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阅读 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9-01-03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古诗山水诗人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作于宋徽宗......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政和八....年(111

【解析】此诗为一首题画诗,作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诗人所题之画疑为许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唱晚图》)。“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疑问之中。这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两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诗人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言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后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至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物与心互相感发的关系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诗作写景兼抒情,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陈与义此诗,可证此论。通篇自然、淡泊至极,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间。

【参考答案】尾联的含意是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评价: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弄清作者的想法

1.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的一类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有感而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所以,弄清咏史怀古诗作者的思想观点,考生要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了解,与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

2.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陶渊明开创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靜谧的山林和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但不能把对山水田园的向往都归结为避世隐居思想,要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个人追求联系起来。

3.边塞军旅诗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常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国家的激情,有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对奇丽壮阔的塞外风光的惊异等。

此外,送别怀人诗多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羁旅行役诗以思乡念亲的情感为核心,咏物言志诗多是诗人通过描写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襟怀情操、志向抱负或生活情理。

应考锦囊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古诗文阅读”的一个要求,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1.知人论“诗”

所谓“知人论‘诗”,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时代,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其作品。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如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作者的孤寂情感从诗歌的表面信息中较难分析出来,但假如我们了解作者生平,就能精准把握本诗感情了。朱淑真出身于仕宦之家,出嫁后随夫宦游异乡,因婚姻不遂素志,抑郁而终。正是由于这样的人生境遇,她的诗多写个人寂寞生活,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又如盛唐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中,虽有描写塞外环境恶劣的诗,也有描写深切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但更多的诗是描写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气象,在知识分子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2.以意逆志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作者作品之“志”。这种欣赏方法,既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又强调不能背离作者作品之“志”。为准确“逆志”,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固定的意象包含着固定的情感,在古诗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常常是相通的,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愁怀忧思,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等等。

(2)固定的事象——典故是诗歌中运用的典型故事,这些故事包含着人们相对固定的情感、观点,例如“楼兰”,《汉书》中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代指建功立业,此类常用典故还有化碧、鸿雁、南冠、散木、青鸟等。

(3)抓“诗眼”(关键词),吃透诗歌情感与作者观点。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用极少的文字在极短的篇幅里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作品特别讲究语言的凝练,讲究一字传神,于是便有了“诗眼”之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是洞察诗词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比如李白的《古风(其十)》。在这首诗里,李白塑造了鲁仲连倜傥风华、功垂青史、高洁淡泊的形象,从“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等层面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末二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中的“澹荡”一词,就是诗眼所在,它揭示了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渴望建功立业而又热爱自由、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此外,还应注意古诗中情感的复杂性。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复杂的情感因素。同时,一个诗人的整体创作取向、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不乏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猜你喜欢

古诗山水诗人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诗人与花