行熏闷,7 d后揭膜待药味散尽即可。另深翻暴晒、放水泡地等方法也简便可行。

3.3 铺设滴管、防草地膜

每畦铺设Φ16 mm滴管5条;铺设2丝(0.2 mm)厚、12×12 cm网洞规格地膜1层,起到减少杂草生长、保湿、保护小苗根系作用。

4 定植时间

洋桔梗的最佳定植时机是幼苗具有4片真叶,第5片真叶未完全长出前[3]。洋桔梗不同品种对高温的反应差异很大,即使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对高温的反应也不同。日本泷井公司根据洋桔梗不同品种自然花期的早晚将洋桔梗分为早生、中生、中晚生、晚生4个类型。根据闽西北气温、光照等气候特征,建议早生品种选择在10—11月栽培;中生品种选在9—4月栽植;晚生品种选择在较热的季节栽培;中晚生品种适应性较强。由于各地小气候和设施情况不同,在尽可能保证设施内夜间温度能控制在5 ℃左右的前提下,结合经济价值选择适栽时间,洋桔梗最佳栽培时间见表1。

5 定植密度

以拱宽6 m,长度为30~50 m的单拱大棚为例,一般整为4畦,畦面宽80~100 cm,畦高25 cm,沟宽50 cm。株行距为12 cm×12 cm,种植密度约225000~240000株·hm-2。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使茎杆变细、花蕾数减少、鲜重变轻,而且易造成透光性、通风性变差,导致叶色变浅,下部叶片枯萎,容易感病等[1]。但种植密度过稀又会降低切花产量。定植不宜过深,不然易导致根系腐烂[4]。

表1 洋桔梗最佳栽培时间

6 栽后管理

6.1 光照

洋桔梗喜光,如果有16 h以上的长日照条件最好,在长日照环境可以提早花芽分化[2]。种植时,如果光线很强,可用75%的遮荫网进行遮光,约10~15 d苗成活后,移除遮荫网。但有部分花色,如红色,花期应适当减少光照,以免花色变浅。

6.2 温度

洋桔梗喜温暖,生长适温为15~28 ℃,当温度为18~25 ℃时洋桔梗生长最适宜[2]。其幼苗生长最好在20~23 ℃的日温、15~20 ℃的夜温。如果夜温超过25 ℃时会出现莲座(即簇生现象,表现为叶片为椭圆形,节间变短,生长缓慢)[5]。夜温20~23 ℃、日温28~30 ℃是莲座发生的临界温度。一般情况,夏天高温季节在温室内种植,通过启动水帘风机等设施,白天可控制在28 ℃以内,夜间控制在18 ℃左右,基本适合洋桔梗生长;如在连拱大棚内种植,白天通过卷起边膜、遮荫等措施温度虽可降至35 ℃左右,但对植株生长有一定影响,部分发生莲座现象。

6.3 水分

定植前灌透底层水,定植后浇透定根水,随着洋桔梗小苗的长大,逐渐延长浇水间隔,减少浇水量,促进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花苞出现后,应逐渐降低土壤水分含量,促进茎杆硬挺,提高切花品质。

6.4 肥料

洋桔梗适合的土壤EC值为1.0~1.3[1]。栽苗后第10 d可施第1次肥,以浓度约为0.1%~0.2%的高磷肥为主,以促进植株根系的生长;生长前期主要施用高N肥,如N∶P∶K=30∶10∶10的水溶肥促进叶片、茎秆生长;在中期每隔10 d左右施用1次平衡肥,如N∶P∶K=20∶20∶20的水溶肥或N∶P∶K=17∶17∶17的复合肥;大约定植后50 d生长到第7节位时,进入花蕾期要施高钾肥,如K2SO4;中后期土壤施肥的同时要结合叶面肥,如KH2PO4喷施,每隔7 d喷1次。在花芽形成前随着苗正常生长而慢慢上调肥料EC值。

6.5 摘心

一般定植20~30 d后待植株扎根土壤,4~6对叶展开后,摘去上位1对叶,留2~3对叶,促使侧茎萌发,提高产量。

6.6 整枝

摘心后有2~5个侧芽,不同品种侧芽数量会有不同。为了提高鲜花品质,长到15~20 cm高度(甚至更早些,能看出优劣并挑选就可以),侧芽数量偏多的品种需修整枝条,把太弱的和太强的枝条除掉,留粗壮差不多一样的枝条2~3枝。主要原因是侧芽太多,需更多的水肥,光照、通风较差,植株易发病。

6.7 拉网

为了防止洋桔梗倒伏,必须进行拉网支撑,打桩要直,高度约80 cm,间距2~3 m,在整好的畦面上拉上12 cm×12 cm网格网,可用搭棚剩余铝材或竹竿固定。在植株高长到30 cm左右时升1次网,之后根据长势逐渐拉升,一般拉4~6次网。把花枝顺到花网格里,升网不及时将导致枝条弯曲、倒伏,影响品质[1]。 待植株现花苞,高度到40~50 cm时,要把花网绷紧,保证植株直立,不会摇摆。

7 病虫害防治

7.1 主要病害防治

在闽西北地区洋桔梗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立枯病、霜霉病和灰霉病[5]。叶斑病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喷雾防治。立枯病用3%甲霜·噁霉灵水剂(甲霜灵0.5%+噁霉灵2.5%)兑水喷雾。霜霉病可用增威赢绿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灰霉病可连续喷施20%腐霉利400~500倍液,每5~7 d喷1次,连续2次。平时要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减少类似病例发生。

洋桔梗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烧尖、茎裂、黄化等。烧尖是高温、强光、缺钙、氮肥过量或通风不足引起的叶尖干枯现象[5]。茎裂分横裂和直裂,横裂是缺硼或氮、钙肥过量引起,pH值过低也可能引起;直裂是钾肥过量,高温时水分太多引起。氮肥过量容易引起花朵中间变白。新叶黄化主要是缺铁、钙肥或缺其他微量元素引起,根系生长发育不良也会导致叶片黄化。

7.2 主要虫害防治

在闽西北地区洋桔梗常见虫害有斑潜蝇、蚜虫、蓟马、青虫。斑潜蝇发生期可用20%斑潜净微乳剂1000倍液喷洒。蚜虫可用30%蚜虱净1000~1500倍液进行喷洒。蓟马和青虫,以预防为主,施药时注意叶背面喷药。蓟马一般中后期比较多,特别是花期,可用10%可湿性粉剂吡虫啉、阿维啶虫脒乳油(啶虫脒3%+阿维菌素1%复配混剂)1500倍液等防治。青虫整个生长周期都要防治,可用可湿性粉剂甲维虫螨腈(含9.5%虫螨腈、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6]。

8 切花采收

洋桔梗切花采收适期以每枝同时开花在3~5朵时为宜,保留基部2~3节,切花中下部叶片摘除,保留有效花苞数个。洋桔梗采收一般在清晨和下午温度较低时间进行,采收后应立即放入清水中,防止脱水[6]。为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花朵萎蔫现象,延长出售前保鲜时间,可在采收前10 d喷洒咪鲜胺1次,采后1 h内用可利鲜保鲜液处理,冷藏在温度3~8 ℃冷库中。包装则根据客户需求,市场一般按0.8 kg·扎-1,每扎7~8枝花。

猜你喜欢

切花桔梗可湿性
桔梗皂苷D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香葱疫病与霜霉病如何用药剂防治
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桔梗及其种植技术
切花生产技术
日光温室条件下切花非洲菊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桔梗之真伪
——辨别味之苦甜
辽西剑兰切花生产技术要点
10%苄嘧磺隆·异丙草胺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抛秧田杂草的防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