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蚜虫的表现症状及防治技术

2019-01-04江新平

种业导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拔节期蚜虫麦田

江新平

(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河南 信阳 464017)

小麦蚜虫又名腻虫,属同翅目,蚜科,包括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共3种。对小麦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成、幼虫刺吸小麦叶片、茎秆、穗部汁液,从而影响小麦生长发育。麦长管蚜体长2.3~2.9 mm,腹部呈淡绿色或橘红色,前翅中脉分三叉;麦二叉蚜体长1.8~2.3 mm,腹部呈淡绿色或黄绿色,背面纵线为深绿色,前翅中脉分二叉;禾谷缢管蚜体长1.4~1.8 mm,腹部前端呈暗绿色,后端常呈紫褐色,前翅中脉分三叉,分叉小。

小麦苗期,小麦蚜虫多群集在叶片背面、叶鞘及心叶进行取食。小麦受害处出现浅黄色斑点,严重的导致叶片发黄,甚至整株枯死。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小麦蚜虫主要集中在茎、叶和穗部进行取食,并且排泄蜜露,影响小麦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小麦蚜虫集中在穗部进行繁殖,造成麦粒干瘪,千粒质量下降,大面积发生时可致小麦减产20%~30%。其中,小麦乳熟期受蚜虫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此外,小麦蚜虫还传播其他疫病,例如小麦黄矮病毒等。

1 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

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为豫南麦区的优势种,麦二叉蚜耐30 ℃高温,怕湿喜干,要求湿度在35%~67%;麦长管蚜不耐高温,要求湿度在40%~80%。小麦蚜虫1 a可发生10~20代。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危害重。夏秋作物的面积和种类也直接影响小麦蚜虫的越夏和繁殖。若前期雨水多气温低,后期一旦升温,就容易造成小麦蚜虫大暴发。小麦蚜虫终年在禾本科类植物的茎秆上进行繁殖生活,以若、成蚜或卵在小麦苗和杂草基部或土缝中越冬。翌年春,越冬的虫卵孵化成干母,干母产生有翅和无翅孤雌蚜。而在杂草上越冬的小麦蚜虫,繁殖1~2代后可产生有翅蚜迁向麦田,进行孤雌繁殖。在小麦灌浆至乳熟期,小麦蚜虫达到繁殖高峰期。到小麦蜡熟期,产生有翅蚜并飞离麦田,在禾本科植物上继续取食并繁殖。当小麦出苗后,小麦蚜虫又回到麦田进行为害。

2 小麦蚜虫的大田普查方法

在小麦秋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进行5次普查,同一地区每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根据当地小麦栽培情况,选择10块以上有代表性的麦田。每块麦田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在小麦秋苗期、拔节期每点分别选择50株,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期每点分别选取20株,调查有蚜株数和有翅、无翅蚜量并记载调查结果。

3 小麦蚜虫病害的分级标准

病害等级:1~5级。防治指标:百株蚜量500头,益害比在1∶150以上。发生程度:百株蚜量≤500头时,属于轻发生(1级);百株蚜量在501~1 500头时,属于偏轻发生(2级);百株蚜量在1501~2 500头时,属于中等发生(3级);百株蚜量在2 501~3 500头时,属于偏重发生(4级);百株蚜量>3 500头时,属于大发生(5级)。

4 小麦蚜虫的防治类型

一是农业防治。清除麦田内外杂草;早春耙耱镇压,增施基肥并追施速效肥;适时播种;增施基肥和追施速效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增加抗蚜能力。

二是生物防治。合理选用农药,注意保护天敌、利用天敌、促进天敌繁殖,充分发挥天敌对小麦蚜虫的控制作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人工繁殖或助迁天敌。

三是药剂防治。抓好秋苗期、返青期和拔节期防治,麦管蚜和禾谷缢管蚜要抓好扬花末期到灌浆期的防治。种子处理可选用70%吡虫啉按使用说明进行拌种。小麦生长期蚜虫病害达到防止指标后,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8%毒死蜱乳油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四是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耐蚜虫的小麦品种并于播种前使用药剂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提高发芽率。

5 小麦蚜虫的防治措施

一是严密监测,准确预报。年初,可邀请专家对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会商。小麦生长期,各级严格汇报制度,实行周报制度,及时反馈信息,随时掌握病虫发生情况。

二是强化培训,普及技术。组织技术人员入村进户,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指导和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促进防治工作全面展开。

三是采取措施,科学防控。小麦蚜虫病害一旦发生,应迅速开展行动,召开由村负责蚜虫防治工作的同志和种粮大户等参加的防控现场会和工作会,对病害防控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

猜你喜欢

拔节期蚜虫麦田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四川水稻分蘖-拔节期低温连阴雨时空特征
蚜虫婆婆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麦田欢歌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